
宫门口:鲁迅在京的最后一处故居!
在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有一处鲁迅先生曾经住过的院子,现已被扩建为鲁迅故居,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12年,鲁迅从南京来到北京,至教育部任职,直到1926年离京去厦门大学任教,在北京,鲁迅生活了14年,从一名公务员成长为伟大作家。在北京,鲁迅长期居住过四处地方:一处是南半截的绍兴会馆、一处是八道湾11号、一处是砖塔胡同61号、一处是宫门口西三条21号。其中,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院子,便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居住地。
这处院子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8月携朱安离开八道湾11号那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那时候经济拮据,没有钱,不得不暂居于砖塔胡同61号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9个月以后他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400银元,购买了宫门口西三条21号,1924年5月入住,直至1926年8月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从正门进去,是很小的一个院子。北边是他的母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据鲁迅故居的接待员介绍,在当时这不算什么很好很讲究的四合院。但鲁迅当时急着搬进来,就顾不得那许多了。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院子里,鲁迅完成了许多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1947年,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我的花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