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冠中 坦桑尼亚大瀑布 保利香港2017秋拍 成交价5369万港元
作品鉴赏
吴冠中曾在《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中提到过此画的创作过程
1975年,青岛四方机械厂奉命制造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总统车厢,邀我前去绘乞力马札罗雪山和维多利亚瀑布,然后根据油画织锦装饰车厢。
-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成熟时期所绘,珍罕国礼蓝本
1975年,吴冠中接受了国家邀请的一项外交任务,当时政府援助坦桑尼亚连结赞比亚的铁路工程已经接近完工,青岛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则负责制造铁路的列车车厢,其中两节车厢将作为国礼,分别送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两位总统作为公务车厢。四方机车厂设计科的朱仁甫希望在车厢内装饰带有当地特色的织锦图像,便邀请吴冠中前往青岛绘制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札罗雪山及赞比亚的维多利亚大瀑布两张油画作为织锦图像的蓝本。
根据吴冠中学生王进家回忆:「吴先生来青后,住在青岛铁中西大门旁边的四方机厂招待所,临时工作室也设在那里。……油画的题材当然是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有关。一幅画的是坦桑尼亚境内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马札罗山,一幅是位于赞比亚和辛巴威之间的大瀑布-维多利亚大瀑布。吴先生以对形式美特别的敏感与理性处理构图,以高调的高级灰处理色彩。画面明亮,颇具装饰意味。」
这段经历使得吴冠中与非洲结缘,间接地埋下了他在1981年底随着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远赴非洲的伏笔。《坦桑尼亚大瀑布》不但是吴冠中油彩画成熟时期的集大成、70年代作品于市场上出现尺幅最大之作,更是艺术家生涯唯一一次为了国家外交而创作,象征吴冠中的爱国情怀,作品历史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吴冠中 坦桑尼亚大瀑布 局部
风筝不断线,油画民族化
为了追求油画能以中国的精神生根发芽,吴冠中在1950年决定从法国返回故乡,因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在这个时期以降的油画创作均建立在写实风格之上。他坚持画里一定要有形象,认为「『无形象』是断线风筝」,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建立在有形象的基础之上,但太拘泥于具象,又无法表现具象中某些美感,因此他认为画要有形式美和抽象美,奠定了「风筝不断线」的创作风格。自改革下放之后,吴冠中踏入了个人油画创作的成熟阶段,他在资源极度缺乏和压抑心境的强烈转换之下,潜心投入创作,作品构图越来越简洁,而70年代中期开始的水墨创作更带给他新的启发,开启了「银灰色」时期。艺术评论家翟墨在《圆了彩虹-吴冠中传》中解释道:「油画的灰色不是灰蒙蒙的脏,而是物体在空间气氛中的光色反映。油画中运用灰色是为了亮。……银灰色调形成色彩的透明感和种种叫得响的音乐节奏,使画面产生氛围气韵。」银灰色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乃是最难掌握的颜色之一,运用的不好画面便显得压抑、沉闷,其中微妙的差异可以说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同样地,这个中性的色调,可以说是吴冠中艺术进程的一个缓冲与契机,不但预示了踏入现代化水墨为主的80年代转型期,最终也得以融合东西方的审美观,达到90年代「水陆兼程」的艺术成就。
吴冠中偕妻子去贵阳探望岳母,途经桂林时,便因美景迈不开脚步,停留在阳朔山写生。
《坦桑尼亚大瀑布》创作于1975年,为吴冠中「银灰色」时期的开端作品之一,在吴冠中的早期油画创作中,这样的巨型画作极为罕见,可能由于是国家任务,才能有机会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完成此等巨作,大幅构图的不易也成为艺术家对于自己的期许与挑战。画中诠释的维多利亚瀑布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是由五道瀑布所组成的瀑布群,从广大无边的河床飞流直下,打起铺天盖地的水雾,据闻声若雷鸣。此件作品的尺幅更衬托了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礡的画面仿佛引领观者实际迈入画布内的空间体验,宛如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吴冠中的色彩统调处理尤以1970年代的油画作品臻至高峰,他将白色的颜料覆盖于瀑布悬崖边所显现的黑、灰色山岩,轻灵的水色与岩壁厚重的量感突显出两者的对立性,水线在顶端分流而下,却在中途交错遇合,直至底部激荡起迷人的水雾,巧妙的形成由上而下从点转换成线再积累成面的奇特构图。抑扬顿挫的细致笔触在解析瀑布的动态中以吴氏「抽象美」的语言带来独特的韵律,画面右下斜角的细密水雾远观看似平涂,却隐藏着轻盈、细腻的透明质感,在生机勃勃的布局中飞越激溅。吴冠中注重绘画中情感的自然表露,他认为主观的意象可以取代客观的细节表述,从而增加作品的整体感染力。他说:「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之中,首先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坦桑尼亚大瀑布》具有西方现代绘画明暗对比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语言,也有中国传统的虚实相间概念,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可说是吴冠中油画融合中西形式之硕果。
吴冠中 坦桑尼亚大瀑布 局部
绝无仅有的构图与布局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论道:「言溅瀑者:山间积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滚,有石迎激,方圆四折交流四会,用笔轻重自分浅深盈满而散漫也。」说明早在宋代,瀑布便已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题材。而宋代大家郭熙也曾在《林泉高致》一文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章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坦桑尼亚大瀑布》中水流的布局宛如脉络般由上而下贯穿整个画面,源源不绝地流淌,始生生不息之意,水中激荡更带动气流,使得画面烟雾弥漫,此间瀑布有如史诗般的壮丽景致在吴冠中的创作里是绝无仅有。艺术家同年的名作《木槿》亦隶属70年代少见的大型构图,《坦桑尼亚大瀑布》除了场景更加壮阔、尺幅接近《木槿》之两倍外,更有别于《木槿》浓烈的色调与乱中有序的近景式布局,《坦桑尼亚大瀑布》远景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水流顺向的节奏感带来明朗、清新的格调。如果说《木槿》是吴冠中透过花卉和枝叶自由生长的节奏来控制画面的一个尝试,那《坦桑尼亚大瀑布》就是他感受中国传统水墨「虚」、「白」等意境之美而作出突破的关键之作,丰富的空间层次表达和细节的精确刻画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融入作品,达到他探索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初衷。(阴山)
作品资料
作者 吴冠中(1919~2010)
尺寸 100.3×179.6cm
作品分类 西画雕塑>油画
创作年代 1975年作
成交价 RMB 44,562,700 HKD 53,690,000
时间 2017-10-02
拍卖 保利香港
出版
《风争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中国2011年(图版’第102-103页)
款识:荼75(左下);吴冠中 北京(画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