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有众多的旅游胜地,来到昆明,一定要去有着“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看一看,滇池岸边的大观楼更不容错过。

昆明西郊的滇池岸边,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大观楼。这座阁楼立于水边,建筑形式独特,登楼可以俯瞰滇池美景,是昆明的一处著名景点。大观楼的名气很大,除了楼本身的因素之外,还因为这座楼挂有“海内第一长联”。那么,何谓“海内第一长联”?它是由谁写的?有什么意义呢?


“海内第一长联”指的是一幅共有180个字的对联,全联内容如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由于这副对联的字数为我国对联之最,所以被誉为是“海内第一长联”。这样一副对联,其作者是谁呢?


据史料记载,这幅对联的作者是孙髯。孙髯(1685一1774年),字髯翁,号顾庵,云南昆明人,祖籍是陕西三原,幼时随父亲流落到昆明。他自幼聪颖好学,诗文更是了得。他小时候去参加童子试,因为不愿意受搜身之辱,于是愤然离去,从此再也没有参加科举。他虽然没担任过官半职,但却关心国计民生、百姓疾苦。他生活清苦,晚年不得不靠卖萝卜生活,有时还会没有饭吃,但他始终坚毅乐观,因为喜欢梅花,所以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孙髯广交文人墨客,常参加在名胜古迹举办的聚会,吟诗作赋。康熙年间,大观楼建成。这座楼西近华浦,濒临滇池草海北滨,遥对西山,凭栏远跳,只见青山绿水、烟鹭沙鸥。如此佳处,自然吸引了很多文人前来集会。墨客登临,填词作诗,但都只是粉饰太平,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没有丝毫雅兴,孙髯对此十分鄙视。他有感于这种现状,慨然挥笔,写下了题大观楼长联一副,长达180字,开古今之先,故而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孙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在写景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他把正统皇朝看作是不长久的幻影,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作是“苍烟落照”里的“断碣残碑”。在当时,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有“犯上”的嫌疑,所以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但是由于这幅长联已经广为流传,深得人心,所以他们又不敢公然撤下这副长联,于是就找人用篡改字句的办法,仿照孙髯的格式,另外又写了一副大观楼长联,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为封建统治者所用。但是改来改去,总是弄巧成拙,还闹出了不少笑话,所以长联就流传了下来,其影响也不断地扩大。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让人拍案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名副其实。


长联自写成之后,就一直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时间长达200多年,受到了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的仰慕和推崇。不仅如此,正是因为长联的存在,大观楼的名声才变得更大,成为了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