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题记:18年前,我在该乡作党委书记时,专程采访了王正寿老人。但此文一直被放电脑里,我上个月回单位翻出来后,看后仍觉得很有价值和感慨良多,现发布出去,以飨读者,同时,也是对王正寿老人和更多的英雄们致敬、纪念。

在南部县大堰乡十村,人们常看见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农胸前从不间断地挂着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朝鲜汉城战役的军功章和纪念章,以此怀念他半个世纪前南征北战十六个春秋的戒马生涯。于是,笔者专程采访了他……

一、少年从军

他叫王正寿,时年78岁,他15岁那年的冬天,正在地里干活时,被几个叫做私官的人(抓壮丁的),把他抓住五花大绑地送到20多里外的东坝场关了起来,几天后用绳子连成一串,从王家经大竹到万县训练了3月有余,由于每天只吃6两粮,又是糙米(即用土法檑子剥壳的米),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疫病严重,有三分之一的人死掉。他说,有一天突然叫收拾行李上前线,随即上了轮船,经过几天坐船才知到了湖北澧县的一个叫山东坪的地名扎营,他被正式编入国民党44军161师运输团3营9连当战士,主要任务是给当官的挑行李,搬运粮食,武器弹药等。从此,开始了他从少年就步入战火纷飞的军旅生涯。

二、南征北战

在澧县出发,一直向湖南方向前进,每天全靠徒步而行,把腿走肿了,脚走烂了,半年一年还看不见一个响钱。当官的从不关心士兵,他们有马骑,有车坐。因此,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在日军进攻面前无心恋战,几乎全部丧失战斗力,每次打仗人员伤亡很大,经常吃败仗,有许多士兵逃跑了。有一次,两个逃跑的士兵被抓回来后,为了杀鸡给猴看,硬要全连每人上前用力打三扁担,把两人腿杆活活地打断了,此后无人敢跑了。1944年6月,他跟随部队进入湖南的浏阳县,住扎月余,又辗转反侧地经过常德、衡阳、洞庭湖、长沙等几十个县市的地盘,不分白天黑夜,边走边与日军作战,常打遭遇战,在湖南打得最猛烈的是长沙大会战。那是1944年10月,天已转冷,战场摆在长沙城外湘江的上渡口和下渡口,日本人约有几个师的兵力,国民党部队眼看又要败下阵来的时候,突然共产党部队来增援,国共两党的部队合作打了五天五夜,那一仗打跨了日本鬼子的所谓“一号作战”经过那次战争,王正寿等一批国民党进步官兵,对共产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有的暗自逃到了共产党部队。有一天在行军中,王正寿听当地老百姓说,这里已是江西了,那时进入县城的机会不是很多,都是穿越大山深沟,或平原乡间,对许多走过的地方都不清楚,常常是部队往前走,老百姓逃难就往后走。1945年9月的一天,王正寿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打回汉口时,喜讯终于传来,日本鬼子投降了,上级命令他们从汉口的日本人手里接防,此时,王正寿和他的战友们都哭了,想起打了那么多年仗,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更怀念死去的战友,当天晚上煮的饭都无人吃。几个月之后,1946年6月,国民党的枪口又公开对准了共产党,于是王正寿再也不愿打仗了,便悄悄和一个江苏姓李的与山东一个姓刘的,在一天晚上乘战斗间隙逃了出来,没想到第二天被彭德怀司令部挡获,并把他们带到一个叫刘连长的跟前训话,哪知刘连长对他们十分热情和蔼,问回家有没有路费,如果不回家就到共产党部队当兵,官兵平等。王正寿和他的2个战友住了几日,深感与国民党部队是两重天,大家亲如兄弟,相互帮助,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他和两名战友主动要求参加了解放军,被编入23军204团68师1营3连9排任战士,这以后使他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里获得了新生。十多年的战斗生涯中最令王正寿难忘的是三次大战役,第一次是1948年11月5日参加的淮海战役,历时60多天,国民党的兵力超过人民解放军三分之二,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有精良的美式装备,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率领下,蒋介石把他的嫡系部队国民党徐州副总司令杜聿明、黄百韬、黄维兵团作为淮海战役的主力,此次战役,交通运输条件极差,气候十分寒冷,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时,王正寿所在连的战友几天几夜没吃上饭、睡上觉,但战士们看见有源源不断的老百姓用鸡公车为他们送弹药、送粮食,大大地鼓舞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国民党伪兵手里拿着先进的武器弹药,却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国民党徐州副总司令杜聿明。第二次是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当天下午天刚黑,几十发信号弹划破了夜空,我解放大军的120多艘战船,像离弦的箭驶向江中,山炮、野炮、榴弹炮象炸雷似的,轰向江对岸的敌方阵地山崩地裂,敌人鬼哭狼嚎,以排山倒海之势,轰炸了近3个小时,敌军的炸弹也随时炸翻我军的船只,每只船派了3个船工摇橹掌舵。王正涛所在的船也险些几次炸翻,船上的30多人,被榴弹打死10多人,大家不顾生死,一个劲地轮流摇橹,在那密集的弹雨中穿行,心急如火,恨不得一下子飞向对岸。船只在炮火的掩护下,很快靠岸。国民党军队中一些怕死的弃战而逃,还有负隅顽抗的被打死。被国民党称为固若金汤,准备了三个多月的渡江防线,就这样被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以三个多小时彻底攻破摧毁、打死、打伤、俘虏敌人数万人,为解放全中国打开了江南的大门。第三次是1950年6月,在解放上海舟山战役中,因王正寿在战场上英勇顽强,多次立功受奖,被连指导员陈清容、连长孟现孔介绍,在火线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在舟山战斗中,再次荣立三等功。

三、保家卫国

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参加抗美援朝,王正寿以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再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的率领下,步行达20多天,于1951年9月初跨过鸭绿江向朝鲜的龟城、泰川、球场、德州、宁远一线开进。美军在停战谈判中,无理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队阵地后方,企图不占而摄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遭到中朝方面的坚决拒绝后,美军在“三八线”东线动用7个师的兵力向朝鲜人民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朝鲜人民军在自愿军的配合下,英勇奋战,彻底战胜了美国号称的王牌军队,打死打伤美军8万余人。10月初,美军再次向王正寿所在的部队发起秋季反攻,特别实施了所谓“坦克劈入战”,志愿军英勇奋战30多天未下火线。生活十分艰苦,环境恶劣,天已转冷,志愿军大多身着单衣,棉大衣也未运到,棉鞋亦没有,甚至许多战友打着赤脚,有的同志用战场上捡来的破布做成两用手套(行军时穿在脚上,停下来戴在手上),经常缺油、盐、粮、菜,饥饿难忍,还要时刻遭到美军的空袭和陆地作战。为战胜共同的敌人,中朝两国同志亲如兄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与敌人血腥拼杀,终于打垮了美军的凶猛攻势,再一次歼敌9万余人,彻底打败了美军的嚣张气焰。


1952年12月中旬,王正寿所在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按照预定路线向南疾进,步兵、炮兵、运输队、担架队……滚滚人流,人山人海挤满了大路小道,拥向无数个江河的渡口。南下路上得到了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直到进入了“三八线”的中线,直打到美国侵略者投降后,为朝鲜人民恢复家园建设到1956年10月,王正寿才跟部队回国返家,在农村先后担任社长、大队会计、大队长、支部书记,他这一生就再也没有走出家乡这块热土,务农至今。


王正寿老人回忆他那段难忘的历史时,他那双凹陷的眼眶里,闪动着灰色的目光,久久地凝望着蓝天深情地说:“我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苦难,徒步了大半个中国和朝鲜,都怪那场持续了20多年灾难性的战争,愿后人们永远珍惜这蓝天下的和平,加快建设富强的国家。”


时年,王正寿的女儿,32岁的王玉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被本村人民选举为村妇女主任。老人一生忠于党、中于人民,为党和人民立下了战功,自今他身患多种疾病,经济十分困难。但他一贯坚持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常教育独生女儿:“我为党奉献了一生,从没有向党和人民索取,但我无怨无悔”!


当我采访完这位老人后不久,他去世了,他一生留给了我们太多震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