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篇摄影/七叔)

据史料记载,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

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将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其历史地位特殊且崇高。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雁塔曾经过4次的改建。且每一次,都不一样。

第一次改建,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第二次改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第三次改建,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四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