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们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记录过清朝早期的辉煌,也见证着清王朝的没落。
关于避暑山庄,故事非常多,今天宫殿君就给大家讲讲这座山庄里出现的那个“天下第一错别字”。
首先来简单了解下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始建于公元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其整个建筑格局依山傍水,既有江南水乡的清新雅致,也有塞北的雄浑壮丽。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的秋天,皇帝都要带着家眷、王公贵族、皇子皇孙们来这狩猎,已达到军事训练、固守边防的作用,而为了解决他们沿途吃、穿、住、行的问题,就在北京到木兰围场之间建起了21座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山庄建好后,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风光,清帝们几乎每年都要到这来待上个大半年,因此这里也成了清朝的第二个“故宫”和“颐和园”,有很多大事就发生于此,比如乾隆曾在这里接见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嘉庆、咸丰也曾病逝于此。
宫殿君上面给各位简单介绍了避暑山庄的概况,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这山庄可不是一普通的皇家园林,它有着很强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因此,这里面的任何东西都出不得一点“差错”。但偏巧的是,“差错”还真就出了,而且还出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下图)
这是避暑山庄正门上的牌匾,上书“避暑山庄”四个大字,据记载这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相信小伙伴们马上就发现端倪了,这四个字中“避”字好像有点“不对”,难道康熙皇帝写“错”了?
关于这个“避”是否是“错”字,历史典籍里并没有明确记载,本君我也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关于此说法非常多,小伙伴们可以用“火眼金睛”看看哪种说法比较可信:
1、书法说
关于“避”字中“辛”字下面多了一横,很多专家认为这并不是错字,在咱们古代书法中就有这样的写法,古人管这种写法叫做“添笔”或“缺笔”,多是为了避讳或者其他原因,并不是写错。
2、故意“写错”,表示皇帝之路太辛苦
有一些解释认为,这“避”字单单是“辛”字下面多了一横,其实是有深意的。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他的一生,有太多的功绩—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稳定西南,驱逐沙俄等等,可以说,康熙的一生非常“充实”但也非常辛苦,因此,“避”字的“辛”多一横,寓意康熙皇帝这一生走过了一条辛苦之路。
3、康熙的“造字”?
其实宫殿君在查阅资料时,还看到一种说法,这也是在网络上流传最多的。说这“避”字是当年康熙皇帝真的写错了,但是皇帝写的,众大臣也不敢多言,所以就任由这块牌匾这么写了。但是此种说法漏洞颇多,本君我还是觉得不太可信,一来当年康熙在朝时,大臣们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敢“谏言”的;二来康熙乃千古一帝,满汉文化皆通,他写这个字一定有自己的深意。
避暑山庄的“避”字,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错字”,但宫殿君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此字就是书法体里一种添笔,其实很常见并不算“错”,像这样的写法,全国很多宫殿园林里都有。不过咱们今天的人习惯了“避”字这样的写法,因此,看到这块牌匾,总会给人很多“错字”的猜测,各位小伙伴,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