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春城讯9月22日,“滇中第一峰·走进轿子山自然保护区”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团来到轿子山何家村、四方景,深入高山杜鹃园及管护站,了解近年来轿子山生态保护的恢复情况。
入秋的轿子山景色别有风味,不见连绵群峰白雪皑皑,只有满眼的青葱翠绿和扑面而来的壮丽云雾,“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和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456公顷,由轿子山片区和普渡河片区组成。”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松介绍。
据了解,轿子山保护区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滇中高原最为完整的原生植被和生境垂直带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这里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为滇中一座巨大的天然物种基因库,保护区共记载有野生维管植物154科507属161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攀枝花苏铁和须弥红豆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铁锁、西康玉兰等7种,乌蒙绿绒蒿、毛脉杜鹃等16种植物为轿子山特有。保护区还记录有哺乳动物79中、鸟类167种、两栖爬行动物4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林麝、金雕、穿山甲3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中国豺、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中华鬣羚、川西斑羚等。
“我们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强调保护为先,近年来,轿子山投资近7000万元修建10公里的栈道,栈道两侧安装有护栏,防止游客直接踩踏地被,破坏地表植物的自然生长。”杨松告诉记者,轿子山还投资2亿元修建索道,让游客在一览轿子山“一山分四季”奇特景观的同时,又能减少游客的自驾车进入保护区,减少其碳排放,从而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
此外,轿子山建立了高山杜鹃种质资源创新示范基地,通过收集区内高山杜鹃的种子,采用原生种子进行人工繁育、培育后进行野外回归栽植试验的方式,在四方景片区开展试点性生态修复遭破坏的高山杜鹃植被群落。基地占地面积100亩,种植各类高山杜鹃2万余株,在生物资源多样性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轿子山杜鹃花海旅游资源的良性开发,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景区设置了植物监测样地,如高山杜鹃矮林监测样地,设置为30m*30m的规格,再分成36个5*5的小样房,管护人员观测统计其生长情况,推算出整个保护区内植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胡春相介绍,整个景区内共有28块这样的植物样地,对高山柏、高山松、冷杉等八种植被类型进行监测,从而为保护区的科学管护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近几年红外相机先后在不同地方多次监测到林麝、赤狐、黄喉貂、麂子、血雉、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在2020年保护区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保护区鸟类调查活动中,保护区鸟类记录增加到260种。“今年10月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也将面向公众开放,这将打造成为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展示、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杨松表示。
掌上春城记者:许浒
责编:苏昊
编审:李星
终审:钱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