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欧之旅的第一站被安排在了华沙。这次出行选择东欧,并不全是因为此前己去过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或许骨子里还存有一些深层的向往,毕竟我们和他们曾经同为一个阵营,都曾肩负过解放全人类的使命。看看当年的兄弟在吃啥喝啥,挂挂眼科捎带探亲。遇事都必须给个理由,凡事都得挖掘出点意义,这样才符合我们一以贯之的思维和国情。
飞机自东向西经过九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华沙肖邦国际机场时,国内应该刚刚度过漫漫暗夜曙光初现,华沙城却已是艳阳高照正阳当空了。刻意记下同一个日子里不同的时态,不为稻粱谋,只算壁上观。千万别被解读出什么映射诋毁之意,至多涉嫌装弄风雅,只为去迎合古人 “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梦境。
混混沌沌做梦一样就飞到了华沙。放眼看去,天是通透的蓝,水是碧玉的绿,草是油嫩的滑顺,树是在千姿百媚的肆意生长,风也是善解人意般的和顺。身旁的人或匆忙或悠闲,脸上洋溢的都是自信和友善。街区上的建筑仿佛都可以在记忆中某一幅油画找到注脚。新有新的时尚,旧有旧传承,即使是残破着的,它一定会有残破着的意味。这般景象,朦胧中让人觉得像是走进了一个传说,也像是还在梦中。
正午的阳光从婆娑的树叶上折射下来,让视野被和曦笼罩出温婉的诗意。教堂高耸的穹顶和隐约在远方的城堡相映成趣。间或,会有管风琴声优雅的飘来,像雾,也象风。分明已经被它环绕得身心舒展开来,定神却无法扑捉,真像是一个梦,更像是在梦中走进了曾经遇见过的一个童话里。
当清脆的钟声悠远地传来时,会打破这梦幻般的宁静,好像在告诉我这不是梦,这是一个真切的现实,这就是当年变修了的革命者的真实生活。我的历史知识虽很有限,但内存告诉我,华沙原本并不是一个童话世界。这片地处维斯瓦河河畔的城池同样也历经掠夺和厮杀。自中世纪迄今,波兰人民也曾经历过几个世纪亡国的屈辱,华沙城几次被夷为平地废成焦土。
令人感佩的是,在历经教派,政体,国体血雨腥风般的疯狂轮替后,英雄的华沙城依然屹立在这里。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一首歌,叫擦干了血迹,掩埋了尸体为主义去奋斗。肤浅的我只读出了这片天下呈现出的一种否极泰来,眼前的景象让我为安定祥和的和谐社会找到了真正的注解。
也许这源自欧洲人“得过且过”浪漫和优雅,传说维斯瓦河有美人鱼。古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人和庇护者。从此,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与欧洲所有城市一样,各种雕塑在华沙城随处可见,有纪事的,有纪人的。站在这些雕塑前我不禁会想,这些事这些人历经不同教体政体国体的跌宕沉浮,为何会被亘古不变的传颂?雕塑家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自信?社会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宽容?历史为何在这里会受到如此尊重?不为一时的政见和教义,排斥,摒弃,甚至砸碎这些跌宕在历史长河中的陈迹?华沙城确实堪称当代尊重历史的典范之城。
置身华沙城的街巷中,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座在废墟上新建的城市。中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哥特式的教堂,巴洛克式的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无不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敬意。仿佛每一栋建筑都在述说着一段历史,仿佛每一个街口都承载着一个传说。即便只是一砖一柱,一座断垣残壁都连接着整个城市和民族的前世今生,时刻提醒你从何处来,如何走来,将要走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