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了108条“逼上梁山”的好汉,却为何叫《水浒传》?

水泊梁山,对于《水浒传》有何意义?

梁山水泊,现在还好吗?

造反于山间水边

“浒”,就是水边的意思。

造反往往依山就水,借助地理优势,进可攻、退可守。

《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因此看中了梁山。

梁山等山位于山东丘陵西侧,虽然海拔只有约200米,但相比临近的黄淮海平原来说,还是有高可依、有险可守。

更何况,还有那八百里水泊。有山有水,水陆两用,险上加险。

梁山泊起初只是一个小湖泊,黄河的决口、改道造就了它。

公元944年,黄河在滑州(今滑县)决口,河水侵入汴、曹、濮、单等地(今菏泽市附近),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

1019年、1077年,黄河两次决口,河水都从澶、滑东注梁山泊,水面不断扩展,绵亘数百里。

“八百里梁山泊”正是当时湖面浩淼的写真反映。

巨野泽,梁山泊,东平湖

“西城扩田所”官逼民反

拥有山水之险,就要造反吗?

《水浒传》写出了北宗朝廷荒淫腐败,逼得林冲、杨志、宋江等人不得不造反。

小说提到了帝国统治的压迫,但没有说透。

十二世纪的最初三十年,是北宋末期。宋徽宗崇信道教,修建宫室、道观。政府开支增多,仅官俸、兵饷就是宋神宗时期的将近4倍。

由于奢侈浪费、开支太多,财政入不敷出,一年全部财赋收入只能供八、九个月的支用。

为弥补财政亏空,北宋采取了铸造当五当十的大钱、提高茶税定额等办法,但仍然弥补不了赤字。

1111年,北宋设置“西城扩田所”,专管掠夺私人土地。在名义上,是把一些天荒或死绝逃亡户的土地没收,作为公田;实际上,是强占肥沃土地,强制原业主为佃户,令其向政府缴纳租税。

发俸禄啦,饮酒去?同去,同去!

“水浒”即逼到水边、无路可走、不得不反

在“西城扩田所”掠夺下,所有湖泊的退滩地,黄河决口湮没过的土地,全被作为无主土地没收。

由此,整个梁山泊都被收为“公有”。凡是要进入梁山泊中捕鱼、采莲藕蒲苇等,都必须按照船的大小缴纳很重的课税,漏税的当做盗窃处罚。

后来把这些税额固定下来,梁山泊周边每一县都要负担十多万贯。遇到水旱之年,梁山泊渔民的课税还要照样交纳。

本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在北宋的强征暴敛下,梁山水泊的蒲、鱼、莲、藕之利也被吃干榨尽,以湖为生的百姓无奈铤而走险。

梁山好汉中,阮氏三兄弟是梁山泊旁石碣村人,以打鱼为生;陶宗旺是梁山附近的庄家田户……

虚构的小说情节,但却是真实的历史史实。

《水浒传》不仅是说发生在梁山水泊这个地方,更是写出了官逼民反、逼到水边、无路可走、不得不反的无奈与绝望。

天造地设的军事根据地

梁山造反,在整个中国军事历史上不算重要事件,在农民起义暴动历史上也并不重要。

它还没有同时期的南方方腊起义有影响。

梁山起义发生在1119年前后。因为依托水泊,北宋派遣的两路部队、上万官兵都没有剿灭。导致后来官兵不敢与起义军交锋。

北宋政府采取“招安”策略,并让宋江等人参与征讨方腊。

宋江等人一度接受了招安,但不仅没有征讨方腊,很快又逃脱继续造反。

1121年,北宋镇压方腊之后,转军追击宋江等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将宋江等人镇压下去。

宋江等好汉虽已消亡,但梁山、水泊没有沉寂。

1125年,金国南侵,民族矛盾上升,遍及山东、河朔各地的起义军又将斗争矛头对准了金兵。

梁山水泊仍是这些抗金勇士的聚居地。即使北宋灭亡后,梁山水泊、太行山脉是抗金力量的主要敌后游击战场。

水泊梁山,真是天造地设的军事根据地。

千年沧海变桑田

梁山之险,主要在八百里水泊。

这一条件的形成,源于黄河。

而梁山水泊的消失,也源于黄河。

黄河决口注水,使梁山泊湖区扩大,但黄河水富含的泥沙,也不断抬高湖底。

1108年,黄河河道南摆,梁山泊水退,淤出大片滩地,金朝政府曾招徕流民,在梁山泊安置屯田,将大片浅滩垦为耕地。

元朝时,黄河河道重新北走,黄河水又注入梁山泊,这里又恢复了汪洋浩淼的景象。

明朝弘治年间,刘大夏筑太行堤,黄河南决入淮,梁山泊来水短缺,湖底裸露,逐渐成为民众耕田。

清康熙年间,梁山周围全成平陆,村落相邻,道路交错,“一溪一泉不可得”。八百里的梁山水泊了无踪影。

1855年,黄河北决,夺大清河入海,汶河水下泄不畅,壅塞形成东平湖。

从秦汉时的巨野泽,到两宋的梁山泊,再到现在的东平湖,可以看到湖泊位置在不断北移(详见上图)。

东平湖不是梁山水泊,东平湖水势也比不了八百里梁山泊。

也许,我们只能在历史记忆中回味梁山水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