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武汉历来被称作九省通衢之地,交通发达,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有百湖之市的美誉。虽然如今城区内湖泊数量远没有高峰时期多,但仅仅面积占前三的几个湖泊就足够撑开一片片广袤的水文生态环境了,尤其是东湖,生态环境良好,景色怡人,其中就有一座非常独特的岛屿。这座岛屿建在东湖水中央,植被丰茂,陆地面积有限,唯一一条小路延伸出众多低调景点和成片湖中村,营造出静谧生活氛围,它就是落雁岛。
在武汉主城区里,东湖风景区是一处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因为东湖而兴盛,毗邻规划建设的景点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尤其是湖中的岛屿,分布范围广,闹中取静,世外桃源。又因为整个东湖风景区范围实在太广,习惯上还会再细分成吹笛、落雁等区域,其中落雁景区的主体部分就是落雁岛。落雁岛位于东湖景区东部,近团湖区域,在区域内景点未打通的年代里,它属于相对比较“偏僻”的地带,基本上与城市的三环线接壤,遍布自然村落,典型的自然生态之地。
单从落雁岛本身的环境来看,它属于湖区里少有的大片陆路地带,但反过来看,又似乎是大片陆地被湖区水面侵蚀,形成一块块犬牙交错的残留土地。从整体轮廓来看,落雁岛南北纵横的面积大过东西横贯的面积,属于狭长地貌,但是,岛上并非全是陆地,其中充斥有数量繁多的大小水塘,镶嵌其中,使得整个地形变成了“碎片化”的风格。散落的自然村庄数量多,破碎的水域面积广,使得落雁岛上的土地难以大面积利用,造成了原生态环境僵持不下,改造无从谈起,耗时耗力,遂更加被冷落。
沿着城市的三环线以东青王路往北,会经过一个路口,那里有一条叫做落雁路的马路,距离落雁岛尚有行程,基本上需要绕行大半个东湖比例的路程,跨越几个大圈才能到达东湖之南的磨山。很显然,落雁路穿越落雁岛,并且在岛上以东的范围里还会衍生出一条落雁岛小路,继续向东穿过数个大小不一的小岛。这是一条很冷门的马路,在起点处是一排湖中村,妥妥原著居民,隔绝市区太远,这里的民房等建筑自成一派风格。沿落雁岛小路两边展开修建,修筑在茂密的香樟树下,也没有行道树的概念,只要是空地区就有密集的植被,这是湖中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继续往小路以东走,似乎开始有了热闹的氛围,因为路两侧出现了酒楼。老式的建筑风格,红瓦白墙,挂着“酒”字的旌旗,大门敞开,空无一人,这是酒楼的颜值和印象,可能是毗邻湖区的原因,酒味没有,鱼腥味倒是扑面而来。酒楼对面是一座小别墅,前门后院,种满了植被,有的枯死,有的还是鲜活状态,只是大门紧闭,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居住。自此往东的狭长路面上,长满了杂草,行道树也很高大,两边有房子也有空隙,还有小水沟和水塘,视线不良,看得不明显。
走在这样的湖中小路上,被各种植被遮住视线,实际上感受不到周围是水域,可能唯一的观感是环境非常静谧,除了偶尔听到野鸭扑翅膀搅动水面的声音,似乎连一个人都没有。小路开始是直线的,到了东段以后曲折环绕,角度还不小,每个口子处必然树立数个指示牌,上面标着“落雁岛”和“落雁岛小路”字样,还有可能是赞助的广告商,某座酒楼的地图和箭头,猜测很近,毕竟都在岛上。路上也并非全是植被和民房建筑,也有很多电线杆,连在一起,组成网络,还有网络专线。
民房建筑一直贯穿在小路两侧,数量很多,但其实只有很少的数量,靠着马路而已,后面都是空地。这些空地上,有相当数量的水塘,自然被利用起来,作为养殖所用。养殖塘建设非常粗犷,一排铁丝网圈起来,建一座看护的门岗,养一条狗和几只鸭子,挂好“垂钓10元”的牌子,就能好好慵懒一段时日了,但这只是本地土著的专属,外地人是没有这样的幸运和机会。水塘之外是植被区,植被区之外是湖区,一环套一环,也是落雁岛上独有的生态。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落雁岛和落雁岛小路上的景致非常固化,很少有大兴土木的时候,本地土著好像也习惯了临湖而居的低调僻静生活,仿佛城区的喧闹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东湖风景区的硬件升级,东湖绿道成型,相互串联景区,落雁岛上的环境和设施也进行了改造。曾经的湖中村逐步拆迁,变成更加纯粹的生态自然之境,与湖区相映成趣,变为5A级大风景区,岛屿迈入新的发展期,定位变得更加时尚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