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奥地利,不少人未必会去远近驰名的维也纳,但几乎必去拗口的萨尔茨堡。为什么拗口?请原谅有轻微语言障碍的我,对这种德语直译的地名,在做行程安排时遇到无数次需要讲出来时却只记得萨啥啥堡。

尽管如此,我还是“排除万难”,并不能免俗地把这座吸引人的老城,作为中欧旅行中的必到之地。

也许大家会疑问,为什么这么多旅者都对这座古城趋之若鹜呢?如果从感性的角度看,就是“爱,是没有原因的”!可作为工科男来说,怎么可以如此表述的呢?我觉得这里是一个有故事、有名人、有古建、有名人,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情怀。

在这里,不同人,可以收获到不同的情怀。

咖啡控可在这里收获情怀,因为这里有多间老咖啡店;甜品控可在这里收获情怀,因为这里有历史悠久、专利独有的甜品;建筑师可在这里收获情怀,因为这里有如同繁星般的华美老房子;电影控可在这里收获情怀,因为这里有着《音乐之声》无数的痕迹;古典音乐控可在这里收获情怀,因为这里有着莫扎特的旧地和很多个第一次;恋人可以收获浪漫情怀,因为……这就不用详细说了,口说无凭,强烈建议自己去感受一下哦。

尽管过程老土,可也不得不说,我最初认识萨尔茨堡,确实是从著名音乐剧《音乐之声》开始的。尽管我远远不算这部电影的粉,但也按捺不住好奇心,来到这里便第一时间入住特拉普上校家——特拉普别墅酒店,希望可以在那找到真实中特拉普一家人的“脚毛”,因为,这可是真实的特拉普一家的老宅哦,这里还保持着原型特拉普一家于1923-1938年居住时的原状呢。

这是一家挺有金田一事件簿的feel的酒店,这里的经理不叫经理,叫管家。当我们按门铃之后,这位礼貌的管家便穿着西装粉墨登场,然后全程带着我们参观这座房子,然后办理入住手续。

这里一共有14间客房,每间客房门口都贴着当年居住的主人的名字,虽然我们对音乐之声的故事不是顺手拈来的熟悉,但无形中让人觉得很有故事感,浓浓的人文气息,好像当年的场景就要在眼前重现。

开车到达这座城市的重点——老城,这时,天上飘下的小雨变成了中雨。我们来到这里的第一站米拉贝尔宫,这里是17世纪初担任大主教沃尔夫为了他至爱的情人莎乐美而建造了,如此恢宏的宫殿、奢华的巴洛克风格装饰,据说随处可见大理石和壁画,而且还是中欧难得的免费室内景点呢。

我们冒着寒雨,站在《音乐之声》中的小主角特拉普合唱团练唱“do-re-mi”的台阶,正在思考如何跨越“鸿沟”进入里面的花园时,旁边的一位“歪果仁”很主动礼貌地说可以帮我们拍合照,类似这种情况,我们在欧洲已经多次遇到了,对于生长在有丁点冷漠的大城市里的我们来说,确实有如同尝到甘露般的感觉。

可惜这里虽然是“do-re-mi”台阶,但却不是宫殿的入口,最后我们由于时间和天气的原因,终于不小心错过了参观的机会。

萨尔茨堡整个老城区都是联合国文化遗产,这里有中世纪风格的要塞建筑,也有巴洛克风格的街道和宫殿。

有个玩笑说“如果巴洛克时代的产物,坏了也别修”,这句话对这里可以完美诠释。据说,这里和250年前莫扎特住在这里时相差无几,这句话我无法验证,但以我看50年前拍摄的《音乐之声》所看到的场景判断,这里确实起码和50年前完全没什么变化!

走在老城的街道上,其实需要用心去感应,身处在和两百多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感觉好像真有古人在这里走动,似乎一切都是这么的古老和不变。而实际上,在不变的外貌当中,却普及着现代化的电灯、电话、汽车、橱窗等产物,甚至wifi信号等比较新潮的事物也是随处可见,似乎一切都是这么的先进和多变。

古老对先进,不变对多变,一切显得如此辩证统一,如此和谐。

这时,天空中开始飘落雪花,飘落在湿沥沥的鹅卵石地板上,就好像前赴后继、不计后果地为了一起化成水。

我们坐在街道边的凳子上,打开手掌,试图接住雪花,不让它飘落大地,可惜,这季节的雪花就是如此渺小,刚一接触皮肤,便在掌心温度的影响下消融了。

我们随意走进一间不知名的教堂躲雪,发现里面几乎空无一人。

很喜欢这种静谧、祥和的小众教堂,记得上次在法国奥尔良大教堂,比这里大得多,但里面也是几近没有游客,虽然我们没有信仰主,可也不妨碍我们呆在那静静地感受这份宁静和平和。

从教堂出来,雪越来越大,大到能见度只有二三十米了。

我们打着雨伞,挽着手,走在鹅毛大雪的小路上,倾听着鞋子踩在半雪半水石板路的吱吱声,置身在如此童话般的地方,概叹感动常在,觉得浪漫也许就是那么的一瞬间。

天空中飘下雪花,我们漫步在既熟悉却陌生的古城,感受着充满古典气息的风情,浪漫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又或许无趣的人会觉得很烦躁,是吧?

信步来到莫扎特故居门口,听说里面有好多莫扎特的手稿和各种音乐陈列,可惜我们不是学音乐的人,里面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过于艰深,来到这里只好驻足缅怀一下,然后静静离开,就好了。

其实,确实也有不少西人和我们一样,仅仅站在门口附近左看看、右瞧瞧,然后转身就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我们理所当然地错过了莫扎特故居,但不可错过未经莫扎特同意的各种莫扎特周边产品,其中,最红火的莫过于巧克力球了。

莫扎特巧克力球以开心果、杏仁糖、牛轧糖等和黑巧克力制成球状巧克力。这种零食,貌似真只有萨尔茨堡专卖,品牌也有好几个,不过据说全球首创的,是这种银色锡箔包装纸上印有蓝色莫扎特肖像的球,听说为了这版权争夺,几个商家还打了好多年的官司呢。

来到主教宫广场,站在湿漉漉的地上,看着人来人往,忽然才发现,金球上面那位究竟是什么鬼?

真心被吓到了,这也太逼真了吧?那位始作俑者,麻烦你站出来解释一下这是什么艺术概念?我等水平有限理解不了。

广场的道路四通八达,南侧就是萨尔茨堡大教堂,这座严重受到意大利教堂的影响而建造的教堂,是阿尔卑斯北部最著名的教堂建筑,这几百年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奥地利及德国南部的建筑风格。

中肯地说,对比已经走过的巴黎圣母院、圣彼特大教堂的我们来说,这里不论在气势上,还是在装饰奢华程度,均远远不如。然而,当我们站在门外,却会感受到教堂朴实之风迎面而来;当站在里面,却会感受到巴洛克风格还可以如此另类地简约,这也许就是所谓低调的奢华了。不得不说,如此就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有一个极度敷衍小朋友的小故事,故事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讲啥故事呢?他在讲从前有座山……(继续无限死循环)

是不是好无聊?好吧,其实我说这个梗,主要就是想说,欧洲有好多好多类似、但又各具特色的景色,都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堡,城堡里有一个修女在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

当然,这句话是我想出来了,估计她就是真在对着城堡里的小主讲公主王子的童话故事吧?

而这个梗的关键在前半句,欧洲确实有无数城堡建在山上,尤其是建于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因为那实际上就是战国乱世,贵族们都是需有防御功能的城堡作容身之所,于是,易守难攻的陡峭山顶,就成为他们建筑城堡的好地方啦!

这座萨尔茨堡城堡历史悠久,始建于1077年,由历任总主教逐步扩建而成,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至于实际用途嘛,鉴于其建造年代,通常都同时具有战争防御用途,这里也是奥地利重要的要塞所在。 据说,这座城堡自建成后,就从没有被在外部攻破过。

尽管这座城堡,是一种贵族、军事的象征,但也很难想象一千年前的建筑,还依然矗立在此。

一千年沧海桑田,城堡依然在;几百年匆匆而过,这里看上去除了以明亮的电灯代替明暗不定的烛火外,好像什么都没变。

要登上城堡,可以步行或搭缆车,而我们,当然选择了步行“强攻”进堡。

当登上城堡的顶端时,整座古城尽收眼底,这个时候,刚刚华灯初上,街道上、窗户里透出柔和金黄的微光,给烟雨朦胧的萨尔茨堡平添了无限魅惑的点缀。

我们趁着夜景黄金15分钟的时间,冒着寒风细雨,不断自嗨地各种拍照。当夜幕完全降临时,也就预示着今天的萨尔茨堡行程接近尾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趁着迷蒙的灯光沿路下山,回特拉普的家去了。

贴士

萨尔茨堡的这些灵感适合全年去玩。

推荐景点:

萨尔茨堡要塞萨尔茨堡教堂 特拉普别墅 萨尔茨堡老城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Sea-Cen 发布: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