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古镇,首先是名字很吸引我,在我不了解它之前,只觉得名字很好听,我一直以为柳江古镇必定因为有条柳江。其实不然,查资料得知,这里并没有名为“柳江”的一条河。柳江古镇历史上称为“明月镇”,始建于南宋(1140年),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1780年定名为“柳江场”。后来大家顺口称“柳江古镇”了。确实,柳江古镇这个名好,充满诗情画意,很吸引人!

以前,有个柳江的博客好友,曾说过什么时候约几个文友去玩,我心里还真有点期待呢,不过一直没成行。好在,机会很快来了,户外团有个瓦屋山看雪景,恰好柳江古镇离瓦屋山仅50公里,自然就把这个景点囊括进去了,于是我就和老搭档一起出行了。

我们到达柳江古镇,已时近中午,我们在那里午餐,顺便游览古镇。

天气不怎么好,灰蒙蒙的。

我们很快来到江边,这里虽没有叫柳江的河,但确实有条河,由花溪河与杨村河汇合而成,估计很多人懒得深究,会像我一样误以为它就是“柳江”。

抬眼一望,一条长长的江流贯穿,河不甚宽,水不甚深,桥却不少,造型都很别致。有弯弯曲曲很有挑战性的石蹬马齿桥,石蹬间是哗哗的瀑流;有人字形的石蹬马齿桥,既好看,还有人多分流不拥堵的实用价值,但齿隙间有流水穿越,走在上面还是有点心虚;有石蹬间距大的木长桥,宽宽的,走在上面很有安全感;有比较古老高大的石拱桥,不止一座。一座上面有古色古香的翘角飞檐风雨走廊,可在上面休憩,也可居高临下观景,还有一座位置稍远,就是一座普通的石拱桥,显得很结实。

河的两岸,靠近江边一级,或为没入水中的吊脚栈道,或为江边石栈道、木栈道,或直或弯,或来个转角造型,都贯穿古镇延伸很长很长,似没有尽头。江边中间一点的位置,还有一个高大的石柱牌门,上面有“烟雨柳江”字样,旁边为古朴小亭,互为呼应。正对牌门,有窄小的石板巷通往上面的古镇街道。

古镇临江一面,全是古旧楼屋,大多开着茶楼酒肆,清一色半开放式格局,作为观景亮点吸引顾客。

临江,除建筑外,还有很多古树,但大多掉光叶子,我几乎认不出什么树了。我印象深的,是一座大石桥附近两岸,一边为一排髙直的水杉,另一边是树冠很宽的大树,猜不出树名。其余,不少古楼临江一面,不时会见到年代久远的大树。有一座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依着盘根错节的大树而建,感觉像黄葛树,树干上长满了寄生的苔藓类植物,它生在房角石墙里,让人担心刮风下雨时,树枝树干一旦摇晃起来,是否会影响安全呢?据资料称,柳江古镇还有一株已有200年树龄的黄桷兰,与这株黄桷兰一墙之隔的曾家大院中,还有一株奇树,树上挂满了像豇豆般细细长长的果实,不知其名,大家称它为“豇豆树”。这种树我高中母校就有,我们也叫豇豆树呢。至于柳江有没有柳树,我好像没认出来,估计或许有但并不多吧?

印象中,冬天的柳江古镇,有没有暖阳,古镇色彩,一律呈现一种素淡的灰。房屋、树木、甚至流水石桥,还有天空,都似乎笼罩在一种蒙蒙的灰色里,看起来倒也十分协调,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虽少了些灵秀与活力,却也没了喧嚣,细细品味,这样的冬韵,也颇有几分可爱。

这个季节,游人稀少,加上疫情,整个古镇就显得冷清有余,热闹不足,但伙伴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在各处留影、拍照,倒是格外美。画面干干净净,人物与景物互相映衬,尽显和谐之美,犹如素娟仕女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特意收藏了几位队友伙伴的美照,她们多以气质取胜,景美人更美!

柳江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河中有一个小岛。一处弯弯的石蹬马齿桥,就连接着这个小岛。我们没去,隔河一望,岛上绿树掩映处隐隐有民居,藏不住的闲情雅趣。原来,这是两河交汇之处的一片草坪,大约1988年被街上的居民逐步打造成了文化站。据说,小岛早已被一画家买下定居,让人不由赞叹这位画家的眼力。

随后,我们主要在古镇街上四处闲逛,古镇建筑大多为木楼翘角,色泽暗沉,自带沧桑。古街长巷,布满了各色商铺,竹编行、葫芦店、小饰品摊……一件件手工艺品沿街摆开,让人心生喜欢。更有一道道特色美食,小吃,当街看着一目了然,让人垂涎。不知谁说过,人生于天地间,唯美食不能辜负,我们既然来了,那就各选所爱,尽情品尝一番吧!

继续行走,才发现冬季的柳江,安静得有些出奇,当你穿过那些悠长的石板老街,经过树木掩映的老房子,就如同走进一幅作旧的水墨画里,那颗烦躁的心突然也变得安静了,无欲无求,自己就如同画里的一个符号,超然而无我……

只是,“烟雨柳江”我始终没感受到。也许要到春季,或早晨或黄昏或夜晚,有雾气小雨笼罩,山水亭桥,古屋古树,青石小巷,吊脚木楼,便在烟雨蒙蒙中,美成一首动人的朦胧诗,这时估计就能真正领略“烟雨柳江”的诗情画意了。

很遗憾,我们的行程太匆忙,没有住一晚的机缘,就更别说其他。那就留一个最美的梦,再预约一个最美的季节,来揭开这梦的谜底吧!

总之,来了一次柳江,除了安静,就再也忘不掉那青瓦墙、吊脚楼、水潺潺了……

期待,再一次与柳江的邂逅……

借图一张,有点“烟雨柳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