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普陀山,第三次游览,徒步岛上自由行 康熙御赐匾额,九龙宝殿一绝,吸引游客无数
作者:巴图
2021年4月5—6日,我们一家三口游览了普陀山。按照儿子设计的方案,在宁波当地报了个优质的旅行团,包括车接车送、讲解服务、轮船、门票、住宿,第一天跟团游,第二天自由行,各有利弊,但明显自由行舒服些。
第一天,跟随导游先后游览了普陀山西天景区、普济禅寺、南海观音立像,一边听导游讲普陀山故事、佛教文化、烧香祈福,一边欣赏普陀山美景。
第二天,自由行,睡到自然醒,不坐索道,徒步登山,然后随性参观了普门万佛宝塔、佛顶山景区(慧济禅寺)、法雨禅寺、千步金沙、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及码头周边景点,最后跟随旅行社安排的另一个导游坐船、坐车,回到宁波。结束行程后,乘飞机回到洛阳。
这是我第三次来普陀山。第一次是1990年10月,我们两口儿新婚旅行来过,自由行,甜蜜的记忆。第二次是2007年,随单位同事来过普陀山,全程导游陪同。
每次的感觉不一样,但普陀山的美景、文化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体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净化。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秋风堂主人普陀山三吟:
《普陀山》
文/尚留永
最爱明月与清风,
孤舟一叶看流星。
粗袍宽衣天外立,
见惯波澜人不惊。
《观自在》
文/尚留永
人世最贵是自然,
富贵与我本无缘。
荡然无扰烦恼事,
身居陋室天地宽。
《妙庄严》
文/尚留永
最爱暮鼓晨钟鸣,
于疲累处沐山风。
居士普陀落霞寐,
黄粱一梦到天明。
202105132016
第一站:普门万佛宝塔
普门万佛宝塔是一座融合古建筑重建要求与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结合,雄伟秀美,整体布局独具匠心的公共建筑工程,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又一重要宗教场所。
宝塔映辉布善缘
文/乾宏
万佛宝塔九百年,
栉风沐雨历战乱。
质纯青石筑塔身,
朴实骨架立方圆。
昂首长天写神韵,
植根厚土接地泉。
身映寺殿金碧虹,
佛光普照布善缘。
2021.5.13.
万佛宝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
万佛宝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
遥望,万佛塔对面是宝陀讲寺,佛顶山索道下站附近,是普陀山上近些年新修的一处寺院。由于规模与普济寺相近,因此也被许多人称为普陀山第四大寺。这座新修的寺院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恢弘大气,整个寺院依山而建,仿清朝皇家风格的建筑配上大理石的台阶,壮观又不显做作。
宝陀讲寺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如钟鼓楼、天王殿、大圆通殿、大讲堂和大宝阁楼等,采用的是北方明清宫廷式建筑风格,严谨中透着不可侵犯的威严;东西两侧建筑如方丈院、库房和僧寮,采用的是采用南方古建筑风格,为这神圣之地增添了几许亲和婉约的气息。
宝陀讲寺中最大的看点,一处是西北侧的圆顿戒坛,是江南受戒第一大坛。另一处是仿照洛阳龙门石窟修建的宝陀石窟佛像,十分精美。走到寺中高处远望,视野极好。宝陀讲寺虽刚建好不久,香火已然旺盛起来。游人通常将其作为佛顶山游程中的一站,游完宝陀讲寺,正好乘索道上佛顶山,参访过山顶的慧济寺后,再顺着香云路下山,法雨寺就在山下不远的地方了。
不坐索道,自行登山。据当地老乡讲,40分钟能到山顶。我们走走歇歇,用了一个半小时。
佛顶山景区
素斋,进去看了,自助餐,每人35元,挺好。可惜太早啦,先转吧。
第二站:慧济禅寺。慧济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处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全寺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济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侧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艺术。慧济寺主殿屋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景象。
步行下山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历代诗词。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这座名山中的佛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如元盛熙明诗《游普陀》云:“惊起东华尘土梦,沧州到处即为家。山人自种三珠树,天使长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清缪燧诗《梅岑》云:“子真隐吴市,胡为在海涯。岂慕岩谷幽,与佛成一家。梅岑留遗迹,高迥凌青霞。我来当三月,满林杜鹃花。披襟一长望,海涛浴浮槎。三山如可到,蓬莱路不赊。稚川晚得道,岂真在丹砂。一令复一尉,超然不可偕。”清卢琦诗《咏普陀》云:“葛井梅岑迹较奇,吴门勾漏隐何时?磐陀石上三生话,蝴蝶庄周两不知。”
偶遇知名网红31岁的代帅,拍个合影。在抖音上,“普陀山小帅”已拥有331万粉丝,收获了1700余万点赞。
第三站:法雨禅寺。法雨寺又称后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天华法雨”额,遂称法雨禅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势,分群递升。其中九龙殿最为辉煌,该佛殿是从南京明故宫整体搬迁而来的,殿内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
第四站:千步沙。千步金沙长1370米,宽400余米,是舟山群岛第二大沙滩,位于舟山普陀山。千步金沙又称塔湾金沙,据传在塔湾南侧龙潭坑曾建有一石塔,港湾倒映塔影,故而得名。千步金沙属细型沙质,细软纯净。
素斋。普陀山的素斋种类繁多、气味芬芳、清新淡雅、营养丰富,一向受到中国海内外游客的好评,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在寺内吃一顿素斋。普陀山的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佛顶山慧济寺)的斋堂都有方便香客赶斋的时间。一般早餐为5:30—6:00,午饭为10:00—11:00,晚饭16:30—17:00左右。
素斋。普陀山的素斋种类繁多、气味芬芳、清新淡雅、营养丰富,一向受到中国海内外游客的好评,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在寺内吃一顿素斋。普陀山的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佛顶山慧济寺)的斋堂都有方便香客赶斋的时间。一般早餐为5:30—6:00,午饭为10:00—11:00,晚饭16:30—17:00左右。
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多宝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它与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宫惟一存世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根据初唐著名大画家阎立本绘的观音画像刻成的杨枝观音碑和佛顶山上稀世物种鹅耳枥树,合称为“普陀四宝”。
建于元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层,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层四面各镂古佛一尊,瑞容妙丽,尤以观世音圣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挑台面栏柱刻有护法神狮及莲花,四周栏下雕有龙首20个,张口作吐水状,造形生动。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
第五站: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是当年慧锷法师供奉不肯去观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源地。现殿内供仿唐式十一面观音像,寺院西侧筑“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内塑日本33座供奉观音的寺院主尊。
西江月.不肯去观音
卢秀珍
大海茫茫一片,
佛心静静无澜。
小般欲起浪滔天,
不肯航行靠岸。
建寺滞留佛岛,
虔诚修善随缘,
引人无数度无眠,
香火云烟不散。
潮音洞。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若遇大风,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
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第六站:码头。
提前到达客运码头后,专门抽出半小时时间,专门找到旧码头,海岸牌坊怀旧。
普陀山海岸牌坊建于1919年。四柱三门,翠瓦飞檐,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回头是岸”匾额五重,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题。
门柱上刻有楹联: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
“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在旧码头的沿海边,有一处石头上刻着字,一个大石头和小石头,大石头上面映着短姑道头时间和一行字,小石头上映着大大的黑字“乐土”,再旁则为一处绿色的铜像,一个小女孩状,双手合十,朝着普陀山的方向,虔诚朝拜。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都得由此登岸。现今虽然有了客运码头,但游仍绵恋着这个人普陀名山的第一处胜境。
短姑圣迹。相传有姑嫂二人渡莲花洋来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责备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篮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石块来到小巧玲珑姑船上,说是其嫂进香托她捎来的,说罢,放下饭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世音菩萨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称为“短姑圣迹”。
1990年10月8日,我们两口儿新婚旅行,到普陀山第一站,海岸码头,一位大婶介绍,领着我们去她家住宿,一晚二十元吧,记忆犹新!
欣赏书法
轮渡返程
普陀山风景秀丽,文化厚重,这是第三次来啦。
我相信,今后还会来的!

#旅游随记# 2015年2月4日我们游览普陀山慧济寺之后,沿着云香路一直下行就到了法雨寺。法雨寺也称“石寺”,为普陀山三大寺院之一。明代曾称“海潮庵”,后改为“海潮寺”。直到康熙三十八年御赐“天华法雨”匾额,遂正式启用现名“法雨禅寺”。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因为其位于第一大寺普济寺的山后,所以又叫做"后寺"。佛家认为,佛法滋润众生,就好像雨水泽被万物,于是有了"法雨"的说法。

到了雍正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法雨寺也就因其殿堂楼阁规模宏大,雕梁画栋,而成为了东南名刹。近些年来,普陀山香火兴旺,游客众多,寺院的建筑也日益完善,这座“海天佛国”石坊为寺院更加增添了威严神圣的感觉。

寺院山门之前有个莲池,据说是清朝光绪十八年建造,这里所产的莲子,历史上曾经作为贡品,由杭州织造府进贡给朝廷。莲池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做海会桥,"海会"的意思是指诸佛菩萨聚会在一起,其德行之深、数量之多就像广阔深邃的大海一样。海会桥将池塘分割为东西两潭,两侧栏板的双面浮雕上有各种戏剧故事、飞禽走兽等图案50多幅,雕刻精致,为普陀山石刻中的精品。莲池里成群的红鲤鱼也是法雨寺令人难忘的一景。
过了莲池,沿着弯曲的步道上坡,前方便是法雨寺的主体建筑群。寺院依山而建,采用了依山取势、分群递升的方法,分列在六层台基之上的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殿殿升高,气势不凡。隐蔽在树荫环绕的香樟林中的法雨寺,给人既华美又沉稳的感觉。
法雨寺寺门与众不同,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而且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还未进入寺门就已经感觉到它的独到非凡之处。
进入寺门首先就看到九龙照墙,原有的影壁已然无存,这是近年新建的景观,这面九龙壁高两米,全长12米,下盘为须弥座,四边及顶端飞檐翘角,上部的石梁、石瓦间雕有十七条造型各异的小龙,而中间石板上的九条青龙昂首舞爪,争抢龙珠、栩栩如生。它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优质青石精雕细刻拼接而成,拼接处严丝合缝,不露痕迹,不得不让人赞叹其工艺的精湛。
法雨寺天王殿,重檐歇山,檐间额题“天王殿”,为两座五座石经幢塔。天王殿前古樟立林,中间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名巍然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美称。
经过天王殿就顺着台阶上去就到玉佛殿,据说当初这里供奉着一尊清朝末年从缅甸请来的白玉释迦牟尼像,可惜在特殊的年代被毁,现在供奉的这尊佛像,是后来从北京永乐宫请来的。玉佛殿后面的月台栏杆上,刻有"二十四孝"图,是雍正年间雕刻而成的,图中的24位孝子,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与儒家学说融为一体的见证。
法雨寺主殿名为九龙殿,又称“圆通殿”。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有两棵银杏高入云天,树围粗约三抱。东侧的龙凤柏蟠屈如虬螭,形奇状怪。
走进法雨寺最著名的"九龙宝殿",就可以欣赏到普陀山镇山之宝。据《普陀山志》记载,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接见法雨寺的主持,并且下发了"拆金陵旧殿以赐"的圣旨,于是从南京明朝宫殿中拆下12万张琉璃瓦送到普陀山,建成了颇具皇家气派的九龙殿。
九龙殿中无梁无钉,堪称古建筑的一绝。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龙藻井,这是明代留存下来的文物,抬头往上,可以看到藻井下悬着一颗大珠球,一龙盘顶,四周有八龙环八柱,就像是要来抢夺这颗宝珠,构成了"九龙戏珠"的图案,形态逼真、巧夺天工,成为普陀山的镇山之宝,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法雨寺整个寺院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的琉璃瓦盖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射出万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丽景象,远远望去,更是给人空中宫阙之感。清末康有为曾写下"锦屏临海浪,法雨飞天花"来刻画法雨寺的山海胜景。
法雨寺是去普陀山礼佛必去寺庙之一。怀着一颗虔诚的礼佛之心,静心感恩、祈福,听佛音绕梁,瞬间会使浮躁的心情瞬间变得安静,法雨寺整体氛围趋向宁静,色彩以红黄为主,有不少古物古建筑,有禅房客堂,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法雨寺最经典的是被很多古树包围,又粗又大的参天古树,感觉特别清爽,参天大树树荫连天,掩隐下的寺庙显得神秘而端庄。黄墙灰瓦树影婆娑香烟缭绕,法雨寺是普陀山几大寺庙中景色最美的。
在寺院山门附近有一石刻,上书潘天寿的《夜宿南海法雨寺》:院古炉烟懒,鱼红壁影深。谈玄潮有语,观海佛无心。细雨长廊夜,夜雨清磬音。灯华人不寐,待听毒龙吟。仔细品味,莲池的红鱼和九龙影壁都印象很深,九龙藻井更是铭心刻骨,不知所谓“毒龙”所指为何?有点茫然。接下来我们要去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济寺,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旅游头条##旅游景色##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