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游说”之后,澳大利亚大堡礁列入濒危遗产问题被暂缓至2023年 南太平洋大溪地发现世界最大原始珊瑚礁,科学家惊叹难以置信

【文/观察者网 张晨静】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密集游说”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月23日宣布,同意将“大堡礁珊瑚生态系统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的问题推迟到2023年。

此前有报道称,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之际,澳大利亚政府通过“邀请15国大使到大堡礁潜水”等外交手段,试图影响部分有投票权的国家。

密集“游说”之后,澳大利亚大堡礁列入濒危遗产问题被暂缓至2023年

《科学》杂志报道截图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著名旅游胜地,但由于近年来海洋温度上升,导致当地珊瑚礁白化威胁继续升级,珊瑚礁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一个月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为保护生态环境,大堡礁应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此举引发澳大利亚强烈反弹,甚至将矛头指向中国。

上周五,在中国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视频会议上,澳大利亚提出将“濒危”问题推迟到2023年讨论。与此同时,澳政府还将邀请一个监测小组访问大堡礁,以确定如何管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澳大利亚环保部长苏珊·雷在会上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求给专家更多时间来评估澳大利亚所提出对大堡礁的承诺和保护计划;一个是要制定适用于所有世界遗产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方案。

美联社报道称,在21个委员会成员国中,有16个国家的代表都发言支持这一提议。最终,委员会同意将大堡礁的问题暂缓至2023年再讨论,不过委员会还要求澳大利亚方面在2022年2月之前提交一份关于大堡礁现状的进展报告。

《科学》杂志报道称,在此次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之前,苏珊·雷曾发起过“密集游说”,其亲自访问或联系了21个成员国中的18国代表。

此外还有多家外媒报道称,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做出决定前夕,澳政府大堡礁专员、国会议员沃伦·恩茨(Warren Entsch)陪同15名大使前往大堡礁潜水,其中9人来自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有投票权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巴林、匈牙利、巴西、西班牙和危地马拉。

密集“游说”之后,澳大利亚大堡礁列入濒危遗产问题被暂缓至2023年

大堡礁珊瑚 图自澳联社

其实澳大利亚在2015年就曾提出过一项“大堡礁2050长期可持续计划”,这也是澳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所提建议的对策。

但计划提出后,大堡礁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早在2017年,航空调查便显示,南部珊瑚礁大面积遭到破坏,近50%的浅礁在两度爆发的白化事件中死亡。

绿色和平组织对本次会议的结果表示遗憾,在声明中称世界遗产委员会失去了一次给澳大利亚政府敲响“忽视自然保护警钟”的机会。

澳大利亚珊瑚礁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迪·鲁默(Jodie Rummer)表示,要想让澳大利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行动,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必要的。

“政治游说对珊瑚礁没有帮助,”澳麦考瑞大学生态学家莱斯利·休斯(Lesley Hughes)在澳大利亚气候委员会网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科学很清楚:气候变化正在加速,这是大堡礁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威胁。” 该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就气候问题提供独立建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南太平洋大溪地发现世界最大原始珊瑚礁,科学家惊叹难以置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月20日宣布,科学家在南太平洋大溪地(塔希提岛,Tahiti)附近海域的深处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珊瑚礁,这块珊瑚礁并没有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仍保持“原始”状态,堪称世界最大。

“它就像一件艺术品”

新发现的珊瑚礁大约3公里长、65米宽,潜水员于2021年11月用水下特殊设备发现,他们在珊瑚礁上足足研究了200个小时,包括拍摄、测量和采样。这些巨大的玫瑰状珊瑚每个直径可达两米。

南太平洋大溪地发现世界最大原始珊瑚礁,科学家惊叹难以置信南太平洋大溪地发现世界最大原始珊瑚礁,科学家惊叹难以置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是“有记录以来面积最大的原始珊瑚礁之一”,在30至65米深的较冷水域中发现这处健康的珊瑚礁“极不寻常”:这可能表明,海洋深处有更多珊瑚礁,它们处于更安全状态,不受海水变暖的影响。

法国摄影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伙伴“1海洋”运动创始人亚历克西斯·罗森菲尔德(Alexis Rosenfeld)称:“目睹美丽的巨大玫瑰状珊瑚一望无际,真是太神奇了。它就像一件艺术品。”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深海的了解还不及对月球表面的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补充说,世界上只有20%的海床被绘制了地图。

“令人难以置信”

“在如此原始的状态下发现这块珊瑚礁是个好消息,可以启发未来的保护工作,”法属波利尼西亚莫雷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学家利蒂希亚·赫登(Laentitia Hedouin)说,“我们认为,海水较深处的珊瑚礁可能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科学家们表示,这一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众所周知,世界上已知的大多数珊瑚礁都是在25米深的地方发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大溪地珊瑚礁可能表明,在海洋中未绘制的“暮光区”有更多健康的珊瑚区域。

大溪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最大岛屿,位于南太平洋。这里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居民称自己为“上帝的人”,外国人则认为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早在2019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就遭遇了一次重大的白化事件,但这块新发现的珊瑚礁似乎并未受到重大影响。赫登表示:“这些珊瑚没有遭受压力或疾病的迹象。”

据了解,当健康的珊瑚受到海洋温度飙升的压力时,就会发生白化,导致它们驱逐组织中的藻类,在曾经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中留下大量白化的骨骼。

全球变暖威胁

海星也可以通过吃珊瑚来破坏它们。科学家已经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该地区,以分析为什么珊瑚似乎没有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监测其种群动态。珊瑚礁虽然只占海底的一小部分,但它们是至少四分之一的海洋动植物家园。

去年10月,全球珊瑚礁监测网表示,从2009年到2018年,过度捕捞、海水污染以及更主要是全球变暖,已经摧毁了全球14%的珊瑚礁。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南亚和太平洋、阿拉伯半岛周围和澳大利亚海岸附近的珊瑚。

海洋吸收了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90%以上过剩热量,保护了陆地表面,但产生了巨大、持久的海洋热浪,使得许多珊瑚物种超出了它们的耐受极限。1998年,海水变暖导致的一次白化事件导致8%的珊瑚灭绝。

赫登表示,汤加最近的海底火山喷发引发了太平洋上的海啸,但并未影响大溪地附近的珊瑚礁。她希望这项研究可以帮助专家了解珊瑚礁如何抵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以及这些海水较深处的珊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南都记者 史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