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分界线是如何形成的?大陆分界线的故事:界碑、小镇和人家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何时东扩到乌拉尔山脉的?

七大洲及分界线
地球分为七大洲,各个大洲的分界线早已是路人皆知的常识。然而从地图上看,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却显得颇为另类:从乌拉尔山-乌拉尔河经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再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一系列线条曲折而模糊。

亚欧分界线
相比之下,无论是人工的苏伊士运河还是自然的白令海峡,都有着清晰的辨识度。那么,欧亚分界线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呢?真正的欧亚边界在哪里一直是地理学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示意图
壹
亚洲和欧洲的最早分界线是谁划分的?
亚洲
先来看看亚洲和欧洲名称的来源。
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该词来源于古代西亚等地古人的闪米特语。亚细亚的意思是指东方日出的地方。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祥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欧洲地形图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19世纪中叶,欧洲不少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帝国主阶段。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直表现得很剧烈,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发生的。
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年-前193年)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埃拉托色尼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三大洲和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等五个温度带。他改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分带法,对五个地带的南北界线,均给予纬度的严格划分。埃拉托色尼的区域和地带的划分,与前辈学者相比,科学性和系统都要强得多。他的地球分带已同现代地理学的“地带”概念相当接近。他确定的回归线位置,与其实际位置仅差半度,其精确性令人为之赞叹!
示意图
不过,埃拉托色尼关于世界陆地三大洲的划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大,显然这是受到当时认识论和科学水平的局限。
欧、亚两洲紧紧连在一起,两洲的划分是根据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决定的。
示意图
贰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在不同时期是怎样确定的?
亚欧大陆版块
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分段、不同时期逐步确认下来的。
边界
01欧亚两洲现今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局部图
在现代的地理学,欧亚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这一条长线。哈萨克自苏联独立后,因其边界与乌拉尔河接近,许多地图之欧亚分界线此段已改为哈萨克的边界,而非乌拉尔河。
交汇点
02分界线之起因
从古至今都有人认为欧亚大陆本为一体,不必人为地分成两个洲,而可以统称为欧亚洲。由于欧亚大陆太大,更重要的是两边有着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以欧亚两洲的分界线一直存在,但分界线的位置一直在变化。
地中海示意图
03古埃及时期:地理眼界中止于地中海
托勒密对人类所至的世界的描述所
埃及人、腓尼基人和亚述人的时代,附近的文明社会都在南方,地理眼界中止于地中海,欧亚大陆只意味着一片无边的蛮荒之地,不可能存在地理学意义的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划分与界定。但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词已出现,意思为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这些文明社会从自己的地理位置上观察,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一定在欧亚大陆的某处。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名词只代表模糊的地理方位。
示意图
04古希腊时期:分界线包含了海洋、海峡和山脉
地理眼界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向东延伸至印度河。这时,第一次有了地理学划分:希腊人以自己的地理位置为中心,东面的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高加索山脉为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包含了海洋、海峡和山脉,除高加索山脉以外,少有争议和变化,沿用至今,成为欧亚两洲的南部分界线。此时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词也开始代表地理区域,不过欧罗巴主要指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以南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亚细亚主要指分界线以南地区。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不在希腊人的地理眼界之内,一片无边的蛮荒之地不存在划分与界定。
黑海-亚述海-顿河
05罗马时期:“黑海-亚述海-顿河”成为欧洲的东界
罗马帝国时代的亚欧大陆
罗马帝国的扩张,加大了罗马人的地理眼界,罗马人较完整地认识了欧亚大陆的西部。黑海是中古时代西方文明的尽头,希腊人划定的分界线得以向北延伸,在黑海以北的陆地,以亚速海和顿河为分界线。
地中海
06中世纪:沿用罗马人的划分
地跨亚欧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欧洲地区诸侯林立,混战不断,大国气象不复存在,无人再去关心欧亚两洲的分界线,也就主要沿用罗马人的划分。
俄罗斯帝国扩张。俄罗斯的扩张在一个层面代表了欧洲的扩张,在另一个层面又不然。
07十六世纪以后:俄罗斯东扩,欧洲版图一路向东
乌拉尔山
除南部分界线以外,其余的分界线不断变化。先是黑海、顿河与白海一线,中部为奥卡河与北德维纳河。其后是里海、伏尔加河与伯朝拉河一线。然后是里海、伏尔加河与鄂毕河一线。这是因为16世纪俄罗斯开始崛起,大面积扩张领土,而这时欧洲并不认为俄罗斯是欧洲的一员,将俄罗斯划归亚洲,俄罗斯西界成为分界线。18世纪时俄罗斯逐渐被欧洲接纳,又以俄罗斯东界为分界线。但俄罗斯后来扩张到了远东地区,分界线不能这样划定了。
《西伯利亚海假想图》。如果西伯利亚是一片海,那么欧洲与亚洲的陆地分界线将更容易理解。
俄国彼得大帝时期,地理历史学家塔季谢夫(1686-1750年)主张以乌拉尔山脉为东部分界线,他发现山脉两侧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的不同。18世纪后半叶,这一主张被普遍接受。这时东南部分界线为伏尔加河和顿河的不同河段。19世纪中叶,人们又把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乌拉尔河和里海作为东南部分界线,并且沿用至今。
基哈德斯·墨卡托《新地图集》。在一些地图上,俄罗斯并不是欧洲的一员
08世界足球协会的分组
其实欧亚分界线只是虚拟,又不涉及领土主权,只有分界线上的国家比较在乎自己属于欧洲、还是亚洲。土耳其、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塞浦路斯,按欧亚分界线应属亚洲,他们却始终以欧洲国家自居,在《世界足球协会》(FIFA)也是参加欧洲协会,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更于2002年由亚洲协会改加入欧洲协会,可见有些人还是比较喜欢当欧洲人。
界碑
叁
界碑、小镇和人家:亚欧大陆分界线的故事
示意图
虽然俄罗斯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但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欧洲部分,所以它是传统的欧洲国家。绵延数千公里的乌拉尔山脉是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俄罗斯部分的边界有5524公里长。根据欧亚边界的另一个说法,洲界基本上是按河流划分的,河的左侧是欧洲,右边是亚洲。
示意图
欧亚两洲在俄罗斯境内并没有明显的边界,但许多乌拉尔城镇都希望在自己的地盘上竖立洲界界碑,因为这被认为是真正的荣誉。
第一个欧亚界碑于1837年竖立在乌拉尔山脉上,就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沿途上,靠近白桦山上。
第一个欧亚界碑于1837年竖立在乌拉尔山脉上,就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沿途上,靠近白桦山上的第一乌拉尔斯克镇。
居住在叶卡捷琳堡至彼尔姆公路沿线的一位农场主
最著名的界碑位于叶卡捷琳堡至彼尔姆的公路上,于2004年建立,自那时起就成为了大受欢迎的婚礼举办地——新婚夫妇都想在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边界旁拍照留念。
高加索山脉
最古老的界碑之一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维尔辛纳火车站附近。它于1957年苏联国际青年艺术节开幕之前竖立起来,向来自远东和东南亚的游客讲述着亚欧的分界线。
雷舍蒂村的居民。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雷舍蒂村建立于1735年,当时是根据安娜女皇的命令作为军队的临时避难所而建的。2004年之前,这个村被划分在亚洲。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雷舍蒂村建立于1735年,当时是根据安娜女皇的命令作为军队的临时避难所而建的。
然而,当界碑被移到了更靠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地方,他们才发现自己其实是欧洲人。
乌拉尔山
近年来,俄罗斯研究人员确定了位于叶卡捷琳堡一带(距莫斯科1600公里)、在叶卡捷琳堡-列夫达-第一乌拉尔斯克几座城市的近郊的欧亚分界线上争议最大的一段的确切位置。
在如今世界的七个大洲当中,几乎所有的洲与洲之间都有着清晰的边界轮廓,比如大洋洲与南极洲本身就属于“孤岛”,自然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有巴拿马地峡相连;亚洲与非洲、欧洲与非洲的情况同样如此,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地峡就是天然的界限。然而奇怪的是亚洲与欧洲的边界,我们用肉眼很难在世界地图上勾勒出亚洲与欧洲的天然轮廓,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块大陆。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来源于古希腊的人为区分,他们把自己所在的大陆称为“欧罗巴洲”,把遥远的东方称为“亚细亚洲”。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亚欧的分界线在乌拉尔山至高加索一线,但实际上最初的划分却并不是这个样子。在历时数千年的变迁中,亚欧分界线不断东移,并且在经过俄罗斯的“操作”之后最终定形。那么起初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俄国为什么要将界线固定成今天的模样?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遥远的古希腊。

古希腊属于典型的航海商业文明,尽管其水手素质在当时来说首屈一指,但毕竟受生产力水平所限,地中海的船只很难穿过复杂多变的土耳其海峡到黑海去开展贸易。那个时候黑海在希腊人口中称为“死海”,死一般的寂静和渺无人烟,甚至在传说当中这里的水底藏着吃人的海怪。对黑海的“妖魔化”使得欧洲的海员对东方望而却步,因此沿黑海向北,经亚速海至顿河一线成为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该线以东成为野蛮民族居住的“化外之地”,久之也就成了欧洲眼中的亚欧分界线。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顿河尽管流经俄罗斯,但也毗邻边境,也就是说俄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条线的区分下成为亚洲领土,那么俄国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亚洲国家。事实上,自古代伊始,欧洲人从未把来自东方的野蛮斯拉夫人视为自己人,况且莫斯科公国经过蒙古金帐汗国的百年统治,受东方文化影响相当深厚,所以俄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异类”。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大踏步地进入“欧化”时代,尽管国家实力不可小觑,但却始终为欧洲主流文化圈所不容。
跻身欧洲的强烈愿望使得俄国迫切需要更改自己的亚洲身份,而恰逢此时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地理大发现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18世纪,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国务活动家塔季谢夫提出将亚欧分界线向东推移,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乌拉尔至高加索”一线。不过起初对于俄国人的一厢情愿,欧洲人并不买账,在大家看来擅自变动已有的划分界线无异于自欺欺人。真正使得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乃至成为今天人类的共识还要归功于俄国自身的努力。
为了让欧洲正视自己的存在,俄国不断向西发动战争,在北欧与瑞典决战,在中欧与波兰厮杀,在克里米亚与奥斯曼土耳其血拼。俄罗斯的强势崛起最终让欧洲列强不得不将其视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强权,而关于亚欧分界线的理论也逐渐在时间流逝中确定下来。
乌拉尔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南北长约2500公里,平均宽度约150公里。乌拉尔山脉的西面是俄罗斯平原,东面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脉向北一直伸入到北冰洋的喀拉海,新地岛也是乌拉尔山脉的延伸。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哈萨克的阿特劳注入里海,全长2428公里,是世界第四长内流河。乌拉尔河平均流量400立方米/秒,比我国南方许多省级河流都少,本来知名度不高。由于地理上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河才声名鹊起。
1846年,俄国人在乌拉尔山脉脚下立起一座亚洲与欧洲的界碑,这条界线因此又被称作“塔季谢夫分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