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术之乡佛山(叶曙明) 百年佛山精武会,“武林”有了新故事
作者 叶曙明
佛山是闻名天下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习武之风已遍及佛山城乡。清末民初,武术流派更是百花齐放,涌现了大批武术家和武馆,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都与佛山有不解之缘;功夫迷们所熟知的叶问、李小龙、黄飞鸿等都是佛山人。

叶问
每逢佳节盛会,佛山人都喜欢舞龙、舞狮、扒龙舟、抢花炮、唱大戏。这些活动都需要参加者有强壮的体魄和深厚的武功底子,因此,很多年轻人都把习武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展露个性的风尚,各逞英雄,以此为乐,传承了佛山人的尚武精神,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不断发展。
佛山目前还有近300个武馆,仅禅城区就有近百个,每天习武的人数以万计。比较有代表性的拳种包括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龙形拳、白眉拳,这些是佛山传统的拳种。除此之外,太极拳也十分普及。
佛山鸿胜馆创办于1851年,是在中国成立时间最长、弟子人数最多的武馆。鸿胜馆所教授武术是蔡李佛拳,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陈棉、谭立、张三炳、钱维方、吴勤等武林英才,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鸿胜馆的门人在国外也开设了许多分馆,让佛山的武术精神传遍海外。

佛山鸿胜纪念馆
中国武术分南北两大派,而佛山是南拳的发祥地之一,汇集了南北不下于六十种拳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门派的影响力最大。洪拳特点是沉桥短马,稳扎稳打;咏春拳特点是短桥窄马,寸劲短打;龙形拳特点是迫步百解,以守为攻;白眉拳特点是攻防合一,立虎为形;蔡李佛拳特点是长桥大马,手到马到。以前佛山有句俗话,叫做“只要有祠堂,就会有狮子、洪拳”。
清末是佛山武术的鼎盛时期,各地的武林高手、武学宗师云集佛山,开设武馆,传授武术,他们当中有梁赞(佛山赞先生)的咏春拳,鸿胜馆张炎的蔡李佛拳,悦安堂梁容和悦安社陈安的少林拳,兴义堂招锡、杨三才的洪拳,梁世苏的少林寺南拳共五大派。不过,人们最熟悉的,还是黄飞鸿、叶问和他的徒弟李小龙。“广东十虎”嫉恶如仇的故事,在珠江三角洲家喻户晓。十虎当中,黄麒英、梁坤、苏黑虎也是佛山人。

张鸿胜宗师(石湾公仔)
南海黄飞鸿现在已经成了佛山的一张“文化名片”。以黄飞鸿为题材,创造了大批艺术作品。其中,以黄飞鸿为题材的电影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自1949年以来,拍摄了100多部,历久不衰,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中国功夫电影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了世界电影史的不朽神话。不同时期的黄飞鸿题材电影,描述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刻画出黄飞鸿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仁者无敌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黄飞鸿无影脚(石湾公仔)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据说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后来经梁赞发扬光大,传给叶问,所以咏春拳有“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的说法。
自从电影《叶问》上映后,很多人一提到佛山,就会想起叶问,想起他的咏春拳和祖庙的叶问堂。但在以前,每当提到佛山,更多人会想起李小龙,想起他精彩的功夫电影,想起他用大拇指擦鼻子的动作。
叶问在传授李小龙咏春黏手
李小龙是顺德人。一代武术宗师、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是把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第一人,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由于他的成就, Kung Fu (功夫)一词被收进了英文词典。他创造了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多影迷的武术家”的世界纪录,在全球共拥有两亿以上的影迷。
李小龙在美国开办“振藩国术馆”,以咏春拳为基础,自创了截拳道,这是一种融合了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截拳”的意思是截击对手来拳之道。
李小龙经常对自己的徒弟说:“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为了打倒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碍。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得真正的自由了。”
李小龙的电影
佛山武术享誉海内外,佛山醒狮、咏春拳、蔡李佛拳等武术活动,传播海外达100多个国家,每年均有众多佛山武术的海外传人回来寻根问祖。叶问、李小龙、黄飞鸿等佛山武术名人的事迹,更是深入人心,被拍成了数以百计的电影、电视作品。他们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成为一代一代佛山人的骄傲。
佛山各大武馆积极参加慈善活动
2004年,佛山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武术之城”的称号。这是全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同年,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佛山武术文化节也在五区隆重举行。这对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民间武术开展,展示佛山武术魅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岭南往事:
城中村的悲欢岁月,路好长,家好远……
广州新军起义:百年英雄血犹温
当帝制来临时,广东护国真男儿
广州主题公园,三衰六旺好奇特
从1921年诞生至今,佛山精武体育会(下称“佛山精武会”)一直都是“武林”中特别的存在。
从北拳南传到扛起佛山功夫旗帜,佛山精武会一家就吸纳了10多个武术门派,这在各个门派喜欢自立门户的“武林”中实属罕见。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以“能打”闻名的社会民间团体,却走出了不少知名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
如今,走过一百年的佛山精武会,又有了新的故事。
100年前就会“跨界”发展
“佛山有很多武馆,更有一大批拳腿非凡的功夫高手,但佛山精武会及其会馆却别有一番景象。”12月19日,在中山公园的佛山精武会馆里,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任流分享了他与精武会的故事。

中山公园里的佛山精武会馆。 刘明 拍摄
当其他武术门派大多选择一种拳法自立门户、并发扬壮大时,佛山精武会早早就走上了“跨界”发展之路。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幕:八卦掌宗师宫羽田南下来到佛山,面对众武师发出“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乎”的疾呼。这一幕正是民国时期发生在佛山精武会里的真实故事。
1909年霍元甲、陈铁生等一批爱国青年在上海成立首家精武会,后来又在广州、佛山、汕头、香港、澳门等地纷纷成立精武会。
1921年,佛山精武会成立后,上海精武会派名师南下,将鹰爪拳、螳螂拳、太极拳、少林五战拳等北派名拳传入佛山,史称“北拳南传”。从那以后,佛山精武会汇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多个流派武艺,并开始在全国打响“武术之乡”的名号。
然而,佛山精武会的“跨界”之路远不止于此。

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任流与大家分享他与佛山精武会的故事。 刘明 拍摄
根据佛山精武会2011年整理编撰的会刊记载,成立后不久,佛山精武会就设立了临池(书法)社、雄辩(演讲)社、文学社等,包含音乐、美术、书法、体育、武术、医疗、建筑等各界人士。除了任流,佛山精武会还走出了著名画家黄少强、书法大家林君选、正骨医家李佩弦等。
不仅如此,佛山精武会还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创办实业。“佛山精武会先后创办了元甲小学、元甲中学、国术学院等学校,还有女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佛山精武会会长吴德明介绍,佛山精武会还兴办实业,其中元甲晒豉场就是现在佛山明星企业“海天味业”的前身之一。

小孩在佛山精武会馆里练习拳法。 刘明 拍摄
乃文乃武、兼收并蓄的佛山精武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体育团体,而通过跨界发展,在百年中持续焕发生机。
“武林”新故事:助残义教、拍电影造IP
上午九点,走进中山公园,还有不少市民在参天古榕树下练拳。他们的面前是一座有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佛山精武会馆,绿琉璃瓦屋顶,朱色殿身和檐柱,别有一番古韵。
中山公园里,有不少市民在参天古榕树下练拳。 刘明 拍摄
这座会馆于1935年建成,在1986年佛山精武会复办以来又几经修缮,才变成现在的模样。会馆内的照片和锦旗,默默记录了佛山精武会展现的新“武林”风范。
佛山精武会馆里的老照片诉说历史。 刘明 拍摄
一提到功夫和武林,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影视中帮派斗争的场面。但在吴德明眼中,功夫从来不是用来争抢好胜的,以前是用来保护自己,而到了现在,功夫的现代功用是给市民提供安全与健康的基本素质教育,“也就是强身健体,推进全民健身。”
佛山精武会复办30多年来,开展了各种义教活动,比如去部分社区和村落开展“爱心学堂”传统功夫义教,或在警民共建平安社区行动中担任义教,持续推进全民健身。
与此同时,佛山精武会在青少年励志教育、残疾人弱势群体帮扶上,也做出了很多表率。比如各种社会性义卖义演,多次参与禅城区公益平台的活动,帮助困难家庭,并积极参与助残公益事业等等。
助残义教成了佛山精武会的新故事,接下来它还将上演更多精彩故事。
在海外的唐人街里,武馆、餐馆、医馆已经成了三大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IP。吴德明透露,接下来他们将围绕佛山精武会及会馆,启动《天下武功一家亲》电影拍摄,让佛山精武会精神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作者】 刘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