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南越王宫苑 看西汉最大的金印,南越王墓重磅文物来沪
作者:枫叶飞飞
踏进南越王宫博物馆的主体楼,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大片干枯的黄土,凹地里散布着碎石、断柱、残渠、废井,乍看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震撼,我脑海亦浮现出一丝的疑惑,难道这就是曾两次被誉为中国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奇观吗?

随着深入行进在半透明的栈道中,通过察看遗迹、浏览简介、旁听解说,我才逐渐领略到这里,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确缊藏着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构筑精巧技艺,两千多年前南越人的智慧和审美力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首先吸引我的并不是现场的实物,而是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在主楼外北端地下有一个约半个足球场大的水池,目前仅揭开十分之一,据探测池呈长方形斗状,深约两米多,池壁是用石板铺砌,池底也铺上碎石,从挖掘的范围中出土大量建筑构件,估计池中分布有一组亭台楼阁,属于古代园林的“蓬莱仙岛”布局模式,有块石板还明显刻着斗大的“蕃”字,推测此为同期出土木简中提及的番池,是南越国宫苑蓄水池沼,可惜尚未开放,不能目睹其波澜和风釆。

番池的水来自何方尚不知晓,但流动的轨迹是可以寻循的,宫园遗址中那条弯弯曲曲的石渠,便是水流的途径,石渠两边用砂岩石块砌壁,渠底铺石板,石板上密排灰黑色的河卵石,尽管它仅有一百六十多米长,一米多宽,但里面却奇处叠加,妙趣横生,水渠既是兜兜转转的蜿蜒曲折,又有高高低低的坡形起伏,在第一个弯处我看到渠底积满黑色河卵石,当中点缀三块大砾石,渠在这里突然倾斜,如果水流经过会变得急速形成旋涡,真可谓人造的天趣自然。
离急转弯十多米,出现了一个弯月形的小水池,水流至此应该又逐渐平缓并汇成渊潭,从残存两列大石板和两根八棱石柱,推断原来池上有亭榭,发掘时池底出土大量龟鳖残骸,显然是池中饲养之物,遥想当年这里潭水清澈幽深,应该是凭栏晀望宫园美景和俯瞰池中龟鱼戏水的佳处,而水中的亭榭本身又是一处美景。
渠出弯月池继续迂回伸延,石渠中有两处突起的拱坡,象小坝一般,这种渠坡既起到拦水和蓄水作用,同时又能营造碧波荡漾和潺潺流水声的效果,因为水过渠坡后冲刷卵石形成的声响,使人有如置身于山谷溪涧之中的感觉,紧贴渠坡的渠壁斜放一块大石板,工作人员介绍可能是方便龟鳖爬出水面呼吸而设。为了持续自然的氛围,石渠里还用多块黄白色大砾石摆放呈“之”字形,使模仿的山谷溪涧明泉更为逼真。
中国园林都讲究小桥流水,所以在并不宽阔的曲石渠中,同样有座小型的石板平桥,小桥只是两面石块平铺,本身简单朴实,而通往桥的步石则美观精巧,呈弧型状分布,间距圴为60厘米,恰好是人平常信步闲庭的理想步幅,据称现代园林步石设计仍然是釆用这个间距标准。
整个宫园还同时展示着众多不同朝代的水井、排水暗渠、水池遗迹,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道贯穿全园的曲渠,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荔枝、杨梅、桃子等果骸,还有杜英、梀树的种子,说明园里种满水果和花草,同时挖掘出的一些梅花鹿和狗熊骨骸,恐怕当年宫中曾以此作宠物吧。
离开宫园遗址前,我再次回望那片黄土地,忽然觉得已不那么荒凉了,稍微闭上眼睛,仿佛穿越了到两千多年前,南越王宫苑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蝶飞蜂舞、潺潺流水、龟潜鱼游,鹿唱熊鸣、曲廊幽径、亭台楼阁,好一派充满悠然憩意的园林风情。
本以为借自己的想象才可体验到宫苑的韵味,当按指示牌指引登上三层天台时,眼前的景观与脑海里中景物居然相差无几,原来是按地下遗址模拟的御园曲流石渠水景,漫步其中使我联想起两句古诗“曲池流水细鳞鳞”、“流水前波让后波”。
御园只是南越王宫的一角,大殿才是主体,从遗址范围发掘到有两组宫殿基址来看,其中一组的前殿有近六百多平方米,另外一组可能已超出范围尚只挖掘小部份,不过曾开挖过的殿基现都回填保护起来,从中发现的重要文物则移至展览厅陈列,最注目的是“万岁”瓦当残片,它直接证明宫殿的属性,同时还有图案精美规格各异的印花砖、带钉瓦、狗熊面部印花砖、大量的木简,都是别具一格且十分珍稀。
南越王宫苑遗址远不如兵马俑、万里长城、故宫那么气势恢弘,但凭借其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宫苑园林实例,前些年便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无论申遗成功与否,我觉得它都是广州历史文化沉淀的璀璨精华。
小犀 整理
南越国是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割据政权,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与起点。澎湃新闻获悉,近日(7月1日),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推出“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展出154件/套出土文物,囊括目前世界唯一的完备丝缕玉衣、西汉最大的金印、汉代唯一的龙钮帝玺等,展览展示了南越国独具特色的岭南风貌与航海文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在本次展览中亮相的文物全部出土于南越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两者在2021年共同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时,这也是南越王墓出土的珍稀文物首次大规模来沪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西汉虎头金钩扣玉龙带钩
西汉鎏金铜框玉盖杯
本次展览立足考古发现,分为序厅、“南越世家”“古国芳华”“文王风雅”“帆起东南”五大部分。“南越世家”单元展示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珍稀实物,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生动展现了一副具有原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的南越国社会历史画卷;“古国芳华”单元展示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反映衣、食、住、行的日用器具,再现南越国奢华的宫廷生活,带我们穿越两千年遥远时空,寻南越遗风,感古国芳华;“文王风雅”展示南越文王墓中的乐器、棋具、书画用具等文物,反映出文王赵眜的风雅之好与生活闲趣,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为生动鲜活的南越文王和他弦歌乐舞的精神世界;“帆起东南”展示海外舶来的乳香、象牙、金花泡及八角形石柱建筑构件等中西方交流见证物。讲述地处中国大陆南方的南越国,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懂得借助季风沿着海岸线航行,与东南亚和南亚诸国进行交通和贸易往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
其中展出包括目前已发现的唯一的完整丝缕玉衣,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最大的西汉金印“文帝行玺”龙钮金印,2022年北京冬奥会金牌设计原型之一的双身龙纹青玉璧,反映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的印花铜板模、四连体铜熏炉,以及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5件汉代屏风构件等,堪称精品荟萃、国宝云集。
秦汉时期航海图
南越国是由秦将赵佗在岭南建立的王朝政权,在秦汉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割据东南近百年。作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国家,南越国在岭南的开发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帝国海疆,南越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更是中国航海史中的璀璨一章。
南越王墓发掘现场
南越王墓发掘现场
1983年,广州象岗惊现千年古墓,神秘王陵揭开尘封历史——伴随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墓的发掘,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古国终于抖落劫灰尘土,以更为清晰的面目向我们走来。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1996年,南越文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与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 ,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鎏金铜壶
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和其他汉代诸侯王墓相比,南越王墓规模不大,出土珍宝却不计其数。更为难得的是,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众多反映海外贸易、极具地方特色的文物。
玉觹
玉觹
玉舞人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铜屏风构件5件”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铜屏风构件5件”此番也将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展厅中亮相。
朱雀鎏金屏风铜顶饰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展览现场
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兼具代表性、学术性与艺术性,观众通过展览可管窥两千多年前开放多元的南越文明,揭秘承秦启汉的王国往事,展示南越国独具特色的岭南风貌与海洋文化。
重点展品:
西汉·丝缕玉衣
西汉·丝缕玉衣
南越王身穿丝缕玉衣下葬,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玉衣为对襟形式,是此前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
西汉·“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西汉·“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西汉·“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印文
出土于南越王身上,是墓主身份最可靠的物证。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所见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也是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复原的漆木屏风
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大型实用屏风。屏风的漆木大多已经腐朽,但仍可见上面的漆绘云气纹。屏风出土时伴随的鎏金泡钉多达658枚,可见其装饰之华美。
复原的漆木屏风 展览现场
漆木屏风上,5件珍贵的鎏金青铜构件保存至今,并于2002年被列入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展览现场 漆木屏风上限制出境的5件珍贵鎏金青铜构件之一
展览现场 漆木屏风上限制出境的5件珍贵鎏金青铜构件之一
展览现场 漆木屏风上限制出境的5件珍贵鎏金青铜构件之一
展览现场 漆木屏风上限制出境的5件珍贵鎏金青铜构件之一
展览现场 漆木屏风上限制出境的5件珍贵鎏金青铜构件之一
战国·“张仪”铜戈
为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21年)秦国相邦张仪督造的兵器,后随秦兵流入南越,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在随赵眜下葬时已是有两百年历史的古物。
战国“张仪”铜戈
西汉·方形铜烤炉
南越王墓中出土各式烧烤用具及4件大小不一的烤炉。这件方形铜烤炉,造型罕见,是极为珍贵的汉代烧烤实物,烤炉上的两对小猪造型是最早的烤乳猪实物形象。
西汉方形铜烤炉
西汉·右夫人组玉佩
西汉右夫人组玉佩
西汉·“文帝九年”青铜句鑃
目前已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句鑃。句鑃一套8件,每件均刻有“文帝九年 乐府工造”篆文和“第一”至“第八”编码。
西汉“文帝九年”青铜句鑃
西汉·“蕃禺”铭汉式铜鼎
铜鼎盖上及腹部外壁刻有“蕃禺”(即南越都城番禺,今广州)等铭文,是考察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西汉“蕃禺”铭汉式铜鼎
西汉·印花铜板模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物印花工具,说明当时丝织业发展到很高水准,还有十分先进的彩色套印技术,所产丝织物很可能已通过海路输出。
西汉印花铜板模
西汉·四连体铜熏炉
中国原产的香料资源并不丰富,乳香、沉香、檀香等热带香料多来源于海外地区。南越王墓中熏炉的大量出土,佐证了当时熏香风气的流行与香料贸易的繁盛。
西汉四连体铜熏炉
西汉·熊饰踏跺
西汉熊饰踏跺
西汉·“泰子”龟钮金印
出土于南越王身上,“泰子”即“太子”。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印文作“泰子”的印章。
西汉“泰子”龟钮金印
西汉“泰子”龟钮金印印文
西汉·双身龙纹青玉璧
出自南越王墓主棺室棺椁头箱内,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金牌设计原型之一。
展览现场 西汉双身龙纹青玉璧
展览还充分利用展品元素与道具,打造了多个场景与观众打卡点。观众可以免费在大厅处换上精美汉服,与展览海报墙合影留念;可以在宫苑场景前悠然赏景,驻足听雨;还可以在蒲团上盘坐小憩,抚琴一曲……处处有景,步步生趣,场景与文物两相辉映,营造出庄重典雅又不失灵动的展厅氛围。
展览海报
(本文图文素材由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部分内容综合自南越王墓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