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木偶合家欢,五部大戏云上演!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辞世“热爱”贯穿戏剧人生

六一儿童节

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
今年的儿童节恰逢端午小长假
在这个“疫”常时期
不能聚集举办亲子演出活动
该怎么给萌娃们过节呢?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为了让小朋友们在“六一儿童节”不留下遗憾,过一个欢乐的儿童节,特在云上为大家举办了“六一木偶合家欢,五部大戏云上演”亲子公益展播活动,将在6月1日-6月5日期间,推出《三封书信》、《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父辈的旗帜》、《少年孔子》、《飞吧 丹顶鹤》、《美人鱼》五部木偶大剧,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B站、小红书、沃视频、央视频等全网平台进行公益展播。每晚20:00开始,每天一部大剧,更有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为大家进行导赏,与大家共同欢度一个别样的“云六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部剧吧!
《三封书信》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度资助项目,通过三封书信对话历史,18岁的志愿军战士冒死送“停战命令”。对话当下,一个妈妈,一个家庭的奉献精神。对话未来,2035年美丽中国的建设。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父辈的旗帜》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建设组2021年度折子工程。网红国漫IP《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独家授权,改编。通过描写抗美援朝、两弹一星、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垃圾分类、戍边英雄等大话题中的普通小人物,反映出大时代,让孩子们在历史的细节中感悟历史。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美人鱼》
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曾荣获优秀新剧目奖、“十个一工程”奖,中国儿童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等。通过木偶+真人的全新表演形式,加上诙谐有趣的台词和现代元素,送给想长大的孩子,不想变老的大人。同时剧中还通过海伦公主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成长的快乐中,学会勇敢、坚强、永不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少年孔子》
曾荣获中国儿童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中国儿童剧票房十强。以成长为主题,通过平民视角讲述十二岁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滋长、结下深厚友情的故事。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飞吧 丹顶鹤》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曾荣获“新创儿童剧票房十强”。根据江苏盐城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女大学生娟子在自然保护区内和丹顶鹤赖毛子一起欢乐玩耍一起克服困难,并在丹顶鹤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故事催人泪下、激励孩子们养成善良、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融入时代、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梦的良心作品。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此外,此次公益展播还得到剧院合作伙伴北京伊启科技有限公司的特别支持,将剧院展播剧目运用AI超高清重制技术,采用画质修复和色彩增强,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画面的颜色、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进行调优,并对边缘纹理信息进行增强,去除抖动、划痕、噪点等,让视频恢复成超高清8K版本,让观众在观赏时不仅从画面看上去更漂亮,从而提升了观众的眼感官质量。
看视频片段请点击:六一木偶合家欢,五部大戏云上演!
(来源:朝阳文旅云)
中新社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高凯)19日深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布讣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任鸣,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19日19时29分在京逝世,享年62岁。
“非凡的艺术家们,都是对生活认识最深刻,剖析最深刻,他们首先是生活的大师,然后才能是艺术的大师。”就在几天以前,北京人艺庆祝70岁华诞,任鸣如此讲述自己眼中真正的艺术与艺术家。言犹在耳,这位执导过70余部戏剧的戏剧家竟溘然长逝。
公开资料显示,任鸣于1960年2月生于北京,受从事文艺工作的父母熏陶,从小是戏迷的他很早就将舞台看作自己的理想,“从18岁立志当导演,想法从没变过”。为了报考每隔三年才招生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任鸣高中毕业后曾主动“待业”三年。
以专业第一名考上中戏,在学校始终保持优异成绩,毕业后全情投入北京人艺的舞台,任鸣以极强的行动力为自己的戏剧生涯启幕。
在北京人艺,一部京味儿十足的《北京大爷》让31岁的任鸣崭露头角,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从《莲花》到《我们的荆轲》,从《日出》到《玩家》,从《我爱桃花》到《榆树下的欲望》……在三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任鸣以一部又一部“留得住”的戏剧作品为自己编年。
2014年,曾先后和曹禺、刘锦云、张和平这三任人艺历史上的院长一起工作过的任鸣,正式成为北京人艺第四任院长。在就职发言时,他表示:“我热爱人艺,并且会用自己的一生去热爱它,捍卫它。”
31岁拥有自己独立执导的大戏,34岁成为剧院最年轻的副院长,54岁担任北京人艺院长,执导众多中外经典作品,三次获得中国话剧最高奖“文华优秀导演奖”,两次获得话剧“金狮优秀导演奖”……在外人看来,任鸣的艺术人生似乎格外顺利。
任鸣确也感慨自己的“幸运”,“我很幸运,我的人生理想在我27岁的时候就实现了。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排戏,每排一个戏都给了我满足”。
而事实上,这“一帆风顺”的背后,正是任鸣对戏剧艺术的敬畏与全情投入。“我不希望走捷径,就愿意简单、本分、老实地走。”他说。
对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任鸣曾说,“我不属于颠覆戏剧、前卫戏剧那一类型的导演。我比较适合北京人艺的路子,也在自觉地研究北京人艺的作品和风格。这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应该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之路,舞台上既有传统的东西,同时也不放弃创新探索。”
由衷的热爱让任鸣对每一次创作都倾尽全情。他认为,“打磨作品有点像玩文玩的人‘盘’手里的物件,需要不断去‘盘’,才能越来越有光。”于是,创作《司马迁》,他每天夜里起来好几次,一有灵感就写;改编《玩家》用了10年、历经14稿……在精益求精的“打磨”中,任鸣信奉:“文化不能快”。
在任鸣身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学者气质,他曾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让作品与时代同行。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积累,中国话剧一定要保持传承自己经典作品的传统。所以我希望把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排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经典体系。”
很早便参与剧院管理的任鸣始终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纯粹,他认为,“一个剧院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性,而不是单纯的艺术性。我希望人艺是一个有思想的剧院,把深刻的思想融入完美的艺术呈现当中。”
“到那时,北京人艺将翻开新的一页”,2019年,北京人艺首度公开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的工程建设情况,当时的任鸣曾这样描述自己挚爱一生剧院的未来。
2021年,北京人艺已经拥有5个剧场,2400个座位。“这些剧场会在人艺风格的总体构架下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将演出各种各样的戏剧,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戏剧普及活动。这也意味着人艺的胸怀和格局会更大、更宽广。进入新时代的人艺,前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对此我有信心。”任鸣说。
令当年的他难掩兴奋的“新的一页”如期打开,而在这新的一页中,这位心怀无限热爱的院长和艺术家却突然辞世。
6月20日晚,由林兆华、任鸣、韩清导演的话剧《阮玲玉》将在首都剧场上演,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任鸣以作品进行的最后告别,又或者,这也是艺术家永远不会消失于舞台的又一次佐证。(完)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