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漳河水库景区 湖北管辖的最大水库,灌溉区超200万亩,不是三峡,也不是丹江口


旖旎风光,漳河水库,绝佳水秀山青。
缀镶玉镜,万顷碧波平。
半岛纵横交错,喜多屿、撒布繁星。
密湖汊,岸边垂柳,百鸟语争鸣。

环峰如黛抱,森林翠郁,纱雾常凝。
潋滟涟,欢歌画舫穿行。
又忆移山造海,修高坝、众志豪情。
今发电,和谐生态,世代享福盈。
注:漳河水库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荆门、宜昌、襄樊三市交界处,背靠荆山,面向江汉平原,总面积400平方公里,以自然景观为主,以人文景观,特别是大型水工建筑群为辅,可供参观、游览、度假和休养。景观有山水景观和山石景观两大类,尤以山水景观最具特色。水库面积104平方公里,库容20.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61米,库中岛屿36座,半岛164个,库汊240个,沿山坳水面绕一周约800公里,山清水秀,景色如画。 漳河的美在于水。它清,清澈透明,晶莹如镜。俯瞰水中,水中游鱼、岸边垂柳、天上飞鸟、水底云天,皆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它柔,柔波微皱,柔弱无骨,置身水中,消夏避暑,烦恼全无,抚水作歌,柔情万种,别有一番风韵。它纯,水质纯净,口感纯正,掏水细品,润喉无声,其味无穷,回肠荡气,胸臆顿开,个中滋味常留心头。 漳河的美在于山。水库两岸青山逶迤,重峦叠峰。远眺群峰,有如丹青巨匠抹在天边的一道水墨画,浓抹淡写,意境深远。步入画中,身临其境,采杜鹃,追野兔,听牧笛横吹,看牛羊相戏,也许你也会揽千古幽情,发万般感慨。漳河的美在于山,在于水,更在于山水和谐的统一。两岸青山,一河绿水,山俊秀,水柔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库中近200个孤岛、半岛,有叫得出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或依山带水,或驮水而出.或苍松挺拔,或果香四溢。泛舟而上,你一定会惊叹于漳河水库的浩瀚壮观,水天一色,茫茫无涯,船在湖心走,鱼在龙宫游,也许还会惊起一群野鸭或者几只白鹭…… 漳河风景区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杜鹃花满山遍野,小鸟在枝头鸣叫;秋天渔舟唱晚,霞月成趣;冬天雪花飘飘,玉树琼枝;夏天,到了多雨时节,漳河开闸溢洪,那“飞瀑三跌”另有一番情趣。漳河水库的枢纽工程本身也很值得一看。当你乘坐水库旅游专车来到漳河第一坝——观音寺大坝,站在坝顶,你可以尽情欣赏人类移山造海的杰作,也可以尽情领略大坝雄伟壮丽的英姿。观音寺大坝坝顶长630米,最大坝高66.5米。它有如铁壁锁住孽龙、造福沿岸黎民百姓。放眼库内,青山卷翠,绿水扬波,万千美景,尽收眼底;俯瞰坝外,电线纵横。鸡公尖大坝拦截漳河支流清溪河,坝址位于鸡公山附近,最大坝高58米,坝顶长度1950米。走过长10公里的副坝,就来到烟墩渠首闸,它的一头是荆门重镇,一头就是漳河工程管理局机关所在地。烟墩闸前是旅游船只的停泊码头,也是天然的大型露天游泳场,每到夏天,来这里游泳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1958年7月1日,漳河水库动工兴建。在物质极度贫乏的那个年代,党和政府领导当地十万多民工,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经过8年奋战,于1966年建成。漳河水库是一个以防汛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水产养殖等大型综合水库。水库流域面积2980平方公里,总库容21.05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64米,是中国早期八大人工水库之一,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水库。
湖北最大水库是哪个?我想一般人都会认为是三峡,或者丹江口水库,因为这两个都是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库,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是排得上名号的。可是事实上,湖北省管辖的最大水库却不是三峡,也不是丹江口,而是位于荆门的一座不起眼的水库——漳河水库。
漳河水库的面积仅有104平方公里,大约是三峡和丹江口水库的十分之一,蓄水量也少得可怜,仅有20亿立方米,约为丹江口水库的6%,三峡水库的5%。但是,它却是目前归属湖北省管辖的最大的水库。
原因很简单,三峡水库地处湖北和重庆交界,丹江口水库也位于湖北和河南交界处,这两座水库都只是水坝建在湖北省而已,归属权不可能由湖北独占。另外,由于这两座水利枢纽的规模过于庞大,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这两座水库是隶属国务院直接管辖的。

湖北的位置及其地形
因此,除掉三峡和丹江口之后,湖北最大水库便只有这个漳河水库了。
漳河水库的面积比不了三峡、丹江口,但也算得上是大型水库了,中国的九个灌溉面积覆盖200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库,其中就有漳河水库,这足以说明该水库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前两者。
在湖北的荆门、宜昌一带,曾流传这么一句话:“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这是从古往今来这片区域农业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旱灾几乎年年都会在这里发生,饿死人也是常有的事情。
按理说,湖北中部是水网密集的江汉平原,是天下粮仓所在地,古语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为什么还会出现“十年九不收”这种情况呢?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对湖北的印象呀。

漳河水库及其灌溉渠
宜昌、荆门属于江汉平原的西部边缘,这个位置有一片崎岖不平的丘陵岗地(上图漳河灌区),海拔高度大多在60-100米之间。这是一个海拔很低的区域,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汉江,中间还有一条漳河穿流而过,夏季经常发生洪水,说这里会缺水,的确令人难以信服。
在查找了相关的地理数据之后我们发现,该地区西侧的长江出了宜昌之后,水面高度就已经不到40米了。东侧汉江出了襄阳之后,水面就只有50米了,流到钟祥时,水面高度已经不足40米。而穿流而过的漳河,出了荆山之后,水面高度也就只有海拔50米左右了,要想让这些水流到七八十米的地方浇灌庄稼简直是难如登天了。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抽水机和大型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遇到干旱天气,人们就只能望河兴叹了。

漳河水库
上世纪50年代初,荆门、宜昌等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大片庄稼地被太阳烤焦,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受灾十分严重。湖北省水利厅当机立断,决定组织力量在漳河上游寻找合适地点修建水库,以图彻底拔出困扰当地数千年的旱灾隐患。
1958年7月,漳河水库正式开工,数十万军民一齐出动,手提肩扛,披星戴月8年有余,以牺牲200多条人命的代价,靠着最原始的方法,在荆山脚下修建了一座现代化水利枢纽——漳河水库。自此,江汉平原西部的超过200万亩庄稼地一改往日“十年九不收”的窘况,转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毫无疑问,漳河水库是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在近些年的不断加固完善之后,她将惠泽万代。一个祖祖辈辈被旱灾困扰的地方,忽然变成旱涝保收的商品粮基地,我们很难想象,漳河水库的建成对于当地老一辈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