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记忆」历史上的河东五大家族 弘扬新乡贤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记禹州市方山镇新乡贤白向阳
历史上的河东五大家族
杨春英
运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这些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迭出,对本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产生过不少积极作用。其中,最为显著和具有较大影响的家族当推闻喜县的裴家、汾阴(今万荣县)的薛家、解县(今运城市解州镇及永济市虞乡镇一带)的柳家、夏县的司马家和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一带)的王家。

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乃嬴秦始祖非子之后裔。周僖王时(约前680),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于非邑城(即今闻喜县裴村),后去“邑”从“衣”,以“裴”为姓。至清嘉庆十一年(1806),共传68世,2500余年。特别是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其最兴盛时期,人口众多,教育良好,治家严谨,冠裳不绝,代不乏人。
据《裴谱·官爵》载,历代见于史书的自宰相至郡守职官即有506人。其中宰相59人、中书侍郎14人、大将军59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他们中间有晋代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政治家裴楷、史学家裴松之和裴骃父子、有隋唐时期为发展中日友好率使团访日的裴州清、有唐代杰出的军事家裴行俭、一代名相裴度和裴炎以及整治漕运成绩卓著的裴耀卿等。裴氏世族原分为三支:世居河东者为中眷裴,居燕者为东眷裴,居京(指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及西凉者为西眷裴。后来又有洗马裴与南来吴裴之分。宋代欧阳修所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称之“裴氏五房”。因为全国各地之裴氏裔苗皆为河东闻喜裴氏所析出,故有“天下无二裴”之称。

汾阴薛氏家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汾阴薛氏……其先出权御史大夫广德,子饶,淮阴太守,子愿,长沙太守。自愿至汉末兖州别驾兰,代有名位。兰子永,字茂长,从汉昭烈(即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永子齐为巴蜀二郡守,蜀亡率五千户降魏,拜光禄大夫,徙河东汾阴,世号蜀薛。子懿,字元作,北地太守鄢陵侯。三子:恢、雕、兴。恢,河东太守,号北祖,雕号南祖,兴号西祖……”亦称“三支”。薛氏家族是三国末年,蜀亡后由四川迁来河东汾阴,其后又由河东北迁、南移、西徙,向各地四散。
清代杨令琢在《荣河志序》中说:“薛氏一姓,自晋、隋、北魏、周、齐,历唐、宋、金,辉映史册者至四十余人,可谓善地也。”作为河东望族,在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上久盛不衰,而尤以唐代为最盛。南支从十世薛仁贵于贞观末年(649)应募从军仕唐,先后有十一世薛讷、薛楚玉,十二世薛嵩、薛崿,十三世薛平,十四世薛从;西支十世薛收于唐初从秦王李世民效力,十一世薛元超、薛元敬、薛瓘,十二世薛矅、薛稷、薛诏,十三世薛伯阳、薛崇简、薛播、薛彦辅、薛存诚等,十四世薛谈、薛廷老,十五世薛保逊,十六世薛昭纬;北支薛万均、薛万彻、薛举、薛仁杲、薛季昶、薛逢、薛廷珪等,为文臣武将者达46人。

解县柳氏家族
柳氏家族祖居河东解县(今运城市解州镇和永济市虞乡镇一带)。兴起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迅速发展起来,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唐末逐渐衰落。柳家从兴起到衰落,前后约500年,其间共有70余人见著史册。
东汉末年,柳轨任光禄大夫,后至吏部尚书,是河东柳家兴起的奠基人。其子柳景猷,是晋侍中,其孙柳纯曾出任北魏太守。从此之后,柳家便逐渐兴盛起来,到南北朝时,柳家出现的文武官员及学者有30余人,其中著名者有柳元景、柳世隆、柳庆、柳庆远、柳恽、柳憕、柳惔、柳弘等。柳元景,精于弓马刀矛,兵法韬略,出征作战,以勇著称。元嘉二十七年(450)八月,宋文帝举师北伐,元景为建威将军。大明三年(459)为尚书令、太子詹事、侍中中正,封巴东郡公。柳世隆,元景弟之子,先仕南朝宋,后仕南朝齐,官至尚书令。世隆精通数学,著有《龟经秘要》2卷。柳惔,世隆子,工文,尤精音乐,与兄柳悦齐名。
隋代柳氏家族有15人载入史册。著名者有柳旦、柳庄、柳述、柳彧、柳裘等。唐代是柳氏家族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柳奭、柳楚贤、柳芳、柳冕、柳登、柳冲、柳公权、柳中庸、柳宗元、柳璟等。其中以柳宗元的成就最高,在文学史上贡献尤为突出,与韩愈并称“韩柳”,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夏县司马温公祠
夏县司马家族
司马家族是河东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一。其远祖为西晋皇族司马孚,河内(今河南省泌阳县)人。至东晋、十六国时,这个家族传至司马阳,其在北魏拓跋氏政权任征东大将军,死后葬于夏县涑水乡,司马家族始以河东为籍贯。
北宋初年,司马家族中兴。司马炫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7)考取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耀州富平县令。炫有三子:长名浩,次名池,小名沂。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常不减数十口”,且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长辈重视对子侄的教育,坚持以诗礼传家。司马池于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及第,官至转运使、御史知杂事、盐铁副使等。池生二子,长子旦,次子光。司马光20岁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经真、仁、英、神、哲宗五朝,是位史所罕见的五朝名臣。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史学编年体时间最长且体例最为完备的一部通史。它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双峰并峙,构成了千古不朽的史学丰碑。
司马光之子司马康,进士及第。后参与《资治通鉴》的编修,累迁至右正言。司马旦亦有三子入仕,多有惠政。自司马康辈以后,司马家族逐渐衰落。
龙门王氏家族
龙门王氏家族,故居在龙门通化镇(今属万荣县)。其先辈为太原祁县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2)晋室袭亡而举家南迁。南齐建元年间(479~482),隋末大儒王通四世祖王虬投奔北魏,任并州刺史,始定居河汾。家史称王虬为晋阳稷公。王通三世祖名彦,官至同州刺史,“退居河曲”。龙门王氏家族即由王彦开基。王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根深叶茂,遂成龙门之望族。王通父王隆,字伯高,隋开皇初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王通胞弟王绩,隋末唐初著名诗人,有“斗酒学士”之誉。王通,字仲淹。幼笃学,西游长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谋不用,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受业者千数,遂成隋代大儒。唐初功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薛收等皆出其门,时称“河汾门下”。所著《中说》,皆拟《论语》,又著《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等篇。门人谥之为“文中子”。王通孙王勃,字子安,6岁能文辞,为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横溢,在诗文上出类拔萃。麟德(664~665)初,对策高第,仕为虢州参军。一篇《滕王阁序》,文惊四座,叹为“天才”,有《王子安集》。
除王通家族世居龙门之外,古蒲州(今永济市)也是王氏名人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东汉明帝时,尚书郎王乔,据传有神术,也有说王乔即古代仙人王子乔。王维,字摩诘,开元进士,累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之一。苏东坡赞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拙,字守拙,宋代著名画家。王拙之子王居正,所画《纺车图》,今藏故宫博物院,是罕见的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穷困的珍贵作品。王庭筠,字子端,金大定进士,官至翰林修撰。诗律深严,能书工画,尤善山水墨竹。王崇古,字学甫,明嘉靖进士,隆庆初以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加兵部尚书,卒谥“襄毅”。
白向阳,男,1969年7月18日出生在禹州市方山镇白庄村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人生道路从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开始,却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星光大道”。
在许昌市企业界,提起白向阳的名字来,大都耳熟能详。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从事煤矿经营时,也不是因为从事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更不是因为个人多年来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而是因为他将社会责任扛肩上,将群众冷暖放心头,以及多年来一心扑在事业上,热心公益、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的爱心壮举。

初涉商海崭露头角
白向阳,1990年6月在河南省煤炭技工学校毕业后,该年10月份进入方山煤矿工作。6年后辞职下海,办起了禹州市宏通煤炭运销公司。后来他又“接手”了一座年设计生产能力产8万吨,曾停产5年、濒临关停的原村办集体企业-禹州市三古垌联办煤矿。适逢2005年河南省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整合时期,他多次外出考察,抓住有利时机,对原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并被树为许昌市技改示范矿井。因为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个人多次荣获禹州市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热心公益扶危济困
成名不忘家乡人。2005~2011年,6年间白向阳作为禹州市军阳实业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企业发展壮大后,没有忘记企业所在地乡亲们给予的支持,更没有忘记家乡人民40多年的养育,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反哺社会。
2005年他投资50多万元,为方山镇三古垌村修建了村小学,并为村里铺上了水泥路;2007年方山镇上庄村修路,他拿出16万元给予支持;2008年投资15万元,为白庄村的乡亲们解决了祖祖辈辈都盼望的饮水问题,2010年还为白庄村投资30余万元修路改善了村里出行条件。不仅如此,在矿井正常经营期间每年都拿出2~5万元支援贫困大学生,教师节到方山镇区的中小学看望慰问老师,春节到矿井附近60岁以上老人家里慰问,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承担了周围几个村庄3700多位村民的新农合费用,让群众乡亲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的那份质朴和爱心。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首先个人缴纳特殊党费1万元,并积极组织公司职工向灾区捐款5万余元,表现出了极高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良知。
参与国储林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他担任了禹州市国家储备林项目造林公司-禹州市盛博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他和公司其他领导,经多次和主抓国储林项目建设的重要领导汇报、分析、研究,推出创新了两大融资模式。一是国开行模式。二是农发行模式。这两种模式等到了相关上级领导的肯定,并且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多年来,白向阳带领公司管理团队,立足项目发展,心系困难家庭,依托国储林项目平台,将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育林与管护并举、生态与产业齐抓、责任与效益同步”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他通过利用土地流转“赚租金”、群众务工就业“拿薪酬”、加强金融扶贫“稳收益”、采取合作经营“多收益”等形式解决了一大部分困难群众的收入来源问题,帮助困难群众拓宽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

白向阳不愧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他也承担起了企业家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扶贫助弱。他实实在在的帮助了一批人、用爱心温暖了一批人,乡亲们也由衷的在心里记住了他这个热心公益事业、甘于爱心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