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庄名胜:九里山 一将功成万骨枯,徐州这个古战场至今看来仍让人感慨不已!

九里山,海拔720米,从东到西九华里,九座山头九道弯,恰似九朵盛开的莲花紧密相连,因此又叫“九朵莲花山”。

苌庄名胜:九里山

巍巍九里,苌庄名山。横空出世,南走蜿蜒。崛起于禹密,耸立于中原。红石砌梯,拾级而上,亭台阁榭,古朴壮观;玉皇宝殿,肃穆庄严;玉台朱亭,女娲补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王莽石前,草绿水蓝;巨石大阵,凌空高悬;湘子石府,专心修炼;韩信葬母,福地洞天;仙长道姑,清净悠闲;晨钟暮鼓,道法自然;山峦叠翠,层林尽染;秀石遍布,奇峰连绵;漫山青绿,苍翠依然;天地化育,群芳争艳;莺飞鸟唱,气象万千;雾里美景如画,云开万里虹山;人间奇地仙境,天下忧美画卷。更有古松翠柏,老树参天,雨滋露润,叶茂枝繁;风沐云洗,洒脱超凡;赏心悦目,隽永芳甘。天赐佳山似佳人,百看不厌;且观古道穿古村,回眸千年!

苌庄名胜:九里山

苌庄名胜:九里山



张国俊 翟毕锋

一将功成万骨枯,徐州这个古战场至今看来仍让人感慨不已!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远古时期,徐州九里山就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了屯兵驻守、争强图霸的重地。

上古学家徐旭生著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记载,舜帝征服异族部落之战,周公东征之战,晋楚争夺彭城之战,刘邦项羽彭城决战,韩信十面埋伏之战,南北朝彭城拉锯之战,朱棣九里山伏击战,也都发生在九里山一带。这就是九里山特有的地点、特有的空间、特有的条件、最原始的历史渊源。

一将功成万骨枯,徐州这个古战场至今看来仍让人感慨不已!

汉武帝时,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刘邦大将韩信击败项羽之战。唐朝李华《吊古战场文》据此演绎,不仅描述了马场阔野、九里山山势险峻,而且也记叙了楚汉时期刘邦、项羽两军对垒,九里山前摆战场,挥戈血刃、铁骑撕杀、火箭如梭的战争惨景:“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逢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中的民谣也描写了九里山古战场:“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就是这首民谣,给九里山名扬天下插上了翅膀。明代诗人马惠《九里山》诗既描写了刘项之战场景,也提到了磨旗石,诗曰:“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唯有磨旗踪迹异,年年常见白云封。”

一将功成万骨枯,徐州这个古战场至今看来仍让人感慨不已!

清初著名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着九里山为刘邦败项羽处。清代诗人邱松月《过九里山》诗:“伤心楚汉无王气,满眼山河有战场。”李大信《九里山》诗:“一剑龙蛇分楚汉,月白风清冷战场。”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九里山古战场及楚汉相争“十面埋伏”之战的惨烈场景。《徐州八景诗》也有“九里山前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的妙句。

1 9 8 4年出版的地方史志《拾屯志》关于九里山的描述,1990年,丁爱华、刘振华、姚克明等编撰的《徐州民间文学集成》对“马场湖的传说”“琵琶山的传说”“白云洞和磨旗石的传说”有较详细的记载。

2002年,徐州市九里山旅游管理处编印的《徐州九里山传说歌谣》收录了“王母娘娘腚迫石的传说”“白云洞和磨旗石”“琵琶山的传说”“小龟山的传说”“马场湖的传说”“权谨守孝九里山的传说"“窑神节起九里山的传说”等。

2005年,李荣启、田秉锷等编撰的《徐州历史文化丛书》中对刘邦项羽彭城决战等记载。2006年6月,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在徐州市原九里区召开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都对九里山古战场、“十面埋伏”发表了真知灼见。

2007年6月,殷召义、姚克明等编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徐州市区卷》中,对“九里山白云洞”、“磨旗石的由来”做了详细记载。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