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67家网站聚焦江西共青城,它为啥这么火? 日落共青城——工业产值曾达美国2/3,被军工业拖垮的红色帝国
“来共青、研学游、度周末”一文近日抢占了各大网站重要位置,截至3月21日下午,全国共有67家网站转发,引起了一波舆情高潮,让全国各地读者再此聚焦共青城。



共青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这里充满青春活力,处处绿色家园,是全国青年心中向往的圣地,是一个看了就忘不掉、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共青城位于南昌和九江之间,距离南昌、九江都不到一小时车程,南昌、九江的父母周末带孩子自驾或者动车到共青城来研学旅游十分便捷。
共青城美丽的城市面貌以及耀邦陵园、垦荒纪念馆、共青垦殖场旧址、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鄱阳湖物理模型研究基地、高尔夫球场、网球训练中心、各类休闲农庄、千年古刹甘露寺等等,为你的孩子在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科普教育、体育健身、农耕体验甚至感受宗教文化,都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和载体。
带孩子、来共青、研学游、度周末是一个具有远见家庭明智的上上之选,共青城也能为你的孩子成长提供巨大正能量。
在此,小编精心为你编制,共青城研学二日游精品线路。
耀邦陵园
耀邦陵园位于共青城4A景区富华山上,这里是胡耀邦同志的长眠之地。带着孩子来这里瞻仰耀邦同志,感受胡耀邦同志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瞻仰耀邦同志的过程中,让孩子从小学习他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这些优秀品质将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变得更加卓尔不凡。
此外富华山景区也是风景如画,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乔木参天、曲径通幽,是一个休闲放松首选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尽管是4A景区,但是免费对游客开放。
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
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江西的殷殷嘱托,也是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的中心内涵,展示馆紧扣"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这一主题,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出江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在艺术创作上以"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哲学思辨为理念支撑,原创出兼具江西特色和国际风尚的"新、奇、美、特"空间语汇,追求打造"想象力、沉浸感、精致性、高品味"的空间,以感性显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之路,铺陈出"保护一湖清水",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性主题。
带孩子到展示馆参观,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加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对江西整体上有一个宏观概念,让你孩子的格局从小就被打开。
展示馆也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共青垦殖场旧址
1955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一行98人,响应党的号召,高举“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旗帜,到江西省德安县八里乡拖沟岭开垦荒地。
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风尘仆仆地专程来看望大家,勉励他们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当时没有毛笔,他用小山竹夹着棉花,题写了“共青社”社名。
共青城的第一代垦荒队员第一次由茅棚住进了砖瓦房,第一次办起了自办企业板鸭厂,第一次办起了砖瓦厂,第一次成立机耕队开展农业机械化试点,第一次开展双季稻种植取得农业大丰收,都是发生在这里。
带孩子到这里参观,可以让他知道创业之艰辛,体会到艰苦创业的真实内涵,从而让他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摒弃孩子们身上不愿意吃苦、不懂得珍惜等一系列的缺点,成为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力量源泉。
冷水洼垦荒纪念园
“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红旗树立在茅草屋前迎风飘扬。“垦荒1955”冷水洼垦荒纪念园以“垦荒记忆”为主题,重点打造“垦荒体验”“垦荒记忆”“垦荒小道”等功能区。其中,“垦荒体验”区利用现有水田,根据季节变化,分别种上油菜、水稻、时令蔬菜等农作物,同时提供农耕器具,让游客体验当年垦荒志愿者的农耕生活。在农田尽头的斜坡处,用红花继木种植了“向困难进军”“1955把荒地变成良田”等大字。
园内还建有休闲长廊及小广场,“垦荒记忆墙”上描绘有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共青社旧址及“共青社、中国青年社、上海青年社、八一社”等字样,目睹一幅幅老照片,令人想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
带孩子来这里参观游玩,可以让你的孩子识农具、懂农事、会农耕,让孩子亲身体会粮食从哪里而来,从而让他从小就懂得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千年古刹甘露寺
共青城甘露寺,五代吴国顺义年间建立,元毁。明天顺间,僧正大重修。寺门外古桂双株枝叶繁茂,寺旁丛篁横映,境地幽雅。王士正《粤行三志》云:“庙前后巨竹数百挺,上摩云日。”相传明邑人探花赵师尹曾读书与此。五月间读书桂树下,忽有桃花一支坠于树上,赵即兴成诗一首:“桂花八月放,缘何五月开?嫦娥如有意,再遗一支来。”吟毕果又坠桂一支。后来他又考中了探花,人们即附会为吉祥的预兆。
带孩子来这里参观,在体验千年禅文化的同事,还能感受到刻苦学习一举成名的快乐传奇故事,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
城区亲子游
共青城本身就是一个大景区,在这个青春活力之城,绿道纵横交错、公园星罗棋布、街道干净整洁,在城区带着孩子不但可以参观“让中国人知道什么是羽绒服”的共青羽绒厂带有历史沧桑感的工厂,可以近距离参观享有盛誉的共青城板鸭的制作工艺,可以走进具有时代印记青年之家,你还可以漫步于最美滨湖马拉松赛道,徜徉于天人合一的甘露公园,如果你的孩子想运动,这里还有高标准的高尔夫球场、高标准的网球训练中心,只要你带着孩子来到共青城,我相信共青城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让你收获满满、感受满满。
在共青城,你不但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体会到春看花、夏吃虾、秋摘果、冬板鸭的特色鲜明的四季体验,让你不但能欣赏美景、也能享受美食。
青春活力之城,绿色生态家园的共青城,欢迎全国青少年来这里研学,淬炼青春、成就梦想。

建立强大国防工业
十月革命后,莫斯科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 由于长期把国防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1918年建国初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70多年间, 苏联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防工业。
冷战时期, 莫斯科为了与美国进行全球性的战略抗衡, 保持苏联世界超级大国地位, 建立了一整套规模空前庞大, 品种齐全的国防科研系统和军事工业生产体系,并不断研制生产新式武器, 以始终保证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
苏联军工所需的重要原料和材料均能自行生产。在牺牲整个国民经济的情况下, 莫斯科一直将资金和优秀的科技人才优先投入军事部门,并给科技人员以优厚的待遇。
就是在帝国崩溃前夕的1991年,仍将国民生产总值的8%用于军事, 如果再包括间接费用, 实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由此可见苏联军事工业规模之庞大。

鄂木斯克坦克厂和下塔吉尔坦克厂的生产线一度拥有着惊人的产能
苏联的军工企业分别隶属于国防、航空、机械、通信、无线电、造船、电力、核动力8大部(有的又称为9大部门)。上级机关是直属苏联政府的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这些部进行指令性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末, 苏联境内共有134个武器总装配厂和3000余个部件和分系统生产厂, 能生产150余种重要的武器系统。
即使在民用工业部门中,也有60%的民品工厂从事军品生产。从事国防科研的研究所约有450个,占全国研究所的14%,有50个主要的武器设计局, 民用科研所中有近1/2从事与国防有关的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
军工部门的从业人员数百万,如把民用工业中为军工生产服务的人员包括在内,则全苏达千余万,其中技术人员占1/4。
另外, 苏联将科研费的40%投入了军事工业, 与军事有关的设施占地面积共计4200万公顷, 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即使不考虑苏联帝国时代的疆域辽阔, 如此大的比率也远远超过了俄国的老对手美国和中国。
高额的军费开支使苏联经济呈现高度的军事化态势,其产值约占苏联国家工业产值的1/5,机器制造业的1/3,化工、能源产品的1/6,电子工业、集成电路的绝大部分,科研项目的80%以上,全苏有90%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直接或间接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有关。
在苏联军事性的经济结构中,即使是众多民用生产部门的建立,也都尽量考虑向军事转变的可能性。苏联不仅在飞机制造、舰船制造、军事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就是在地面作战武器和轻武器等方面,也拥有世界一流水平, 并与美国形成了并列的两大武器系列。
高额的军费投入以及雄厚的军事工业作为支撑, 苏联军事实力不仅数量上有增加, 而且质量上也出现了新的飞跃。
生产能力举世罕见
在苏联解体前,莫斯科拥有包括航天、航空,、核、造船、坦克在内的体系完备的军工企业, 其规模之巨大、生产能力之强举世罕见。苏联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构成是:
1.导弹、航天、核工业
苏联的导弹、航天、核工业生产能力与美国不相上下。苏联1949年8月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8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8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同年10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是苏联航天工业的巅峰之作
到1982年底苏联向太空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达796颗。1984年苏联发射的航天器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射的总数多3倍, 比美国多4倍。
苏联航天工业先后生产了“东方” 号、 “上升” 号、“联盟” 号和“礼炮” 号等航天飞船。1984年10月, “礼炮” 7号航天飞船创造载人飞行237天的航天激纪录, 当时美国只有84天。
1988年航天飞机试飞成功。1987年一年发射航天器95次,分别执行气象、侦察、照相、通信、导航、预警、测量、各种载人和不载人的科学试验,显示了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在这方面,有许多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的项目。
苏联的导弹、 航天、 核工业的生产能力很大,拥有导弹工厂40多个,导弹和火箭发动机发展中心12个,年产洲际导弹200枚、中程导弹100枚、近程导弾300枚、地对空导弹5万余枚,反坦克导弹5万-6万枚。
SS-N-22“日炙”反舰导弹号称航母杀手,中国引进的4艘“现代”级驱逐舰就配备了该型导弹
1983年苏联生产了洲际导弹150枚、巡航导弹800枚、中近程核导弹350枚、地空导弹5000枚,还大量生产了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空地导弹、战术导弹等各种新式导弹武器。
2.坦克工业
坦克装甲车生产也有较雄厚的实カ,全苏建有坦克工厂40家, 设备能力可达年产35000辆。1973-1983年间,苏联年均生产坦克2370辆、装甲车5600辆, 苏联坦克生产能力约有30%分布在亚洲地区。
战时如果把履带式拖拉机产量的1/2转产坦克,并按5辆折合1辆坦克计算,可生产坦克25000辆。两项合计,战时年产坦克可达60000辆。
此外, 重型机械厂、铁路机械制造厂, 战时均可转产坦克、自行火炮和其他装甲车辆, 预计年生产能力可达12万辆。
T-64主战坦克
3.航空工业
苏联有设备精良、完整配套的飞机工厂80多个, 发动机厂20多个, 附件和设备厂150多个。
鉴于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工厂东迁经验, 航空工业分散配置在西部(乌拉尔以西)、中部(乌拉尔以东至贝加尔湖、拉普估夫海以西,包活中亚)和东部(贝加尔湖和拉普帖海以东)地区。
苏-24战斗轰炸机
全苏平时年产军用飞机2000~2500架,战时加上转产的民用飞机制造厂, 年产飞机能力可达70000架。
4.造船工业
全苏有大小造船厂约500多个, 直接从事造船的科研、设计和为造船业服务的职工总人数达100万人,有2000人以上的船厂18个(其中4个核潜艇工厂、6个大型水面舰船厂, 其余为军民两用舰船厂)。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年造船能力按排水量计36万吨。战时, 加上动员线,其能力可达50多万吨。能生产4万~4.5万吨级的航空母舰、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2万吨级的核动力战略弹道导弹潜艇等大型舰船。
波罗的海沿岸列宁格勒、黑海沿岸的尼古拉耶夫,以及北冰洋沿岸的北德文斯克, 是三大舰船制造中心, 占全苏舰船年产量的70%。
台风核潜艇是苏联海军曾经的骄傲,但其装备的SS-N-20弹道导弹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不佳而导致整体作战能力一般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 苏联的军事工业持续不断地稳步发展。 军工设备不断扩充, 规模不断扩展。
北德文斯克海军造船厂的扩建说明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扩展情况。从1970年至1980年10年里,该厂的厂房增加了几十万平方米, 比10年前增加了大约3/4。而北德文斯克海军造船厂只是苏联5个建造潜艇的造船厂之一。
苏联军工企业的规模一般比美国要大得多。以下塔吉尔坦克工厂为例,工厂厂房面积达827000平方米, 而美国俄亥俄州莱马坦克工厂的厂房面积是93000平方米,美国密执安州沃伦坦克工厂的厂房面积是111500平方米。
如果光从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来看, 苏联的军工基础应该是世界首位,苏联一个国家的军火生产潜力比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军事工业重中之重
为了与美国进行全球性的战略抗衡,保持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莫斯科把军事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苏-27SK糟糕的电子设备,是苏联电子工业落后的体现
在20世纪苏联作为一个国家运行的整个历程中,几乎所有阶段或时期,军事工业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都是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
因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按照重、轻、农的次序安排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十年建设, 逐步形成“重重、轻轻、轻农”的产业结构模式。
这种产业结构对一个受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的大国来说,曾经是必要的,对迅速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破敌对势力的封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经济结构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 对市场和经济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多少年来,这种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1983年工业产值约占全苏工农业总产值的84%以上,其中生产资料生产约占工业产值的75%。
1986年和1987年莫斯科试图对这一产业结构进行一些调整,但未能奏效,原计划使消费类资料生产的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生产,执行的结果,消费类资料生产的増长速度仍慢于生产资料生产。
苏联时期拥有一辆伏尔加轿车,是很多青年的人生梦想
在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所占的比重大大高于采掘工业,其比率是91:9。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是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24.3%增加到1984年的26.4%, 大大高于其他工业部门。
其次是化学和石油化工部门, 而这些部门的发展, 都不同程度地适应军事工业和国防部门的需要。
军工综合体和国防部门消费了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产品的1/3, 冶金工业产品的1/4, 化学和能源产量的1/5以及电子工业的大部分产品。
重工业投资一直占整个工业投资的85%以上,而直接作为军事力量物质基础的飞机、舰艇、坦克、导弹等军事工业部门的投资,大大超过民用工业部门。
畸形的军事工业掏空了苏联经济,商品极度短缺是后苏联时代,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可以说, 苏联的产业结构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畸形发展的军事工业大国的特征。在这样的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下, 苏联的军事工业远远超过国民经济或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速度超速增长,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国防科研系统和军事工业体系,在国家层面上积累起首屈一指的军工资源和能力。
不断研制、生产出新式武器,以保证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技术领先水平,从而使苏联得以迅速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军事强国。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也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冷战的基础。
无论是在抵抗和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的军备竞赛中, 苏联的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维持庞大的并不断快速膨胀的军事机器无疑是昂贵的。由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明显低于美国(1975年工业生产总值为美国的2/3, 此后直至苏联解体,这一比例年年徘徊并下降),要与美国并肩竞赛, 国家的军费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就必须大大高于美国。
在苏联军费开支年平均增长4%~5%的1965-1980年期间, 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8% 。苏联一直将国民生产总值的15% -25%用于军事目的, 这一比重超过北约国家平均水平的2到3倍。
显然,在生产可能性的限制下,满足军事需要的“大炮” 份额的扩大,只能是伴随着大大缩小了的“黄油”份额,且不断扩大的国防经济消耗着本来应该分配给其他工业部门的大量投资。
苏联时代生产的缝纫机似乎没有传说中的体型庞大,但类似的轻工业产品在苏联,实在太短缺了
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消费品生产长期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市场供应紧张。
日用消费品的短缺成为苏联经济的一大特色。20纪80年代初,苏联在诸如彩色电视机、音响、 录像机、小汽车等现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方面, 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
资源配置严重扭曲
而军事工业发展的绝对优先地位,使苏联社会中大量最珍贵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用于军事目的, 资源配置被人为地严重扭曲。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运用高度集中的权力直接组建政企合一的、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军工研制和生产系统。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国家可以通过一定政治条件下特有的行政手段和广泛的政治动员, 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等社会资源投入军事工业, 即军工企业在资源分配上可以享有绝对的发展优先权。
军事工业能优先获得资本投入,优先获得短缺的原材料和先进的设备,能优先使用运输网运送物资, 能征用民用部门的资源, 还能以比较优厚的待遇和报酬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熟练工人(军工部门的工资比民用部门高20%-25%)。
因此, 军事工业吸收了全苏最好的原料、设备、技术和科技人员。这实际上是对其他经济部门无形的, 但又是实实在在的不断压榨。
这个庞大的机器是碳酸饮料自动贩卖机
资源配置扭曲、人为割裂产业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整体生产效率的经济终究是不可持续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苏维埃帝国长期积累下来的资源配置不当、产业结构失衡的恶果开始显现,机械制造、能源、冶金和化学工业等军事工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工业增长缓慢,技术进步迟缓, 劳动力补充困难。
与此同时, 军备竞赛却在持续升级, 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与成本不断增高,国家经济中军备带来的负担日益沉重,国家再也难以无限度地满足军工部门对资源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如果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相当快, 到70年代以后便逐渐减缓, 直至进入停滞阶段。换句话说,苏联军事工业片面增长对其他经济发展的阻碍,事实上已经严重削弱了军事工业自身赖以生存的经济技术基础。
在另一方面,同样由于战略和体制的原因,苏联军事工业一直是一个高度独立、自成体系的领域。再加上保密等原因,优先获得大量资金和资源的军事工业部门,在技术、工艺及资金投入上,并没有为其他民用部门带来普遍好处。
与西方相比, 先进军工技术的“外溢” 效应被人为地阻断。 而经济体制的制约也使苏联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推动军事工业作为ー种有效需求而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刺激。
苏联工人更愿意制造大炮而非黄油
美国的军工企业大都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追求利益的倾向使美国的军工企业大多是军民结合型企业, 技术和资源是可共用的,他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同样的技术有军品需求就生产军品,有民品需求就生产民品。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系统集成、航空、航天和技术服务, 都是军民两用的技术。
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虽能充分动员经济资源,但利用效率很低,缺乏市场的灵活性,长期实行会束缚经济的发展,因为指令性的计划体制依靠的是国家政权力量,而不是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违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在苏联军事工业内部形成的垂直管理体系,使苏联的国防军事生产独立于国家经济计划,军工部门的生产仅仅由少数领导人就可以做出决定, 军工发展计划缺乏透明性, 使军工内部的特殊利益群体很容易左右国防订货, 客观上加剧了经济军事化的程度, 影响了苏联的稳定。
美国波音公司的军工和民用产品,都是国际市场的宠儿
而美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最新科学技术虽然首先用于军事领域, 但是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将使首先在军工领域取得的技术和工艺成果,迅速运用到民用领域,形成在技术上军事带动民用, 在国力上经济支持军事的循环。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民经济对军备竞赛起到了支撑作用, 军备竞赛对科技进步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军事工业根植于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技术转移和扩散由企业自动地进行,技术外溢效应明显。军事工业作为一种有效需求, 有助于刺激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俄共青年党员们纷纷在经济不佳的局势下,走上街头示威
而在这场持续的竞赛中,缺乏市场机制的苏联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体制的弊病不仅阻碍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而且阻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这样, 军备竞赛就成为耗费社会资源、阻碍民用技术发展、掏空国民经济的“吸血鬼” 。 这就是苏维埃帝国在军备竞赛中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苏联在与美国实行同等规模的军备竞赛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声明:本文摘编自《日落共青城——记忆裂痕1993》 文/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