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吉庆街入选非遗特色街区 武汉户部巷,有“汉味小吃第一巷”的美誉,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息
长江日报讯(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刘恋)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10个村镇、街区入选为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武汉吉庆街名列其中,为武汉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再添一把火。

吉庆街非遗市集。
首批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为: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潜江市浩口镇。

吉庆街。
武汉吉庆街位于老汉口核心地带,这里融合了“老汉口”的文化沉淀和现代商业的市井繁华,丰富的文化资源环境为孕育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了丰硕的土壤。吉庆街集合了楚剧、汉剧、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武汉杂技、木偶戏、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大量汉派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知名度享誉全国。重点项目及传承人包括: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的马守志、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的王永中、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的徐家莹等非遗传承人;武汉泥塑的胡作林、武汉面塑的高志和等市级非遗传承人;德华楼包子制作技艺及德华楼年糕制作技艺的王永中、汪玉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的熊年顺、老万成酸梅汤制作技艺的刘汉华等区级非遗传承人。
这里非遗活动丰富多彩。吉庆街常态化开展各类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传承工作。汉绣、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皮影戏、武汉相声、武汉剪纸、合记老福庆和牛肉粉制作技艺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常驻或经常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如今,“湖北大鼓”“独弦琴”等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民间手工艺花车、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吉庆街的重要景观,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
吉庆街提档升级后,涵盖餐饮、休闲、商务、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五大功能,包括以非遗美食、特色夜宵为主的餐饮功能,以汉派民俗、非遗传统技艺等为主的文化体验功能,“非遗+”充分融入市民生活,打造出丰富的文化体验盛宴。当前,吉庆街成为集非遗传统文化体验、旅游、娱乐、商务、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街区。
【责编:程艳】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为长江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授权联系,邮箱地址:5888644@qq.com。

很早以前武汉女作家池莉写过一本名为《生活秀》的书,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现在回想起来,情节已经记不大清,但书中描写的那条吉庆街,街上女主人公经营的小饭馆中贩卖的武汉小吃和鸭脖,还有武汉人活色生香、泼辣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却一直在脑子里栩栩如生。

要体味武汉最接地气的小吃和生活,吉庆街是一个选择,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到户部逛逛。户部巷位于武昌区司门口,不仅有着“汉味小吃第一巷”的名头,还被称为“武汉早餐一条街”。在当地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

“过早”对大部分地区人来说都很陌生,却是武汉传承了百年的特有饮食文化。清末,九省通衢的武汉成为产业工人比例最高的城市。人们有低廉而又快捷解决早操的需求,这种需求便催生了以武汉热干面为代表的众多小吃,这些小吃味道各异,但都要一个共同特点——一分钟出货,三分钟抹嘴走人。久而久之,“过早”便成为武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据介绍户部巷最早的缘起就在清末,但许多当地老人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人们更认可这是一条后起的小吃街。虽然少了些历史传承,琳琅满目的武汉小吃,以及武汉人独有的市井生活气息却丝毫不减。
虽然并不是地道的古街巷,装修风格仍走的古风,青砖褐瓦,和大多数城市的大多数商业街、小吃街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小吃街布景建筑只是辅助,“吃”才是正经事。
成年人吃得热辣,小孩子吃得甜蜜,各个年龄段都能在街上找到自己喜爱的吃食。
不宽的小街两侧一个铺面连着一个铺面,大多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楼上住家,楼下开店。豆皮、热干面、汤包、牛肉米粉、牛骨头、鸭脖……几乎所有武汉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当然也不缺冰粥冰粉、臭豆腐、烤面筋、炒花甲这些网红小吃。
每个店铺的装修都很简单,普普通通的小店透着一种亲和力,刚刚出锅的小吃冒着热气,油汪汪香喷喷,诱得人走不动路。
武汉的鸭脖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其实其他卤味也丝毫不差,既可以在店里吃,也可以打包带走,或作密封包装做伴手礼。
户部巷位于武汉老城区,周边有不少景点,吃上一顿美食,去司门口江滩吹吹风,看看江景,或登上不远处的黄鹤楼,体验崔颢眼里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青草萋萋鹦鹉洲”,都是不错的选择。(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