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檀博物馆 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国宝级文物,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哪些?

2011年10月6日,距离我们第二个儿子夭折已经有几个月了,为了释放我们压抑的心情,买了当年的公园年票,去到年票上列明的各大公园去参观,当时我们买了两本年票。老婆和我约上了老婆的亲戚外甥女刘贺,一起去了一趟紫檀博物馆,当时刘贺也刚离完婚不久,一个人孤单的过着,刚好我们在一起玩,也都散散心。

中国紫檀博物馆是由全国政协委员陈丽华女士,也就是西游记里扮演唐僧的演员迟重瑞的老婆,投资两亿元兴建的中国规模最大的紫檀雕刻艺术博物馆,于1999年9月开馆。

·


北京紫檀博物馆




中国紫檀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23号,京通高速路高碑店北侧,为仿明清建筑,主体建筑面积9569平方米,地上四层,一至三层为展厅,四层为贵宾室及多功能展厅, 就其建筑本身来说,足以称得上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座占地2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整体设计恢宏壮观且处处精巧,古色古香又不乏现代气息。建筑整体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博物馆正门为纯木结构,使用木料400多立方米,并且全部是纯木结构,支撑大门的四根柱子高8米,粗0.6米,无论是规模还是材质,在北京的仿古建筑中都属罕见。主体建筑使用磨砖对缝工艺,馆前广场则采用大青砖铺设后浸润桐油,这种方法过去只有皇家才使用,称为海漫斗板地面,毫米不差。博物馆建造时,延请了建国之初就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木作专家、瓦作专家以及画作专家,可以这样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壮观珍贵的工艺品,界内将其称为“活国宝”。

中国紫檀博物馆陈列展出各类紫檀精品近千件,有陈丽华女士积藏了数十年的明清家具,也有近30年来在陈丽华女士精心指导制作的传统家具精品,这其中的大部分是以故宫原品为蓝本制作而成。馆内除以故宫为范本的主题展览外,还有以国内著名建筑为主要模仿对象的中国古建筑微缩景观,如北京四合院、山西飞云楼、五台山龙泉寺牌坊等。

为什么陈丽华这么有钱呢,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紫檀木器厂的一个厂长。

紫檀在我国家具用料中属上乘,公元三世纪,晋崔豹珍在《古今注》中,就将其列为珍贵木材,明王佐《格古要论》中将紫檀定为“异木”,我国历代极推崇紫檀器具,一直受到重视而位居木材之首。 木材中的黄花梨木、乌木、金丝楠木等优质木材也是家具制作的首选。

在这里了解了明清代的家具的不同,明代家具比较简洁,清代家具比较繁复,就拿床来说就是例子。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格——"明式"风格。明式家具 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条明快而流畅。明式家具雕刻艺术是以一定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程式制作而成的。明式家具雕刻的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材质的选择上。明朝以来,海禁日益开放,带来了发达的海陆交通贸易。大量名贵木材从东南亚及海南岛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其中尤以紫檀木、黄花梨木、鸡翅木为贵。因而名重后世的经典明式家具多用珍贵的硬木制成。这不仅为明式家具,也为明式家具雕刻的恢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载体。

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外。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


北京紫檀博物馆



明朝的床


北京紫檀博物馆




清朝的床

在这里看到了很多除了紫檀木家具外的其他如黄花梨木、乌木、金丝楠木等木材制作的家具。

很多人经常会问陈丽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紫檀如此专情?说真的,这不是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表达清楚的。这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精神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深扎在心里的根。

她出生于满族正黄旗。在她的记忆中,儿时家里用的家具如床榻、柜橱、桌椅、画案等多是用紫檀等红木制成的。儿时常常倾听父辈间的交谈,让她了解到很多关于紫檀的故事。而且,在经年累月中,从那一件件泛着凝重光泽的器物中,她慢慢品味出那典雅的造型和吉祥的纹饰是如何的美丽,其蕴含的文化是何等厚重。从那时起,她发现她已经开始痴迷流连这凝重的质感和淡淡的清香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情感的沉淀吧。

在里边待了将近3个小时出来,过马路,找饭店吃饭。

说到故宫,大家自然想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但在台湾,也有一个故宫博物院,而且馆藏了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来说说台北故宫博物院。

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国宝级文物,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哪些?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怎么来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中国,1933年1月,山海关陷落,为了文物安全,故宫博物院准北将重要文物南迁,分批运往上海。

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国宝级文物,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哪些?

文物打包准备南迁

到1933年5月,有约20万件文物运抵上海,它们包括书画、瓷器、铜器、玉器以及文献等大量珍贵文物。1936年又运至南京。1937年7月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并于8月进攻上海,为了安全,这些文物又辗转运往四川、重庆保存。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运回南京。

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国宝级文物,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哪些?

文物南迁路线图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国民败局一定,从1948年开始,当局又将这些南运文物中精华运抵台湾。1965年国民党当局新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运行,收藏和展出的文物总计70件,包括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 。

文物南迁

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于场馆限制,只能经常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如果按照展品每三个月五千件、每年两万件计算,这里的70万件藏品,要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还是非常巨大。

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01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

散氏盘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散氏盘高20.6厘米, 直径:54.6厘米,重21.312公斤。盘上有铭文共357 字,记载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

散氏盘出土于康熙年间,嘉庆年间作为贡品由皇室收藏。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02 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抗日战争时期,差点被日本掳走,1946年,商人陈永仁将鼎此鼎捐给政府,由台北故宫典藏并展示。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有铭文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多的。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03 清•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

翡翠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用一整块翡翠雕成,以翠玉自然的色泽刻出绿色的菜叶与白色的叶柄,把灰白的部位雕琢成菜帮,菜叶上还雕出两只昆虫,寓意"多子多孙"。

这棵翡翠白菜与真实的白菜一样大小,滋润新鲜,鲜活欲滴。

04 清•东坡肉形石

东坡肉形石

东坡肉形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是蒙古王爷献给康熙的贡品。

东坡肉形石是类似玛瑙的石头,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呈现出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形成了这件东坡肉形石,它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的展现都极其逼真,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

05 宋•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汝窑是宋徽宗时期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于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充分展现了宋代制瓷工艺的高超。

06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它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是乾隆最喜爱的书法作品,乾隆为此专门修建三希堂来珍藏它们。

《快雪时晴帖》为唐代摹本,它笔法双钩精细,淡墨填廓,基本体现出原作的生动活泼之笔意。此书法或行或楷,或流而止,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字字都表现出悠闲逸趣。

07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草作品,它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安史之乱中他的侄子季明为安禄山所杀,他极度悲愤,难以自持,信笔而写出了这旷世杰作。

《祭侄文稿》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唐代书法作品。

08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贴

《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此帖原收藏在清廷内府。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贴流落民间,后又流入日本。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从日本重金购回,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09 五代•赵干 《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为绢本水墨设色 ,长25.9厘米 ,宽376.5厘米,描写了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时候的情景。

画中人物神态生动,江水水纹用尖细的线条绘成,一丝不苟。石头及树木大多用老硬的皴法与墨染浑融,表现出一种痛快淋漓的情趣。

10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一幅绢本墨笔画,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该画描绘的是北国景色,重峦叠嶂,雄深苍莽。瀑布在高山深壑间,成一条线般飞泄而下,隐没在云烟飘缈的深渊中。

11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这幅画是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此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曾被一烧为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部分叫《无用师卷》。另一部分藏于浙江博物馆藏,叫《剩山图》。

12 宋•国子监刊本《尔雅》

国子监刊本《尔雅》

《尔雅》一部字典性质的经书,本刊本由南宋国子监刊印,保存得相当完整。时至今日,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可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珍贵的孤本。

这部《尔雅》的字体端正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三、台北故宫文物不抵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人们普遍认为,故宫南迁文物都是精品,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将最珍贵的文物都掠到了台湾。实际上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台北故宫虽有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超过了150万件。迁台的文物以青铜器、玉器和书画为主,但北京故宫文物更加全面。两岸故宫藏品,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多于台北故宫。

清朝灭亡后,溥仪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盗运出宫,大部分流落中国内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部分重新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伯远帖》、《中秋帖》等。

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所留文物相当多,也有不少珍品,因战争形势变化,南迁的大部分文物,最终留在了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