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乌江镇:建宜居宜游鱼米之乡 乌江寨:朦胧春色,古韵悠悠
天空湛蓝,一排排农舍整齐地排列在宽敞的道路两侧,树荫下老人们话着家常,小孩们嬉戏打闹,远处村民们的红头巾点缀在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中。
2020年7月20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十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张掖小分队走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探访这个被誉为“宜居宜游”之地的乡镇。
“农业要跟得上现代化趋势”
2020年,乌江镇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引进高新技术,建设供港蔬菜基地,发展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动农业发展。
基地建成后,政府为每亩地铺设管道,修建蓄水池、泵床,发展滴灌、喷灌技术,移平田埂,将小块地改大块地,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农业喷灌设施 莫牧/摄
“基地一年能种四到五茬菜,从播种到采摘只需四十天,效率很高。而且蔬菜的储存、运输都由外面引进来的公司来做,比较有保障。咱们本地的农业也要跟上现代化趋势。”乌江镇元丰村村委会主任姚文九介绍道。
离村委会不远的田地中,水管喷出的水在空中划出半圆形的弧线,在阳光映衬下形成的一抹彩虹时隐时现,作物成片地排列在田地中,农民在忙碌地采摘蔬菜,并将一颗颗蔬菜小心地放入菜篮中,再装上等候在田边的运输车。
农业现代化得益于配套设施的现代化,乌江镇东湖村村民王志华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机械种植能疏松土地,这样土壤第二年不会硬化,不需要我们再自己疏松。以前我们自己很难科学控制浇水量和时间,现在采用滴灌和喷灌的方式,我们能根据温度和湿度自主调整灌溉时间。”

农民劳作场景 杨梦甜/摄
“听说这个鱼好吃就来乌江镇了”
一座精致的吊桥把相邻的池塘连接起来,金色的虹鳟鱼不时跃出水面,池塘边的水车伴着汩汩的水声缓慢地转动,来自各地的客人们在树荫下有说有笑。这幅景象就是乌江镇虹鳟鱼养殖地“渔夫山寨”。
据渔夫山寨的负责人张军介绍:“‘渔夫山寨’集餐饮、养殖、观光等功能于一体,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可以来一两千个人。政府每年都会给‘渔夫山寨’发放一批树木,用来改善‘渔夫山寨’的环境,并为‘渔夫山寨’做一些宣传,让更多人愿意来。”
来自张掖市民乐县的王女士说道:“我之前听别人说这边的鱼好吃,就来了。”乌江虹鳟鱼每年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来到乌江,带动着乌江旅游业的发展。

渔夫山寨 莫牧/摄
恢复“乌江贡米”品牌
乌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由于黑河水的灌溉,该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自唐代起,乌江就开始种植水稻,迄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尤其是所产的“黑芒稻”最为著名,以其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等优势,曾作为贡米进献朝廷。
但种植乌江贡米需要较高人力物力成本,种植规模不断缩小的乌江贡米曾濒临失传。
2015年,张掖农业科学院院长刘建勋经多次查访,得知和乌江镇紧邻的靖安乡新沟村五社稻农曹学林始终坚持种稻子,或许还保留着乌江贡米种子。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建勋最终在曹学林家中找到28颗“乌江贡米”种子。
张掖农业科学院将这28颗种子送往湖南农业科学院海南繁育基地进行扩繁,当年10月便在乌江镇平原村建立了500亩乌江贡米标准化栽培示范田。
2016年乌江镇成立“黑芒稻种植合作社”,2019年“黑芒稻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超过一千亩。
2020年,乌江镇政府通过与江苏和新疆熟悉水稻种植技术的公司合作,提升稻米的品质,拓宽稻米销售渠道,从而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年5月,乌江镇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
“现在政府在为种植乌江贡米提供补贴,鼓励更多乌江镇居民去种植乌江贡米,促进‘乌江贡米’这个老品牌的恢复,建设‘鱼米之乡’,吸引更多人来到乌江小镇。”姚文九介绍道。
建设“蔬园乡居”,提升乌江“颜值”
乌江镇位于中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冲击形成的绿洲平原腹地,地理环境优越。乌江镇政府利用地理环境优势,以供港蔬菜基地为依托,修建“蔬园乡居”田园综合村落。
20世纪70年代,乌江曾临河修建一批房屋,多年之后,房屋遇潮易倒坍,故乌江镇政府于2020年4月份决定对这批房屋进行整修,并在房屋附近加强绿化,建设农业服务中心,为家庭规模的小型养殖和农机具停放提供服务。姚文九介绍说:“计划于2020年年底改造新河,结合蔬菜基地,建设蔬菜观光园,发展旅游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乌江‘颜值’。”
乌江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让许多人赞赏不己,“这里民风淳朴,人们脸上总是有笑容。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蔬菜新鲜、河水清亮。”正在“渔夫山寨”吃鱼的范先生说。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张春、张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片烟雨朦胧中,草木渐渐葱郁,湿漉漉的绿意在乌江寨中蔓延开来。乌江寨坐落在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于黔北秀美的青山中,恍若世外桃源。

万山苍翠,一江碧绿,乌江寨几百栋古楼,散落在乌江支流,江水两岸。“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点点青瓦人家,只只蓬船画舫。一入眼底,就让人心旷神怡,欲探究竟。
乌江寨地势北高南低,西陡东缓,江水穿寨而过,山势收窄,一江如镜。几百栋古楼依山势而建,有的沿江吊脚,有的临崖悬居,有的在溪边,有的在瀑旁,有的甚至在水中。牌坊、戏台、寺庙、塔楼、民居、风雨桥等建筑,各据地势,各殊神态,雕龙刻凤,飞檐翘角。雕刻有阴刻、阳刻、浮雕、镂空雕等,雕刻出的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意悠悠。
漫步乌江寨,云雾缭绕中,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朦胧之感。弯曲延伸的石板小巷,卧坡溪水的拱廊长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随风摇曳的灯笼,行走其间,恍如梦游在古老神秘又繁华美丽的历史乡梦中。蜿蜒江水碧似冰种翡翠,横穿整个乌江寨,穿插在幢幢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下,用自然的“手”将乌江寨一分为二,一座“风雨桥”和一座石桥,“两桥”将乌江寨的秀丽景色和人间烟火融为一体。
乌江寨以乌江河生态景观带贯穿传统工艺作坊区、沿江民居民宿区、民族文化表演区等12个街区业态,囊括贵州独特的饮食文化、作坊工艺、非遗手工艺。整个乌江寨,4.57平方公里,入眼处,飞檐翘角,石板小巷,戏楼牌坊,石刻木雕,真真是美到每个细微处。站在木雕的古旧戏台前,细细品味民族风味的傩戏;走过精致的石刻牌坊下,静静感受那段被记录的历史,手触着被岁月浸染的木楼,感受着岁月和烟火留下的痕迹,最后在乌江寨民宿住一宿,又做一次世间无忧人。
--感谢阅读--
记者/任珍宇
编辑/王江兰
编校/廖迅
编审/吴迁 夏进
发布/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