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江西新余旅游景点,你来过几个? 悠悠古韵——沙陂村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新余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仙女湖——抱石公园

1. 仙女湖

打卡江西新余旅游景点,你来过几个?

新余仙女湖是古籍《搜神记》中记述“仙女下凡”传说的发祥地,在这片古老神奇的灵山秀水之间,既传颂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又点缀着无数彪炳史册的历史遗存,千年水下古城、水中古桥、水边古石刻,古庙、古陶窑遗址堪称华夏奇观。

仙女湖景区兼具湖泊型和山岳型两大类型,内部分为若干个景区,有享有“江西九寨沟”美名的大岗山景区、仙境传说与革命历史交融的九龙山景区、波浩淼的钤阳湖景区、蜿蜒曲折的钟山峡景区和风景独特的舞龙湖景区。

仙女湖风景区自然风光秀美朴实,具有“幽、秀、奇、雄”之特点,森林覆盖率达95%,动植物种类。它不但是亚洲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还是一个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湖中99座岛屿星罗棋布,湖叉港湾扑朔迷离。再加上文人墨客所遗留下的痕迹的点缀,更为这片山水增色不少。

2. 抱石公园

打卡江西新余旅游景点,你来过几个?

为纪念新余籍国画大师傅抱石所建的抱石公园,位于新余抱石大道西端的龙虎山,这是中国首座以美术家名字命名的公园。是江西省重点文化设施之一。 公园的设计与布局,力求体现傅抱石先生“阳春白雪”类的艺术风格,现已建成傅抱石展览馆、东大门、南大门、钦风楼、醉笔楼、抱石湖、双亭出水、水榭思石、曲廊夕照、坚石关、三笑桥、红雨桥、儿童乐园、邀月亭、留芳亭、高风亭、观鱼池、花圃房、仰德亭、听涛亭、对弈亭、碧海松涛、艺峰塔等景点和五千米游步道。

好啦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就到这了哦,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新余的风俗民情吧

夏布绣

夏布绣又称夏布刺绣,质地粗犷古朴、经纬分明,绣面配色淡雅、质感强烈,造型淳朴自然、栩栩如生,感情色彩浓郁,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喜庆婚嫁、生儿育女等方面。造型上,夏布绣有明显的环境地域性、寓意体现出纯净的乡土平民性、象征中的世俗生活理想性、造型风格的自然真实性和布局结构的雅俗共谐性,充分体现了夏绣的厚重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毛衣女下凡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的一种类型。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也叫天鹅姑娘、羽衣仙女、仙鹤女等。

  中国毛衣女故事的最早记录,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故事梗概是:豫章新喻县有个青年,看见田里有六、七个年轻的女子,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变的。于是匍匐前去,拿到她们中间一个女子的毛衣,藏了起来。等他走到跟前时,别的姑娘都变成鸟飞走了,只有这个姑娘不能飞走。这个青年就把她带回去做了妻子。后来,毛衣女生了三个女儿。一次,她让女儿问爸爸,才知道毛衣放在稻堆下面,她穿起来就飞走了。不久,毛衣女把女儿也接走了。

  在敦煌石室中收藏的唐代句道兴《搜神记》中,有一篇《田昆仑》,是毛衣女故事比较发展的形态(罗振玉《敦煌零拾》七),除了和干宝《搜神记》相同的情节外,又讲述了毛衣女后代的种种活动。

  中国汉族、纳西族、苗族、傣族等民族中间,都有这一类型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上述文献所记相近,但又有各种不同的异式。

  这个故事反映普通劳动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曲折的生活经历。由于故事产生较早,流传时间较长,现代流行的故事内容比较复杂,其中广泛地含有变形、禁忌观念,有些仪式还反映中国西南高原早期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和服务婚习俗等。

  毛衣女类型的故事想象丰富、情节变幻,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由于其中包含某些古代观念和习俗,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世纪末以来,中外学者如英国的哈特兰德,日本的西村真次,中国的钟敬文等,都注意到此类故事的搜集和研究。

仰天岗双狮吐球

双狮吐球又名章家狮,是今新余市城南四眼井一带及仰天岗北麓下枥村章姓家族祖传灯舞,从南宋(1205年)传入至今800多年。它是一种祈福求顺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新余市民间许多历史文化信息。

  该舞由新余古县城北门(今新余市区城南玉几山巷、万家巷、四眼井一带)玉几山下的章家村发源。耍新年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春节期间较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舞滚龙、打拳、唱三角板、花鼓戏、滚狮子、打麒麟、玩凤凰灯等,那时地方花鼓演出等活动频繁,县城附近村庄每逢“菩萨出案”“天花会”、正月元宵等节庆时,朝拜场面尤为壮观,南宋章家一个大官从外地把狮舞引进章家村,经族人改造与创新为“双狮吐球”,每当表演于街头时,观众拍手称赞,因影响深远,与古县城万家村的凤凰舞被民间并称为“章家狮,万家凤”。清雍正初年,该舞随一支章姓迁居传到仰天岗山脉北麓下龙村,该村村西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白鹭山,山中栖息着上万只白鹭。双狮吐球在这个风景独特的章姓小村得以发扬走向鼎盛,而县城章家村因城区生活的变化,舞狮活动逐渐停滞。

  双狮吐球由黄绿雄雌两狮一对组成,每狮由两人握狮把配合表演,出场领舞1人,乐队4人,总计9人参与。该舞有显著的个性、风格特点,摒弃了普通狮舞中狮子凶暴、威猛的习性,而致力于刻画雄雌狮子间的温顺亲昵。两狮表演与众不同,主要为0毛抓痒,逗乐戏耍,尤其口中含球、吐收自如,内置小灯,入夜闪烁的独特技法,为国内独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舞道具工艺精细,狮身由99个篾环串联而成,伸缩自如使狮身有长短变化,外用黄绿彩纸(布)剪成狮毛状黏贴而成。狮头用一个“︺”形竹片控制下巴活动,并设有“吐球”机关。狮头狮尾绘有各种各种图案,狮尾垂直约1米高,四肢用篾织成筲箕形状。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关注我呀

​ 看到“水西镇沙陂村第三届民俗文化节”推文消息,我才算第一次听说——沙陂村。开始感觉这些“做糖片、打糍粑、磨豆腐、煎油饼”的民俗活动,不过是在热衷于“造节”的潮流中,烘托一下现场气氛,吸引一下眼球,成为所有乡镇节庆活动里的一种“标配”内容时;做为一个不喜欢凑热闹的人,最初就也一直没有去凑这个热闹的计划。直到周日早晨九点多钟,一个“古村和挑荠菜”的念头闪现以后,我才有了去沙陂的理由。尽管,临时微信群里发出招伴同行的邀约,无人响应;尽管,阴霾微雨的天气和扑面的冷风,一番犹豫过后,10:30分,我还是摩旅独行朝着这座千年古村而去。


悠悠古韵——沙陂村


从春龙大桥的北端岔路口严家渡,到希望明德小学前,向左沿路而行,经过高龙村,眼前的沙陂村,恰好披上了一缕冲破阴云的阳光。一道“天高地厚泽乡野,一族人家十里村”生生长卷,就呈现在眼前。


悠悠古韵——沙陂村


沙陂村,东临袁河,村落呈南北走向分布。地处河洲小平原,田野肥沃开阔,以袁水沙洲而古称为沙溪,后衍变成沙陂。据资料介绍,沙陂是一个有1634年的古村。据沙溪廖氏族谱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末——1048年),自湖南幽州迁徙介入。经过970多年的繁衍生息,廖氏不仅成为了沙陂村里的主角,人口总数已有过万之多,遍布了新余各地。千年历史,人口众多,沙陂也就有了“千烟之村”的别称。


悠悠古韵——沙陂村


尽管村口一块“红三军指挥部旧地”指示牌,让我十分意外和惊喜,我还是免不了俗,跟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匆匆往民俗节会场而去。也许是彩旗猎猎,人流熙攘的场景所感染,还没进村,这几步路之间,我竟然莫名有了一点悔之晚矣,唯恐错过热闹场面的焦灼感。看来,我心底里还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



飘扬的旗幡,喧嚷的吆喝,流行的音乐,攒动的人头。尽管节庆的集市已经临近尾声,眼前依然还是热热闹闹的场面。



这是沙陂村“临河古街”中,东西古街道留存下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活动的主场地。曾经繁华的古街,长长的青石板街道上,那些车辙碾压的岁月痕迹,已经随着水泥路面的覆盖而尘封于地下。仅存为一排20米左右长的老店铺,也在抬高的街道和四周楼宇的挤压下,显得有些低矮憋屈。



关于沙陂古街,现有官方一说——“临河古街,自东向西沿袁河东岸而建,至今遗存南北、东西两条古街”。虽未经考证,以游历观察的直觉判断,曾经的沙陂古街,或许应该是呈П型分布的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估且称之为东街、南街和北街。东街为上一横,沿东面的袁河河岸,自南向北纵贯分布,已经没有太多的痕迹特征。而二竖,一竖为东西走向的北街,就是现存这一幢低矮完整的商铺,也就是民俗现场这条街道。另一竖的南街,位于北街南面,是从袁河渡口由东向西贯通村落的主通道,只是随着船运和渡口的消亡,曾经的店铺已经都被民居所更替,仅存下一幢木瓦结构老屋,难觅古街道商铺而已。




明清时期,沙陂做为袁河周边等地重要的一个水运集散地,有过“泊船百艘”壮观场面。而通过船运产生的物流、商贸、人流云集效应,又聚集了近百人的各类工匠,催生和带动手工业和商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各类店铺坊栈多达百家的繁荣景象。如此一度成为明清时期水西八圩之一,是袁河西岸一带重要的农贸集市,至今还有被称为“沙陂闹”的一说。随着水运业的衰退,和水西镇址这一带公路经济的兴起,这里才遂废圩为村。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沙陂族谱》中记载——沙溪之盛,由来久矣。印证了沙陂商贸的鼎盛。



走出了热闹的古街,跟随着人流,循着音乐的节律,转身就来到一幢文革标志建筑前,这是一座老礼堂。




步入礼堂,吸引我的不是热闹的节目表演,而是墙上的四副毛主席语录。这些语录;有教育我们做人、相处、共事道理的人生指引。有鼓励我们面对困难时,看到光明,提高勇气,战胜困难的方法指导;有叮嘱我们立德修身,树立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的教诲。有教导我们以对人民负责,改革发展的政策方向引领。当年毛主席高屋建瓴的谆谆教导,如今细细品味,雨露滋润;深刻领会,发人深省。完全契合当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级党政组织,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让人不禁感慨万分——千言万语一句话: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我知道,这一刻眼中泛起的那些湿润,是因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热闹的歌舞声,把我的心绪又拉回到现实。礼堂的小戏台上,一支来自“红色文艺骑兵连”的演员们,正在台上演唱着丰富多彩的歌舞节目。台下是一圈津津有味的热情观众,以老少为主,也不乏帅哥美女的身影。礼堂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欢笑声,洋溢着欢欢喜喜的气氛。



古村的灵魂是祠堂,看完了节庆的热闹,就打听起了祠堂的位置。赶巧遇到了一位正要去祠堂的中年汉子,一句“跟我走”的话音,我就跟随其后,打听起了祠堂的建造年代。听到他也不太清楚,不是沙陂人的回答,我估计是一位沙陂村里的姑郎。尽管就这几句简单的对白,在前面带路的他,一路时常回头,看看跟随其后的我,让我还是感觉到男人寡言少语下的热心肠。转身到了祠堂后,他与朋友攀谈了起来,我也忙于记录祠堂里的镜头,遗憾的是,等我想起给他拍张留念照片时,已经不见了他的身影,只能用我镜头里的一个背影,来一表我的谢意。



没有想到,这座廖氏祠堂也是红三军指挥部的旧址地。当家族宗祠与革命历史结合为一体,这座集古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祠堂,就赋予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就让人格外肃然起敬。



1930年,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抵制中央负责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行动方针后,在二攻长沙未遂情况下,决定移师江西,经萍乡、宜春沿袁河两岸而下。9月29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在宜春召开(袁州会议)后,令一军团攻吉安,三军团置袁河北岸主要渡口阻击援敌。10月1日彭德怀率军攻克新余县城,移师县城附近的重要渡口沙陂村,选址祠堂为红三军团的指挥部。彭德怀军团长、滕代远政委、邱萍参谋长在沙陂廖氏祠堂、万寿宫等处运筹帷幄,落实袁州会议精神,确保了10月4日一军团攻克吉安,三军团自己也攻克了临江,再次保证了红一方面军领导在峡江召开会议,研究红军下一步行动方案。当少数红军前委领导还在纠结是否要执行立三路线时。蒋介石从中原大战中抽调兵力,准备围剿中央苏区红军。红军前委经过峡江、昌傅太坪圩会议以及罗坊会议后,下决心脱离立三的冒险主义行动指示,争取诱敌深入,寻机歼灭的战略思路,决定红军挥师东渡赣江。11月上旬红军主力从袁河两岸转移到赣江以东地区。



红三军团指挥部在沙陂村整整停留一月有余,期间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宣传革命真理,打土豪、分田地,帮贫助农,革命气象一派欣欣向荣。沙陂村民也自发和带动周边的乡村,为红军送粮筹款,提供生活住宿的方便,积极报名参军,支持红三军团的革命斗争。当时作为统领军团指挥部的祠堂,白天是开会办公场所,研究战略战术,指挥一线战斗的中枢。而晚上这座祠堂,还有万寿宫就成了官兵的最主要的休息场所。



在村里从多位村民口中得知,当时祠堂后门紧邻的这一幢明清老宅,(祠堂和老宅之间后期插建了一栋民房)北面的这一间就是当年彭德怀的居住地。而官方媒体多见“彭德怀居住在祠堂”的这一说,应予纠正,还历史本来之面目。



破损的墙头,还能支撑多久?革命的历史遗址,何时才能供我们后人瞻仰?我不得而知。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尽快加以修缮,并争取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廖氏祠堂,座东朝西,是一座结合了南北建筑风格的清代建筑,具体始建年代不详。祠堂为一路三进,二天井三开间的建筑形制,前后厅高有大半幅的厢房,面积近500多平方,砖木结构。外面是红墙黛瓦,里面是斗拱穿梁,青砖金柱。堂里的木质结构保存完好,褐红偏黑的主色调,流露出沉稳大气的岁月苍桑感。而悬挂在堂里众多熠熠生辉的金字贺匾,又彰显了祠堂里的生机和活力。也说明了沙溪廖氏一族开枝发叶,子嗣兴旺的盛景。


祠堂后厅里悬挂着“世彩堂”的堂号匾额。关于“堂号”一说,一般都是姓氏的荣誉标志,来源于本姓某个先祖的显赫事迹,典故。据了解;廖姓主要的堂名是三个,即:"汝南堂"、"武威堂"、"世彩堂"。



"世彩堂"——来源于宋代廖刚的御封堂名。廖刚,福建顺昌人。廖爽四世孙。据《宋史》三七四卷载:崇宁(北宋宋徽宗年号)五年登进士第,官历北宋、钦宗、南宋高宗三朝。徽宗宣和年间任监察御史,时蔡京当权,刚公不畏权势论奏无所避。后钦宗即位,任工部员外郞。南宋高宗时任吏部员外郞,复任给事中。廖刚官居三朝要职,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刚正不阿,威望极高。他的祖父辈、父辈享年都在八十以上。长辈三代,皆见耳孙,累世以华发奉养,因自名其堂,曰:"世彩"。"世彩"即世代华发(花白的头发,含寿长的意思)奉养。因其德高望重,名震一时,当时士大夫争相撰文、赋诗为其歌功颂德,并将诗文编辑成集,名为"世彩集"。当时赵鼎封清献公取"世彩集"进奏,高宗谓刚曰:"观'世彩集',诚为人间美事也。"即而下诏封其堂为"世彩堂",这就是御封世彩堂的来源。"世彩堂"本是廖刚系廖姓人的堂名,但因它经过御封,而"世彩"又含有"世代华发"的意思,吉利雅致,故而许多非廖刚系的廖姓家族,也都用"世彩"作堂名。可见"世彩堂"这个堂名在廖姓人心目中的分量。



祠堂2016年进行了翻修,新建了青砖门楼,立了门狮,修了门前广场,内部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只是简单的进行了装饰油漆,保留了岁月积淀下的那份古朴韵味。



19年10月,当这座祠堂做为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列入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后。在前厅的侧廊里,专设了满满一墙的红三军史料展框。这座集革命传统教育,古建筑艺术和家族传承文化为一体的祠堂,就更加显得声名远扬,游览参观的,摄影采风的也是人来人往。



除了古祠堂、古街以外,村里还保留了几幢明清时期的青砖大宅第。走过村里,从明清宅第,到民国的木屋;从解放后的土瓦房,到改革前的红砖房;从改革开放后的平二层,到如今的富丽堂皇别墅洋楼。历史的每一步,都在这里留下了鲜活的印记,沙陂村已然就是一部近现代民居建筑的样本教科书。


袁河之水从村南而来,向北绕东而去,呈现出河道水为阴,两岸为阳的太极图形。临河而立的沙陂村,自古也就有“八圩码头”,“水上人家”的称誉。时过境迁,当年袁河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老渡口已经改天换地,面貌一新的成为了村里老人安享晚年的颐养之家。只有那一棵老樟树,撑着它的遮风挡雨绿伞,在守望着那条没有归期的渡船。只有那一面山洼,在敞开温暖的怀抱,在等待着那个经风沥雨的老船工回家。


短短一个多小时,街道冷清了,礼堂里招待客人的饭菜也飘出了香味,而我了以解馋的荠菜,还不知道路在那块田野的角落等着我。买下锅里仅剩下的二块油饼,挥挥手,我带走了一路的所见所闻,一把油门,我又走在了风中。。。



由于事先没有做功课准备,走马观花的一游,自然也就有所遗漏。万寿宫在哪里?宰相王钦若,为沙陂从孔目江阻陂处拦江修一驼窟?在哪里?是什么?千年古村,千年谜——沙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