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开花的“古镇”,还有几许欣赏的价值 卡佩尔廊桥,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廊桥
对于商人来说,借故事修建“古镇”,如何招揽更多游客赢取更多利益,是主要考虑的;对于文化人和文青们来说,痛诉借修缮古镇破坏了古镇的原生态、过度商业化开发,两拨人不同舞台唱着对台戏儿…….也是,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餐化”的时代,又有几许人,独守着被冷落儿的历史遗存和文化......
而“活着的博物馆”的那些有价值的古镇,在呱噪的喧器声中,被快速消费后凋零破败…..
关注 @蓝调男人316000 许多旅途中有趣儿、有用的点点滴滴,听我慢慢道来......

(乌镇夜景)
曾几何起,所谓的“古镇”遍地开花——有点遗址的投入重金大规模商业开发,没有遗址的编点故事仍然大肆铺张……现如今,别说旅游去往远乡寻访古镇了,环顾四周放眼望去,谁家门口没有几处有名和没名气的所谓“古镇”啊!即使遥远的江南水乡古镇,也可以把它“挪到”长城脚下——至于古镇的文化、民俗内涵及其地域特色——那不是开发商需要多操心的,只需花大价钱照葫芦画瓢儿“搬来”,再添加和编造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传说和典故,基本就可以开张挣钱儿了!至于被称作“活着的博物馆”的古镇,作为民俗、历史文化应该传承的内涵,那不是“古镇”开发者需要琢磨的事儿。

(宏村 即景)

(水墨 宏村)
今年的十一小长假,我选择也许游人较少的宁绍(宁波、绍兴)之旅,一来看中了当地的江南山水,二来宁绍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丰盈的历史古迹、江南古镇风光(宁波“书藏古今”;绍兴2500多年建城史、文物之邦、鱼米之乡),都是诱惑游人前往的初衷。果然,除个别景点外,宁绍两地外地游人还真不算多,而许多“古镇”的游人,更是稀少的令人惊讶。
(绍兴书圣故里)
(绍兴 书圣故里)
按理说,十一小长假,这个一年中放假时间仅次于春节,风景、气候怡人的时令儿,正是游人集中出游的好时节。然后两地主要景点,除宁波的鼓楼(登鼓楼观赏的游人没几个——再说,也没什么可看的内容啊!鼓楼里也设柜台卖商品了,其它也就是瞎逛买些小吃儿拥堵人流儿……)东钱湖韩岭老街(主要也是当地人)和绍兴的鲁迅故里显得游人较多外,其它景点游人稀少的有些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节假日的旅游市场?而一些有看点儿的古镇,游人更是稀少的令人不可思议。
(绍兴 柯岩 鲁镇)
(绍兴 柯岩 鲁镇)
宁波的南塘老街其实还是小吃一条街。当然,这也是当地为市民休闲、纳凉修缮的一片地儿;当然,也是外地游人打卡之地!而“书藏古今”的天一阁,也未出现人流拥堵的节假日旅游氛围。在绍兴的鲁迅故里,拥堵的人流儿宁可冒着蒙蒙细雨,在网红的酒店门口候餐一、两小时大快朵颐,恐怕鲜少知道不远处的书圣故里、仓桥直街,更显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遗存……
(绍兴 鲁迅故里排队候餐的游人)
相比较而言,绍兴的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比鲁迅故里更原生态些,还有一些老人坚守居住在老宅中。
(绍兴 书圣故里)
(绍兴 书圣故里)
(绍兴 书圣故里)
与仓桥直街、和鲁迅故里相比,绍兴的书圣故里以及柯岩景区的鲁镇,真是冷清的令人惊讶!这还是节假日啊!空旷的街市,鲜见几个游人,可想平常里,这里更是游人稀少的真可谓原生态了!相比其它古镇,这些少商业气息,更多原居民自然的生活状态,也就些许民宿和咖啡馆、小饭店的点缀儿,显示这些地方还算旅游点。
(柯岩 鲁镇)
(柯岩 鲁镇)
而更远些的安昌古镇,恐怕游人更为稀少。
(绍兴 书圣故里)
这些年,随着“古镇”的风起云涌,甭说出远门旅游了,谁家附近还没有几处有名、没名儿的“古镇”啊!但大多所谓的“古镇”,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许多“古镇”更多沦为小吃一条街;有些古镇更是在景区开设了诺大的“迪厅”、“卡拉ok”…… 呱噪的喧闹声与古镇积淀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宁波 韩岭老街)
(绍兴 老城 即景)
印象中,乌镇和周庄古镇开发建设得最为成功。乌镇将原生态的历史遗存留在了东栅,而西栅稍微商业化些,两景点不同的功能区划,既保护性地开发修缮了古镇,又满足了更多游客的不同需求。当然,乌镇的体量和宣传也在哪儿呢!另外,江浙一带这些水乡古镇,可以选择小住几日,更好地体验原住民的文化、生活,不像许多所谓的“古镇”,吃点高价的小吃外,没有一点留恋的余地匆匆而去……
(乌镇 夜景)
遥想曾经去过的京都和欧洲的许多风情、历史古镇,其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保护,都鲜明地彰显着浓郁的地方和文化特色……
(瑞士 琉森小镇 )
(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日本 京都)
对于商人来说,借故事修建“古镇”,如何招揽更多游客赢取更多利益,是主要考虑的;对于文化人和文青们来说,痛诉修缮古镇破坏古镇的原生态、商业化了,两拨人不同舞台唱着对台戏……而“活着的博物馆”的许多有价值的古镇,在呱噪的喧器声中,被快速消费后凋零破败…..
(宁波 天一阁)
(绍兴 鲁迅故里)
(绍兴 书圣故里)
对于商人来说,借故事修建“古镇”,如何招揽更多游客赢取更多利益,是主要考虑的;对于文化人和文青们来说,痛诉借修缮古镇破坏了古镇的原生态、过度商业化开发,两拨人不同舞台唱着对台戏儿…….
(宁波 蒋氏故里)
(绍兴 鲁迅故里)
而“活着的博物馆”的那些有价值的古镇,在呱噪的喧嚣声中,被快速消费后凋零破败…..也是,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餐化”的时代,又有几许人,独守着被冷落儿的历史遗存和文化......
关注 @蓝调男人316000 许多旅途中有趣儿、有用的点点滴滴,听我慢慢道来......
卢塞恩现有两座木廊桥,其中一座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廊桥,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桁架人行桥。

先来看这第一座廊桥,不仅是卢塞恩的地标,也可算是瑞士的旅游名片之一的卡佩廊桥,也有卡佩尔廊桥,水塔花桥,教堂桥等多种叫法。

卡佩廊桥连接罗伊斯河的两岸,从多个角度都能看到。

卡佩廊桥始建于1333年,总长204.7米。最初有军事防御功能。
廊桥的这个方向通往右岸老城区。
其实卡佩廊桥是德语Kapellbrücke的音译,Kapell相当于英语的Chapel,就是小教堂或礼拜堂的意思,所以也有人把这桥称作教堂桥的。这得名于桥头正对的这座圣彼得小教堂(Sankt-Peters-Kirche),教堂前的广场就是卢塞恩当地各类节日庆典的主场。
后面的教堂是耶稣会教堂。
桥中间有一座34.5米高的砖砌八角形水塔(Wasserturm),曾做过监狱。“水塔”的意思是水中的塔,而不是储水塔。
这是位于罗伊斯河左岸(南)的廊桥入口,正对面是市政厅。
1993年8月17日,可能是因为有人扔烟头而引发的火灾,将廊桥大部分烧毁,起火的地方就在这个位置。
火灾发生后,廊桥很快被修复了。但火灾之前,廊桥内有147幅这样的绘画,都是17-18世纪时与卢塞恩当地历史有关的内容,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绘画被烧毁,完全修复的只有三十来幅,现在还有很多绘画看上去一片黑乎乎。
这是比较完好的绘画,名字中有圣莫里茨的字样,大概作于1728年。圣莫里茨也是卢塞恩的守护人。
这幅上面的年代是1745。内容看似与战争有关。
这幅看不出年代,主题似乎与宗教有关,宗教改革时期,卢塞恩是天主教的堡垒,时常与邻近的新教州发生冲突。
许多修复后的廊桥上方,就没有绘画了。
这是水塔的入口处,水塔的地牢一直是监狱,一层是刑讯室。18世纪还做过城市的金库和档案室,现在也不对外开放。
卡佩桥再往西,还有卢塞恩的另一座木廊桥,斯普洛耶桥。后面就是卢塞恩残存的古城墙,穆赛格城墙(Museggmauer)。
其实卢塞恩共有三座中世纪的廊桥,其中一座14世纪的霍夫桥(Hofbrücke),于19世纪被拆除,不过桥的部分结构件保存在博物馆。
斯普洛耶桥位于左岸的桥头建筑,上桥由此进入。
斯普洛耶桥(Spreuerbrücke),其实是罗伊斯河上最早的桥,13世纪时,从右岸到河中的水车磨坊就有一座连接木桥,比卡佩桥还早。1408年,木桥延长到了河的左岸。不过那座桥被1566年的洪水冲毁,现在是重建的。
Spreu在德语中是谷糠、谷壳的意思,其实就是从这里可以往河中倾倒脱粒后的麦皮谷壳,也可能是磨坊产生的废弃物。因为这里基本上是古城的最西端了,河水继续往西流,废物不会流回城市。
桥的结构和卡佩桥基本差不多,这种风格的木桥在瑞士似乎只是卢塞恩独有的。
类似于卡佩廊桥,斯普洛耶桥上也有很多三角形绘画,只不过这里的题材大多与死亡有关,被称作“死亡之舞”,德语有个专用名词叫Totentanz。据说小汉斯.霍尔拜因曾在卢塞恩生活工作过两年,有过类似题材的木刻画,而卢塞恩的画家比他画的更好些。
画的年代大多在1616年至1637年之间。
每幅画几乎都是当地贵族或富人出钱捐献的,画的下方一般都注有委托人和妻子的名字,以及家族的徽章等信息。有些还把捐赠者或卢塞恩当时的名人也画了进去。
斯普洛耶桥的绘画没有卡佩桥多,最初曾有67幅,现在还有45幅存在。
从桥上向东看。
桥上还有一个小的壁龛(不知这么说是不是准确)。
里面供奉着圣母像,以求平安。
正赶往老城准备参加庆典活动的乐队成员。
想偷拍一下,被发现了。
也是桁架木桥结构。
这个位置大概就是以前的磨坊,现在磨坊已经没有了,前面有个水闸。
西边还有个城墙留下的塔楼。
这个水闸是做什么的,搞不清楚。
前面提到的磨坊毁于1875年的一场大火,后来当地商人在这里装了三台水轮发电机,总功率60KW,可能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大的功率了。发电机一直工作了90年,直到1977年才关闭。现在三台涡轮机只剩这一台做纪念了。
发电厂的介绍。
桥的北岸(右岸)入口。
桥头的一个黄色的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