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沉睡2100年栩栩如生,皮肤尚有弹性,真人复原后是绝世美人 马王堆发掘后,意外找到佚失的《黄帝四经》,这本古书内容是什么

对于生和死,大家的认知其实是比较清楚的,人死以后,遗体会逐渐腐烂,最终化为尘土,回归大自然,这是大家的共同认知。然而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却出土了一具2100年前的遗体,给人的感觉栩栩如生,而且皮肤尚有弹性,这是怎么回事呢?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这具遗体,名叫辛追,她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按理说,她是死去了两千多年的人了,遗体应该早就腐化了,最多剩下一些白骨,可当考古人员打开她的棺椁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辛追沉睡2100年栩栩如生,皮肤尚有弹性,真人复原后是绝世美人

辛追的墓室安放在距地面近20米深的深坑之中,从开始发掘到看见棺椁,考古人员一共挖开了四层,第一层是用来封闭墓穴的封土,第二层是近乎16米的夯土层,第三层则是以白膏泥为主,白膏泥能吸水,阻止水和空气的流通,所以有很强的防腐作用。而到达棺椁的第四层则是大量的木炭,这些木炭有也具有很强的吸水作用,这几层填充物的共同作用,使得辛追的棺椁得以完好保存,给考古人员接下来的考古带来了很多惊喜。

据说在挖到第三层时,白膏泥中有许多的新鲜的绿色树叶和树枝,这肯定不会是现代社会带进去了,而是两千多年前的树枝,这就说明当时这个墓室的保存是相当完好的,可是当时考古条件不够完善,没过多久,这些新鲜的树枝便被氧化了,化为了灰烬。

辛追沉睡2100年栩栩如生,皮肤尚有弹性,真人复原后是绝世美人

除了新鲜的树枝,考古人员人还在一号墓中发现了一盆莲藕汤,最开始发现的时候,这些莲藕都还是片片分明,就好像是才放进去没多久一样,可是当考古人员拍完照后,这些莲藕就已经少了许多了,等到把这盆汤端到车上以后,藕片就已经完全消失了,氧化速度非常之快。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的考古条件也确实太差了,这么好的东西,竟然没想到要及时保存下来。

事实上,这种事情发生的并不少,由于经验的缺乏,设备的缺失,很多东西在重见天日那一天,只是短暂展现了他们的光华,便彻底消失了。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秦朝兵马俑。大家看到的秦兵马俑,大多是泥土色,根本没有其他颜色,似乎当年烧制、埋葬的秦兵马俑就是这个样子。但其实秦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只不过由于缺乏保存经验,这些颜色迅速氧化,之后便消失不见了,令人遗憾。

辛追沉睡2100年栩栩如生,皮肤尚有弹性,真人复原后是绝世美人

辛追墓室中,连树枝和莲藕汤都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她的遗体必定也能保存得比较好。当考古学家打开辛追的棺椁后,用了七天时间,将辛追身上覆盖的衣物全部拆开,最终让辛追的真实面目重见天日。和大家猜想的一样,辛追遗体保存得非常好,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而且专家还解剖了辛追的遗体,发现她的皮肤尚有弹性,并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令大家十分惊奇。当年这件事情也算是轰动了一时,任谁也想不到,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到了现在,竟然还是栩栩如生。

不过很多人看过辛追的遗体,认为她其实配不上栩栩如生的说法,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辛追遗体,是经过长久时期的氧化的!刚出土时,考古学家用7天时间剥离辛追的衣物,在这一段时间,辛追遗体的氧化速度非常快。据说刚开始打开棺椁时,根本就没有遗体腐烂的味道,但是七天以后,腐烂味道已经传开了。


而且在辛追出土后,她曾被用于对外界展示,但这个展示过程,并没有完善的防护,有时候工作人员甚至直接将她摆在桌子上露天展示,没有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以至于遗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最终原本栩栩如生的遗体变得不堪入目,毁坏严重,到了2003年,辛追遗体才被安置在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中,得到有效保护。

经过这么多年的无防护展示,辛追早已面目全非了,哪有最开始的栩栩如生?不过现在也有专家对辛追的本来面目做了复原,专家们综合运用了美术、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对辛追面貌进行复原,发现生前的辛追是一个柳叶眉,杏核眼,薄唇嘴,眉宇中透着一股灵气的美女。夸张点说,辛追在当时,完全算得上是一个绝世美女!

结语

很难想象,沉睡了2100年的辛追夫人,当她再次重见天日时,还能栩栩如生,皮肤尚有弹性。只不过由于保护措施的缺失,我们现在很难再看到辛追刚出土时栩栩如生的面貌了,只能靠辛追的复原照做一个大概猜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已经失传的古代典籍,比如《六国史书》,《青囊经》,《六韬》,《五典》,《黄帝外经》和《黄帝四经》等等。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考古学家们在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件帛书,后来经过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考证,确定它竟是失传的《黄帝四经》,令人感到无比振奋。究竟《黄帝四经》都写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马王堆发掘后,意外找到佚失的《黄帝四经》,这本古书内容是什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思想最繁盛的阶段,各个学派不断涌现,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比如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还有其他的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和兵家学派等等。与此同时,各家各派也都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学说,据《汉书》记载当时社会上“热销”的著作有4千多本,每一本也都是作者的毕生心血。

马王堆发掘后,意外找到佚失的《黄帝四经》,这本古书内容是什么

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大一统政权,而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根基,在公元前213年“烧诗书,坑儒士”,史称焚书坑儒。在此期间,数以万计的文书典籍都被付之一炬,能逃过此劫的古籍不到十分之一,能流出至今的则更是少得可怜,比如小编开篇提到的几本古籍,专家们推测或许都在“焚书坑儒”中被毁,即便当时还有保留,到了秦末汉初的乱世也难以保全。

马王堆发掘后,意外找到佚失的《黄帝四经》,这本古书内容是什么

1972年,湖南省考古专家们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型古墓,后通过出土的文物确定,墓主人为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以及他的家族墓葬。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利仓墓耳室时,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而且大都保存完好,让专家们感到惊喜不已。后来,有位专家发现了十多份帛书,虽然有一部分边角已经腐蚀,但是绝大部分的墨迹都清晰可辨。

在一开始,专家们并不清楚帛书上文字的内容,只是略微知道或许和《老子》有关系,于是就命名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随后几年间,很多历史学家和古籍专家们,都对马王堆出土的这件帛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帛书上的内容和《老子》的哲学思想略有差异,后来根据《汉书·文艺志》的记载和描述,才确定它是失传2000多年的《黄帝四经》。

专家们经过解析,确定《黄帝四经》分为四篇,即《经法》篇,《十六经》篇,《称》篇和《道原》篇。在《经法》和《称》两篇中谈论治国策略,尤其要实行法治,但同时也要讲究法的限度,如“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法治也”。由此可见,《黄帝四经》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提倡“依法治国”的方针策略不谋而合。

在《十六经》和《道原》两篇中的主要思想是天道,自然和宇宙,让统治者树立宇宙观和自然观,强调自然法则的重要性,如“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谓能精……圣王用此,天下服”。总的来说,《黄帝四经》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之策,也是一部重要是哲学思想著作,而且它比老子和孔子等圣人还有早一些,因此影响深远。

有专家经过研究考证,推测《黄帝四经》的作者是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但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能证明它的成书于上古时期,而目前可以证明的是它成于战国中期,即公元前4世纪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曾兴起过一个哲学流派,即黄老学说派,后来黄老学说又发展出道学思想,儒学思想,法学思想和墨学思想等等,最终产生了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黄老学说是后世各学派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而黄老学说的代表作就是《黄帝四经》,所以专家们研究《黄帝四经》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各种思想融合的绝妙感觉。不管怎么说,《黄帝四经》是一部几千年伟大思想融合而成的著作,也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学思想源泉,如果您对它也感兴趣,不妨静下心来读上几篇,一定大有收获。

每一本古籍的发现,都是我们华夏文化之大幸,不仅让华夏文化和哲学思想更加全面,也进一步丰富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史。小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专家们能发现更多的古籍,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让古代圣人的伟大思想薪火相传。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