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是长征路上最沉重的一个结 我国最大沙漠地表下藏着海洋,水量堪比8条长江,这是怎么回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悲壮狮子山
■白恒昌
从踏上兴安这片红色热土,沿着“湘桂走廊”行进在湘江之畔,我的心,就像这层林叠嶂的崇山峻岭,逶迤起伏;又如同这波澜不惊的湘江之水,流淌在历史的深处。这条既陌生又熟悉的山路,弯弯曲曲,时而盘旋而上,时而又盘山而下,缓缓地静静地向着苍苍莽莽的大山腹地蜿蜒而去……
夜幕中,我们来到“寻红之旅”的第一站——兴安县城。由于这一带海拔较高,自古就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说,形成湘江北去、漓江南流的独特景观。这里不仅因秦朝时期修建了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而闻名于世,更因80多年前中央红军那一幕最惨烈的生死角逐,而令人刻骨铭心;在历史上既有过“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美誉,也曾饱经“三年莫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的悲壮,成为人们祭拜湘江、缅怀先烈、昭示未来的红色圣地。
此时,大山深处,静谧安然。我闲步漫逛在被灵渠水所环绕的寂静的镇街上,望着暮色中的古巷幽宅、古桥水街、古道青石、古木苍柏,犹如置身一个尘封已久的悲壮和辉煌的岁月。
翌日,我满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登上坐落在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狮子山上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陵园。用灰白花岗岩雕凿的4个巨型头像和5组浮雕,艺术地塑造了当年红军突破第四道防线的壮烈情景;主碑耸立于苍松翠柏怀抱的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主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201级大型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着中央红军突破湘江一线的曲折过程。瞻仰着巍然耸立的石碑,凝视着历尽沧桑的群雕,抚摸着浸染鲜血的遗物,倾听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的心无时不为惨烈的湘江突围而悲恸惆怅;回望80年前那段用血肉铸成的不朽传奇,那幅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历史画卷,胸中热血不由得因红军将士用生命铸就的壮举而澎湃激荡!
1934年11月下旬,从中央苏区出发西征的红色大军,在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后到达湘江之畔。此时的蒋介石已调集25个师近30多万国民党军队,凭借湘江天险布设了第4道封锁线,在零陵至兴安近300里的湘江两岸,精心摆下了一个前堵后追、两侧夹击的“口袋”阵,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妄图围剿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
从11月28日到12月1日,战斗的硝烟一刻都没有消散过。激战的枪炮声、飞机的呼啸声、江涛的咆哮声以及人喊马嘶声,共同组成了一支最为残酷的战争交响曲。红军将士在“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的号召下,以勇猛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水车、界首渡口等各自的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许多战士赤膊上阵,挥舞着大刀,扑向敌人;红军战士冒着呼啸轰爆的炮火,奋勇泅渡在血涡血浪之中,一具又一具尸体随着血红的江水漂流而去。红军将士硬是用血肉浇筑出一条跨越湘江天险的生命通道,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口袋阵”,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剿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我们追寻着当年红军血战湘江的战场遗址,带着满心的虔诚,来到了那条曾经跨越湘江天险的生命通道,如今已是“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界首渡口。
80年前,界首这座彩虹般大桥下的小小渡口,就是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的地方,也是身处绝境的红军化险为夷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渡口,临时架起的浮桥,不知被炸毁了多少次,又修通了多少次;血洗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茫茫的大雾里,将士们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爬行在浮桥上。头顶的飞机轮番轰炸着、俯冲扫射着,行进的将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冲……
界首的可歌可泣,界首的彪炳史册,让我深刻领悟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即使惨遭重大的牺牲,也不可能阻挡红军西进的铁流和一往无前的步伐。
距离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朴沧桑的祠堂,叫“三官堂”。湘江战役时,因“三官堂”曾经作为红三军团军团长彭老总的指挥所,后来就称之为“红军堂”。我绕着阒寂无声的“红军堂”一遍一遍地走着,一遍一遍地心潮涌动。这是全身的热血竞相迸发并在胸中集结的涌动。用鲜血染成的红色是先辈们的颜色,鲜红的颜色渗入了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并根植于我们的骨髓,滚烫着我们的血液。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这条地球上的红飘带最沉重的一个结。由于路线错误、指挥失误,这个沉重的结就成了中国革命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五师指战员在敌我兵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三昼夜,参谋长胡震、第十四团团长黄冕昌和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及营以下干部都先后牺牲;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身负重伤;红三十四师被敌人重重包围,5000多名将士殊死血战,直到弹尽粮绝,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英勇就义。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每一个英雄都值得仰望。湘江战役的悲壮与觉醒,只有踏上这片洒满了红军热血的土地,才能切身感受到铁血将士铁一般的信仰信念,才能有沉重的历史感,产生崇高的使命感!
湘江之战,红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但没有失败,反而由此开始走出低谷,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不断迎来曙光,走向胜利,创造出四渡赤水河、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大胜直罗镇等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80年时光荏苒,湘江战役的时钟指针虽然早已凝固,但川流不息的湘江水无时不在警示着后来的“长征者”——胜利来之不易,而一旦路线错误,失败就将是非常迅速的。我们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正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会只有顺境和坦途,还会有艰难和坎坷,甚至是危险和挑战。
长征永远在路上。回望80年前那段险象环生的激荡岁月,捧读红军将士用青春、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气壮山河的悲壮史诗,作为流淌着红军血脉的新一代的革命军人,从中汲取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增强了责任与担当。在新的强军征程中,长征的精神火炬必将燃起前进的动力,照亮璀璨的未来。
离开界首,离开兴安,一路上,我依然沉浸在这片曾经燃烧过血与火的热土的悲壮史诗之中。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12日 11版)

茫茫大漠,飞沙似雪,万里无云,沙漠中除了秃鹫和零星的绿植几乎就是一片绝地,生机从此流逝。沙漠中除了黄沙这一特产外,还盛产干旱、流沙以及风暴,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困难都积聚到这里,因此沙漠也被称为“地球伤疤”。

沙漠水源
但是,在我国的沙漠中却出现了一个“异类”,它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什么要说它是一个“异类”呢?因为这片沙漠底下竟然隐藏着一片海洋,并且含水量相当于八条长江,沙漠竟然和海洋扯上了关系,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前世今生
“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这句几百年前的古诗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真实写照,这里三面环山,往北是巍峨天山,往南是煌煌昆仑,往东是阿尔金山,唯一的一个出口还是帕米尔高原,而此处总是吹来漫天的黄沙,风沙堆积之下将纯美的塔克拉玛干变成一处“死亡之海”,神鬼难过,寸草不生。

帕米尔高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有33.76万平方公里,约有一个新西兰那么大,因此被誉为是我国的第一大沙漠。这片沙漠位于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曾经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张骞、班超等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曾是这片沙漠的旅人,他们在此处上演着一幕幕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里已经不再是繁华的丝绸之路,而是风沙的乐园,而是寂静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
除了滚滚黄沙之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恐怖之处还在于干旱和气温变化。这里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地带之一,每到骄阳似火的酷暑气温能有六、七十度,但到了晚上气温骤降只有十几二十度,谁要在这里住一晚一定能体会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并且再也不认为沙漠是三毛书中的浪漫之地。
漫天的黄沙
温度是一方面,稀有的雨水也是导致“死亡之海”形成的原因之一,据气象观测数据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超过2500毫米,也就是说天上下的雨还不够它蒸发的,可见此处是如何的干旱。因此,在地理和气候的联手构造之下,才将原本水草丰茂、河网密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成了如今生灵勿进的绝地。
沙漠竟然发洪水?
但是就是这样的“禁地”,却涌出了生命的源泉,这里竟然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质学家们的这一颠覆性发现,简直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沙漠怎么变成了海洋?
沙漠竟是片海洋?
古时候,要是那个人说沙漠地下有海洋,那大家绝对认为这个人脑子除了点故障,有脑疾。但是,在这个人能上天下海的时代,这样的论断也不那么的吓人,只是有点违法大家的“常理”。那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是怎么来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沙漠绿洲
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生于七千多万年前,而后在五百多万年前时因为地壳运动以及青藏高原的出现,形成如今三面环山的格局。此后在来自帕米尔高原的风沙以及阿尔泰山和昆仑山等风化的砂砾的聚积之下,日复一日演化成如今黄沙遍地,风尘滚滚的沙漠。虽然环境变化了,但是原本的水源也没有消失,只是被风沙掩埋了。而且,每到春夏季节,昆仑山以及天山的积雪就会变成淙淙流水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许多的内流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布泊。
几千年的罗布泊
这些流经沙漠的雪水,虽然在沙漠中形成了河流,但是由于沙漠中的黄沙涵养水源的能力极差,因此导致大量的水经黄沙渗透到了地下,于是在塔克拉玛干本来的水源以及年复一年的雪水加持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就默默的发展出了庞大的水系。那么,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宝藏是如何被研究人员发现的呢?
地下水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为了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在祖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找石油的活动,当时研究人员们来到了广阔的塔里木盆地寻找石油,在这里研究人员们不负众望发现了大型油田,并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人们在勘探油田时意外发现了位于塔里木之中的沙漠地下居然含有大量的水资源。要知道我国可是一个缺水大国,干旱危机时刻都会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所以人们发现沙漠中竟然还存在水源是多么的兴奋。
塔里木盆地的油田
据2010年我国林业科学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含量超过八万亿吨,大约有八条长江水那么多,而要是把这片沙漠掉个个,翻上来的水能装满3个江苏省或者19个北京市。并且这片“海洋”中的水,经验测算大都是淡水,只有极个别水源的含盐量较高,不过比起总体的淡水含量这就是九牛一毛,完全能够让很多地方都摆脱缺水的帽子。
地下水超采的危害
有了水源,可以用来灌溉土地、喂养牲畜、栽种树木以及水力发电,总是有了水源,就能让一个地区“活”起来。
沙漠还有哪些馈赠?
目前,我国已经将在新疆地区开展地下水开发工作,将沙漠里的地下水提取出来,缓解周边地区的干旱现状,如今新疆人民已经喝上了来自沙漠的淡水,极大的改善了水资源缺乏的困境,使新疆的经济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
罗布泊钾盐矿
如今,我们已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了大型的油田、“地下海洋”、以及珍贵的钾盐矿。这些都是沙漠赠与人类的馈赠。而今,沙漠已经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地狱”,而是充满着生机的宝藏之地。
结语
沙漠,曾经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块不毛之地,是干旱和死亡的代名词,但是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于沙漠的印象也发生了变化。这里不再是寸草不生的绝地,而是蕴含着无数资源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