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带你看不一样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有什么?

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

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

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3分钟带你看不一样的大英博物馆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哟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

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

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惊人地记录了英国和世界的历史

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一个关键词,就是

3分钟带你看不一样的大英博物馆

因为这些文物主要是英国在18世纪至19世纪发起的战争中抢来的。

英国一位教授曾坦诚地说,“英国强大的时候领土增加了111倍,它从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

3分钟带你看不一样的大英博物馆

1、 大英博物馆有哪些看点?

大英博物馆拥有100多个展厅

囊括了古近东馆、埃及馆、希腊罗马馆、史前及早期欧洲馆

中世纪和近代欧洲馆、西亚馆、东方艺术文物馆、民族馆

版画与素描画馆、硬币与纪念币馆等10个展馆

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

也被视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王”

有7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我们组团去英国看埃及历史吧

在埃及馆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引人注目的罗塞塔石碑

这块石碑可谓镇馆之宝

一块石碑有什么好看的呢?

这你可就错了

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的石碑

可是顶级国宝

它以希腊、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书写体三种字样

纪录了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一段诏书,被称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

这样一块石碑真品不在埃及,而在伦敦的英国博物馆内。

许多来自埃及的游客,在大英博物馆见到他们的国宝时

都满面泪水久久地站在那里不肯离去。

这个雕塑你是否看着眼熟?

他经常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中

人家可是明星脸

这是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代王朝的第三任法老

他是古埃及最有名的一个法老,热衷于修建庙宇

这尊石像本来是全身的,而且是一对,位于神庙的入口处。

拉美西斯二世也是古埃及最后的辉煌时代见证人

自他之后,这个王朝便开始衰落……

还有埃及木乃伊

这三者都是来大英馆必看的“三大件”

当然,英国人不止抢埃及人的

还有以下的宝贝也是各国的奇珍异宝

这些都是英国人抢来的镇馆之宝

当然还抢来了不计其数的宝贝

就不一 一列举了

2、 英国人抢来的中国珍宝

英国抢来全世界的宝物也就算了

最气愤的是大英博物馆是藏有中国顶级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

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

以及45卷《永乐大典》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超级国宝

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走在中国展厅,几十平米的敦煌壁画、双羊连体尊青铜器

元朝“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

唐三彩《马》、宋磁州窑《马戏枕》、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明宣德景泰蓝、清德化白瓷器等一一映入眼帘

然而呢,这也是九牛一毛

真正最最珍品,大英博物馆从不拿来示人

例如例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这等顶级国宝

在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馆藏着一批明代珍品画作,有“吴门四家”、吴伟、陈洪绶、边文进等一系列名画家作品。

当你看这些珍宝的时候,就会感叹多少珍宝流失海外

更会感叹当年的那段屈辱了

#博物馆奇遇记#

第一个让我真正动心的文物类博物馆就是大英博物馆。当时是我第一次去伦敦,大英博物馆太有名,访问大英博物馆多少有点冲着它的名气为“到此一游”而去。然而,访问的结果却让我震撼。那种人类历史的厚重、古代文明的灿烂让人不得不感到敬畏。以后再去伦敦,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大英博物馆“淌”一“淌”。 大英博物馆去过多少次,我已记不清了,它的藏品太多,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展览, 都会有新的收获。马克思写出《资本论》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也让人神牵魂绕。 我亲历了这个博物馆的扩容改建,新馆更加漂亮舒适。身在这座博物馆,不仅能体会建筑之美带给你的感受,而更多的是可领略到文物传递给你的历史意念。

古东方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有收藏中国古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很可能来自 5—7 世纪,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

大英博物馆里有什么?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于仕宦之家,后从 师卫协,被尊为“画家四祖”之一。他也擅长壁画,青年时期在建康(今南京)曾作壁画《维摩诘》,轰动画坛。他的《女史箴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依12段原文,原画亦有12段。但原作已失,现存后世摹本,仅存 9 段。

作品描绘几个女子典范的故事,如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再如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等。作品蕴涵了当时妇女应遵守的道德信条以及描绘了当时上层妇女的日常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典雅端庄。画中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丽、秀润。画家用笔精细连绵,如“春蚕吐丝”,韵味无穷。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这幅珍品被掠夺而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

大英博物馆里有什么?

神奈川冲浪里

除了中国古画,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的代表作品。画家突出了绘画的主要对象—浪涛,让巨大的浪涛占据了主要画面,形成常用数学去刻画的冲击波。狰狞的浪头似乎要吞噬一切, 浪谷里有条小船正在挣扎,船工的整齐用力也表明了人们正奋力与大浪抗衡。有意思的是,浪谷里出现富士山的轮廓,高大的富士山在大浪的映衬下似乎弱不禁风。画面是经典的浮世绘风格,细腻简洁的描绘却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充满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古两河流域文物

亚述王国(Assyria)是公元前 9 至公元前 6 世纪鼎盛于西亚两河领域的强国,虽然王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为世界文化留下了重要遗产。特别是已出土的亚述宫殿遗址大量的雕塑和浮雕在世界美术史上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亚述王国的几任国王都热衷 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Sargon Ⅱ)在杜尔-沙 鲁金城(Dur-Sarrukin,现霍尔萨巴德)内修建的皇宫最为壮观。人首翼牛像(Lamassu,带翅膀的人首公牛)就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这样的神兽雕像在各大博物馆中都可找到。有的雕像非常巨大,可高达 5 米。

大英博物馆里有什么?

人首翼牛像

19 世纪 50 年代,大英博物馆收到来自中东的第一批石雕,它们是在中东的尼姆鲁得(Nimrud)遗址挖掘出土的文物。其中一个人首翼牛雕像差点没能抵达目的地,因为护送它的人员在途中遭遇了一群强盗的伏击,双方交火时在雕像上留下的子弹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

大英博物馆中东馆内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就是这对巨大的人首翼牛像。这些雕像反映了制作者所崇尚之物:人的聪明头脑、牛或狮的强壮无敌和飞翼所带来的广阔空间。这种向往是所有文化共有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Nereids Monument)因其外形又被称为“海 仙女神庙”,它是希腊 - 波斯和吕基亚(Lycia)当地风格的完美结合。 它出土于土耳其西南的克桑托斯(Xanthus)古城,古城在古希腊时期 是吕基亚的都城,据说神庙是为当时的统治者阿比纳斯(Arbinas)所建。 英国人于 1848 年对古城进行了发掘,将许多文物带回英国,其中已毁坏的海仙女神庙被整体搬迁并在大英博物馆重建。这样,海仙女神庙便成 为保存最好的古希腊时期神庙,同时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海仙女神庙深受当时希腊流行的爱奥尼亚式风格的影响,因此推测其设计者和雕刻师 都为当时的希腊人。

海仙女神庙

神庙正面的四根立柱中间分别站立着三尊女神雕像,对应的神庙殿内也有三尊女神像。虽然这些雕像全都没有了头部,但其优美的肢体姿态和丰富的衣着不得不令人赞叹。庙台的横饰带雕满了精美的战争画面和着波斯装的阿比纳斯及其随从的生活场面。由此可以一窥古希腊绚烂辉煌的雕塑和建筑艺术。

大英博物馆内还展出着从希腊弄来的帕特农神庙的原装装饰浮雕—埃尔金石雕。这些珍品由英国外交官托马斯·埃尔金(Thomas Elgin)购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后又被卖给英国王室,最后到了大英博物馆。这些雕刻作品精美绝伦。想想曾壮丽辉煌的帕特农神庙现 在空留数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怎不让希腊人闹心跳脚。希腊人一直在努力索回文物,但至今没有成功。

举世闻名的《掷铁饼者》(Discobolus)则来自意大利,而非希腊。其原作为青铜雕像,由古希腊雕刻家米隆(Myron)创作于约公元前 450 年。这件作品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这件雕像取材于古希腊就流行且现在仍然活跃的体育竞技活动,它 描绘了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刻画了运动中的身体瞬间爆发出的人体的生命力。铁饼和运动员的头部相互呼应,形成一饼一球两个制高点,落地的右腿稳定一个轴心,张开的双臂像拉 满的弓,带动了身体的旋转,增加了发射的联想。运动员的脸部却是一 种高度专注的镇静,从容的面容与剧烈的动势形成了强烈对比。雕像突破了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静中传递了运动的联想,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在艺术理念、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技巧上的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 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掷铁饼者

可惜的是青铜原作已遗失,现存数尊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制品,罗马国家博物馆戴克里先浴场分馆、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均有收藏。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尊雕像有点特别,它也被称为“汤利掷铁饼者”(Townley Discobolus)。这尊雕像复制品于 1791 年在罗马附近的哈德良别墅被发现,后被英国的古董和艺术收藏家家查尔斯·汤利(Charles Townley)在罗马的一次公开拍卖中用 400 英镑买下。在重装过程中,雕像的头被装错了,而且很快就被人发现。但汤利坚持这是原装,这样的掷铁饼者更好。1805 年,这尊雕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至于头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见仁见智吧。

古埃及文物

大英博物馆内的最早的展品应该是古埃及的文物。右图 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来自埃及的《阿尼的纸莎草》(Papyrus of Ani),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死亡之书》。

《死亡之书》是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文献,是古埃及的一种陪葬物品。它是被用于帮助往生者在来世渡过 难关、得到永生的咒语。通常这些咒语会被写在纸莎草上, 并配以插图,先由祭司诵读,然后放入棺木。通常在出土的 古埃及木乃伊附近都会找到富有神秘色彩的《死亡之书》。 《阿尼纸莎草》,长达 24 米,制作精细,并附有彩色插图, 图解冥神奥西里斯(Osiris)审判死者的经过。右页局部图 描绘的是: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Anubis)是天平的掌管者,天平两端分别是阿尼的心脏和象征真理之神玛特(Maat)的 羽毛。画面左侧的白衣人是阿尼夫妇,他们正在不安地观看仪式的进行。画面上方还有神灵组成的陪审团。周围的圣书体则记述着死者生前的功德。整幅图画描绘了人神共存的世界,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神灵的虔诚信仰和对死亡的理解。

这幅作品代表了古埃及绘画艺术的特色。古埃及绘画作品大多描绘场景,或表现现实生活,或表现神灵社会。在表现形式上,使用平直简练的线条刻画事物,将人物形象简化为一种作为生命载体的符号。画面色彩艳丽,人物轮廓清楚、 动作老套、表情扁平,但非常简洁、生动。对于古埃及人来说, 二维形象在魔力的作用下会化为三维实物,因此在用于陪伴往生者进入来世的纸莎草上,要尽可能完美地“复活”原形。古埃及人还按照事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来决定它们在画中的大小,比如在这幅作品中,阿努比斯、阿尼夫妇等因其地位的重要而被画得比其他人物高大。

胡内弗的《死亡之书》(局部)

《死亡之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在发现之初曾被认为是埃及的《圣经》,后来人们又发现它非常“个性化”,但仍不失为研究古埃及的最 好文献。大英博物馆还珍藏着抄写员胡内弗(Hunefer)的《死亡之书》。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品,件件是珍宝,然而有一件展品却意义非凡, 这就是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这块石头于 1799 年由一位法国上尉在埃及罗塞塔市发现,随即被送到拿破仑在开罗建立的埃及研究所。 1801 年拿破仑败于英军后,这块珍贵的石头还没有来得及被运往法国就 被英军作为战利品缴获。1802 年,它抵英后以英王的名义被赠给大英博物馆。之后,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短暂外出躲避战火外,它一直待在博物馆里被参观者用惊奇的眼光加以审视。

罗塞塔碑

罗塞塔碑是一块公元前 196 年制作的大理石断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Ⅴ)诏书的石碑。石碑最上面刻的是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世俗体文字,下面是刻了同样内容的希腊文字。这就是解开古埃及 象形文字的钥匙,因而也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石。在古埃及的文物 上,人们发现圣书体随处可见,就是因为这块石碑,人们才可以读懂这些圣书体,由此可见这块石碑的重要性了。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可以有如此多的世界各地的重要文物,这是和英国的殖民史有着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大多数文物都是他们在 18、19 世纪时抢来的,主要受害国家有希腊、埃及、中国等。我们是受害者,有着沉痛的记忆。 大英博物馆里藏有 2 万多件中国古代文物,包括敦煌文物、甲骨文、古画和古瓷器等。

当然,英国为保护这些文物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英博物馆每年承担的维护、保安、研究和管理的开销巨大。大英博物馆至今免费开放,在经济每况愈下的今天,资金的巨大压力来自各方面,但它仍然惨淡经营,坚持免费, 只是在入门大厅放着一个大大的捐钱缸。好像某任大英博物馆馆长说过,这些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他们只是守护者,所以没有理由收费。可这话也就是说说,近年来希腊、埃及以及中国都在努力索回珍贵文物,但这位“守护者”仍然不肯放手。

大英博物馆属于综合性的博物馆,里面保存着人类发展史遗留下来的一部分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彩的艺术品。人类文明是有继承性的,而且艺 术具有超越时间、超越空域的魔力,我们正是试图通过我们的先祖留下的以艺术形式保存着他们那个时代信息的物品来读懂他们的。人类不了解自己的历史, 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每一件古物都珍藏着一些传奇的故事,而且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传说。那些可敬的文物工作者穷其一生,试从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中挖掘出这些信息。

图文摘自《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作者梁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