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无法保障460万人基本食物的海地,总统遇刺身亡:反对派、黑帮,谁是幕后真凶? 多米尼加富得流油?那都是靠海地的衬托
据新华社报道,海地代理总理约瑟夫7日说,海地总统莫伊兹在其官邸遇刺身亡。

约瑟夫透露,袭击发生在7月6日晚间,莫伊兹是在家中被说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外国人刺杀。莫伊兹的妻子也受重伤,据美媒最新消息,玛蒂已被送抵美国迈阿密接受治疗。
约瑟夫呼吁公众保持冷静,并称警察和军队会确保民众的安全。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8日最新报道,海地政府已宣布从7月8日至22日全国哀悼15天。约瑟夫7日早些时候宣布全国戒严,同样为期15天。
多年来,海地经济停滞、黑帮横行、民不聊生、党争不已,莫伊兹遇刺身亡,恐怕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
经营香蕉种植园的政治素人
遇刺身亡的莫伊兹,直到2015年前都算不上是政治人物。
他原本是个香蕉商人,经营着香蕉种植园,并出口到国外。2012年,莫伊兹建成了海地第一个、也是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区。
这个成就不久就成了莫伊兹的政治资本。他因此被当时的海地总统马尔泰利看中。
海地当时正处于2010年“1.12大地震”后的重建进程中。海地大地震造成22万人丧生、19万人受伤,经济损失估计为77亿美元。对于一个只有1000万人口、GDP不到100亿美元的国家来说,这场地震绝对是一场大灾难。马尔泰利当总统后,积极寻求财路。莫伊兹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区帮了他的忙。
至于莫伊兹懂不懂政治,这个不重要。马尔泰利原来也是个政治门外汉,是流行歌手出身。
这样,到2015年,莫伊兹就代表执政的“光头党”参加了选举,并且胜选。不过,这场选举被反对党指责有舞弊行为,引发了一年的政治危机。拖到2017年莫伊兹才上任。--这或许是莫伊兹遇刺身亡一个值得注意的线索。
莫伊兹原想延长总统任期一年
按照海地宪法,一届总统任期为5年。但是莫伊兹碰到的情况比较复杂。
莫伊兹在2015年10月海地举行的大选首轮投票中就胜出了。但是反对党指责选举有舞弊现象,海地爆发了大规模示威和暴力事件,这次选举最终被宣布无效。海地组建了过渡政府,还是马尔泰利当过渡政府总统。
莫伊兹在2016年11月重新举行的选举中再次胜出,这样才在2017年2月7日就任海地总统一职。
问题是,如果以2015年开始的选举周期算,莫伊兹今年就到期了;如果以2016年11月莫伊兹最终胜选算起,莫伊兹2022年才到期。
莫伊兹认为他应该是明年才到期,但海地100多个反对党认为他今年就应该到期。--在海地,有2000人支持就可以组建政党。
围绕莫伊兹什么时候到期的问题,海地党争进一步加剧。
今年2月,莫伊兹曾宣布,有人试图谋害他本人并推翻现政府,这些人已被警方逮捕,其中包括一名最高法院法官。4月,当时的海地总理茹特没有透露原因就宣布辞职。
这两起事件透露出的信息是,今年以来海地的政治形势一直格外紧张。
当然,与2004年海地同样因选举而引发的内战相比,此前海地的政治乱局还算不了什么。不过,莫伊兹遇刺身亡,似乎正把局面导向2004年的危险程度。
不能排除黑帮因素
说到海地,自然不能不提到海地黑帮。
据称海地首都太子港就是由七大家族控制着地下秩序。其中“小砍刀帮”较为出名,他们当然不止用砍刀。
海地黑帮曾在距离总统府几百米的地方发生上百人的枪战。猖獗程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海地黑帮泛滥与政治有很大关联。2004年海地内战是海地黑帮崛起的主要原因,他们经常被各种政治力量利用,甚至发展为反政府武装割据称王。2010年大地震导致海地社会、经济全面失控,再度刺激了黑帮的兴起。
鉴于黑帮在海地社会和政治中的畸形影响力,不能排除莫伊兹遇刺身亡事件中有他们的影子。
中国维和警察曾在海地多次直面海地黑帮和反政府武装,多名中国维和警察为维护海地治安牺牲。尽管如此,海地至今维持着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所谓“邦交”。
人们经常拿海地跟2018年与中国建交的多米尼加相对比。海地与多米尼加都处在加勒比海域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现在多米尼加的人均GDP是海地的10倍,有点能力的海地人都在多米尼加打工。而海地1000万出头的人口中,460万人至今每天的基本食物得不到保障。
海地从外交政策到政治制度上都跟随美国,但国家治理到这个局面,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国际社会从1993年起就向海地提供输血式援助,但效果不佳。
那么,在莫伊兹遇刺身亡后海地政局将如何演变?今年9月,海地将举行新一轮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这个关键时间点,或许将引发更多的混乱。
□徐立凡(专栏作者)
编辑:陈静 实习生:褚劲寿 校对:赵琳
加勒比海是岛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面积不如南海,却存在着13个岛国以及一大堆地区。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古巴,其次是盛产短跑健将的牙买加,海地靠着贫穷、混乱和地震灾害频繁登上各国新闻头版,和他共处一岛的多米尼加也跟着“沾光”,靠着海地的臭名声赚取了不小的知名度,那几个国名拗口的“XX和XX”则没啥名气。
每次海地一有新闻,自媒体就喜欢把多米尼加搬出来,夸他如何富裕。
更有甚者,形容海地“穷得吃土”,形容多米尼加“富得流油”,利用这种夸张的对比,来吸引流量。

▲在浏览器上搜索“多米尼加富得流油”,就出来了这三个结果。
海地确实是“穷得吃土”,海地的穷人会将泥土和盐、起酥油混在一起做成饼,是海地传统的充饥食物,长期以来,这里的孕妇和儿童将这种泥巴饼视为抗酸剂和钙的来源。这种做法估计是从西非老家带来的,西非很多部落都有将泥巴做成食物的传统。
但说多米尼加“富得流油”就言过其实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在加勒比地区都只能算是中等偏下。

还有很多人认为多米尼加是白人国家,其实多米尼加的白人占比不到20%,超过70%是混血种人。
很多人衡量一国的发展水平,只考虑人均GDP,这就是“唯GDP论”,这是非常片面的。
就算单纯比较人均GDP,多米尼加也没有夸张的优势,2020年海地人均GDP1175美元。多米尼加也没多高,人均7270美元,和泰国同水平。
多米尼加是海地的6.2倍,这种人均GDP相差五倍以上的情况在其他相邻国家里有吗?当然有。
墨西哥人均GDP8350美元,美国63543美元,后者是前者的7.6倍。
伊拉克人均GDP4160美元,科威特32373美元,后者是前者7.8倍。
吉尔吉斯斯坦人均GDP1170美元,尼泊尔1155美元,阿富汗500美元,中国10500美元,最后者分别是前者的9倍、9.1倍、21倍。(奇怪!怎么没人夸我们富得流油?)
也门人均GDP774美元,沙特2000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26倍。
可见,对比人均GDP,多米尼加对海地并没有碾压性的优势,很多人只是惊讶于两国共处一岛,但发展水平差距大,通过海地的贫穷来凸显多米尼加的富裕。其实,加勒比岛国各自间相隔都不远,海地与隔海相望的古巴、巴哈马的差距更大。多米尼加对比海地有优势,对比周围其他岛国,就没优势了。
加勒比岛国人均GDP排名:巴哈马2.86万美元、圣基茨和尼维斯1.74万美元、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54万美元、巴巴多斯1.52万美元、安提瓜和巴布达1.44万美元、格林纳达9680美元、圣卢西亚9276美元、古巴9099美元、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7297美元、多米尼加7270美元、多米尼克6526美元、牙买加4664美元、海地1175美元。如果把地区算进来,加勒比最高的是开曼群岛,高达9.14万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加勒比地区有5个高收入国家——巴哈马、圣基茨和尼维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
前面说过,单纯的比较人均GDP是片面的,我们还可以看看其他指标。
衡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按全球排名,依次为:58巴哈马、58巴巴多斯、67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0古巴、74格林纳达、74圣基茨和尼维斯、78安提瓜和巴布达、86圣卢西亚、88多米尼加、94多米尼克、97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01牙买加、170海地。
只有前两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极高水平。海地和其他加勒比岛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可以直接看出发展水平的还有营养不良率(营养不良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高到低是:海地47%、牙买加8%、多米尼加8%、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6%、多米尼克6%、巴巴多斯4%、古巴3%。其余国家没有数据。
反映社会治安状况可以看凶杀率(每10万人口中死于凶杀的数量),加勒比靠近拉美,治安状况普遍不太好。凶杀率从高到低是:牙买加32、巴哈马28.6、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2.9、多米尼加22.5、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20.8、圣卢西亚18.6、海地18.5、多米尼克11.7、巴巴多斯10.9、古巴6.1、安提瓜和巴布达5.3、格林纳达5.3。圣基茨和尼维斯没有数据。世界平均值是5,东亚和大部分欧洲国家都低于1。
加勒比地区枪支泛滥严重,大部分凶杀是使用枪支。加勒比各国枪支凶杀率((每10万人口中死于枪支的数量),从高到低是:牙买加21.7、巴哈马19.22、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4.64、多米尼加14.3、圣卢西亚9.54、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9.3、海地7.4、巴巴多斯4.3、多米尼克3.8、安提瓜和巴布达2.34、格林纳达0.5、古巴0.46。世界平均值是2.2,东亚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低于0.5。
这么一看,多米尼加的发展水平在加勒比地区都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但邻居实在太差劲,衬托之下,就显得光鲜亮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