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有记载的30多次,长白山天池真有水怪? 满清入关后,曾大量招人开垦长白山,为何又封山不准随便进入

长白山是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在1199-1201年喷发(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喷射出大量熔岩,火山口呈盆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水成湖,形成长白山天池,距今不超过1000年。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爆发式喷发,火山喷出物堆积在喷火口,形成高耸的锥状山体。

长白山天池又叫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是我国和朝鲜的界湖。天池南北长4400米,东西宽3370米,海拔高度为2189.1米,最深处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水域面积9.82平方千米,周长13.1千米,面积并不大,但是却有“水怪”的传说。

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有记载的30多次,长白山天池真有水怪?


天池水怪最早的记录来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的《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说“自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这之后,天池水怪又多次出现,并且数量增多。

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气象局工作人员周风赢表示,自己曾经同时在天池看到七、八头水怪。1981年9月21日,《新观察》杂志社记者李晓斌用长焦距镜头在天池中拍到了庞然大物——照片前景显出一只乌鸦,下面则是一个像反扣着的大锅一样的怪兽。

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怪兽的发现次数和记载越来越多,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次。在2004年7月11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天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水怪“聚会”,50多分钟时间里,它们5次冒出水面,最多的一次达到20多头。


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有记载的30多次,长白山天池真有水怪?

据悉长白山天池水怪有记录的30多次,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有记录最近的一次是在2013年11月24日14时50分,近百名游客在天池湖边目睹了水中有两只水怪。从照片来看,脊背为白色,长约1.5-2米,在距离600米的湖面上游动,持续时间约10分钟。

天池水怪除了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一探究竟外,还有多家电视台媒体做过报道,比如:《走进科学》“长白山水怪目击报告”;《探秘档案》“长白山水怪之谜”等等,那么究竟有没有水怪?只能说没有找到,但是作为未知事件爱好者,对它们的猜测有7个方面,可以当作参考。

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有记载的30多次,长白山天池真有水怪?


猜测一、长白山天池形成时间短,不可能有大型远古生物

长白山天池形成时间不足千年,并且最近一次的火山喷发在1702年,距离现在只有319年,这么短的时间大型远古生物很难生存。生物进化需要的时间最少以万年为单位,而区区几百年很难有大型远古生物的存在。

有朋友说:“会不会是长白山天池附近的生物,在形成天池的时候在此定居?”,这种可能性也很低,主要是没有历史记载,再说长白山在古时候并非不毛之地,长白山有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如果有大型远古生物,在历史上不太可能没有记载。


猜测二、长白山天池水温太低,大型生物缺少食物

适合大型生物生长的条件主要有2点,一是温度,二是食物,而天池都不适合。天池年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0℃左右,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有七八个月的封冻期。

这么低的温度不利于鱼类的生长,据悉天池内的微生物很少,也就不能为滤食性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鱼类的密度小,天池内的大型掠食性鱼类也就更少。虽然天池内有温泉,但是温泉长度只有150米,宽30-40米,毕竟太小很难满足大型生物的生存。


猜测三、长白山天池水底通道很难存在

有人认为:天池水底有通道,与海相连,经过地理分析后,认为有可能是巨型翻车鱼,翻车鱼通过这条通道进入天池内。翻车于为大型大洋性鱼类体重可达3吨,栖息于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这么大的鱼类要多大通道才能容下它们通行?

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主要是海拔问题,天池海拔2189.1米,这么高的海拔如果水底有通道的话,天池内的水早就干枯了!因为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我们都懂得,所以长白山天池水底通道很难存在。


猜测四、长白山天池水怪的照片或者录像很远

​不管是长白山水怪的照片,还是录像都很远,几乎近的也在几百米开外,并且像素很差,为什么?估计有3个原因,一是距离太远,即使高清手机也很难清晰地拍到。二是2013年11月24日有近百位游客目击,都没有带摄像机吗?有可能是水面有雾气,哪怕摄像机变焦也拍不清晰。

三是以讹传讹,可能远远地看到水面有个黑点,但是不清楚具体有多大,只是猜测罢了,也就是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想法又错误地传递出去,造成事实夸大,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

猜测五、长白山天池有熊类和水獭的生存

天池附近有2种动物,很可能是水怪,那就是熊和水獭,1981年7月21日,朝鲜科学考察团在池中发现一只怪兽,他们依据观察和摄影资料,判断怪兽是一只黑熊。但是有人提出质疑的是,熊不会潜水,水怪会潜水。

于是有人又提出水怪很可能是水獭,因为水獭身体细长,又善潜水,能在水下潜游很长距离。它为了觅食而进入天池,被人们远远看见,加上光线的折射,动物被放大,于是成了人们传说中的天池怪兽。这种假设很有可能,并且天池附近确实有水獭生存,这是最接近水怪的原型生物。


猜测六、长白山天池内有大型鱼类

天池内有大型鱼类生存,先不提天池内的鱼类,朝鲜曾经大量放生过虹鳟鱼,虹鳟鱼属于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鱼类,这种鱼类能够在0-30°的水温下生存,并且个体巨大,有成为巨型鱼类的可能。

不排除游客,以及有些目击报告是虹鳟鱼的可能,因为目击报告比较远,有可能把巨型虹鳟鱼误认为是水怪的可能。比如:喀纳斯湖里面的大红鱼,也就是巨型哲罗鲑,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鱼类竟然能长这么大。


猜测七、长白山天池的面积很小

长白山天池只是一个火山湖,面积很小,水域面积只有9.82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不适合巨型生物的生存。有朋友说:“平均水深200多米,怎么不适合”?但是要考虑的是天池是个圆形,如果有大型生物的话发现的几率比较大。

因为现在的技术来说,雷达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么小的面积,并且没有九曲十八弯,如果开着船用高精度雷达扫描,估计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天池翻个底朝天,如果有大型生物不太可能一直发现不了。


​最后:个人认为长白山天池内不存在水怪,因为天池的形成时间短,只有几百年、天池的面积小,这么小的面积有的话早就被发现了、天池的温度以及食物不足以满足巨型生物生存、天池内如果有水底通道的话,早就干枯了、天池水怪的照片比较模糊,不排除以讹传讹。

即使天池内有水怪,有可能是大型鱼类,以及水獭,天池水深很深,并且人类对她的打扰比较少,有形成巨型鱼类的条件,并且水獭在天池附近生存,如果水獭进入天池内捕食,也可能被认为是水怪,你说呢?

众所周知,白山黑水的长白山地区,历史上是满族的故乡和发祥地,被视作大清帝国的“龙兴之地”。

清朝定都北京后,大量的关外军民“从龙入关”,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在顺治元年,就大约有近90万人进入了关内,造成了东北“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的境况。

为了巩固满清根据地,改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万木参天的原始状况,重振当地经济,增加朝廷收入,以应付关内连绵不断的战事。清廷在顺治8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允许农民入关开荒种地,采挖资源。由此,又有一大批百姓来到了关外。

但在康熙七年,清廷却颁布命令:“辽东招民永著停止。”这就相当于“封禁”了。由此,也开启了“封禁”包括长白山在内的东北地区200多年的历史。

满清入关后,曾大量招人开垦长白山,为何又封山不准随便进入

(网络配图)

那么,清廷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采取如此长时间的“封禁”政策呢?

一、为了保存维护满清的“龙脉”和根据地。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长白山地区是“祖宗肇迹兴亡之所,是满族龙兴之重地”。满族祖先肃慎、挹搂、勿吉人、渤海人等均视长白山为灵山之地,对长白山有着特殊而神秘的尊崇观念。

满族人认为,长白山山脉自西向北发展到龙岗山后,分成了两条山脉。北脉至盛京后,成了福陵所在地天柱山和昭陵所在地隆业山;西脉至兴京门,成了永陵所在地开云山。所以,长白山是和满清的“龙脉”连接在一起的,保护长白山,就是保护满清的“龙脉”。

到了康熙年间,“崇祀长白山更甚,封长白山神,在乌拉小白山建‘望祭殿’,春称两祭,祀同五岳”。1682年,康熙帝东巡至吉林时,为缅怀满族先祖,率众跪拜长白山,行三拜九叩大礼,举行望祭仪式。

在乾隆当政时,还曾在吉林境内,向长白山遥致祭礼,并留下了《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一文,从而将对长白山的尊崇推向巅峰。

于是,清廷将长白山周围的千里林海悉数划为了禁区。

同时,满族人也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东北地区视作根据地。

满清入关后,虽然从表面上统一了中原,但此起彼伏的反清浪潮,一直伴随着整个清朝历史。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依然错综复杂。满族在取得了经济文化都远比自己进步许多的汉地统治权后,始终有着一种怀疑猜忌和畏惧的心态。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故欲保留其发祥之地,勿使汉人侵入。则一旦中原有事,不至蹈元人覆辙。”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满族为防万一,不得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满清入关后,曾大量招人开垦长白山,为何又封山不准随便进入

(乾隆画像)

二、防止被汉人同化。

满族是游牧民族,崇尚“武义本习”的风俗习惯,和中原的农耕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保留这些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满人采取了封禁长白山的政策。宁可将长白山大量的土地闲置,也不愿将这些肥沃的土地交由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汉人耕种。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汉人同化。

这种被同化的担忧,在满族统治者中根深蒂固。即便是从小浸淫在汉族文化历史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汉学造诣也最高的乾隆皇帝,都曾流露出了他的深深忧虑。他曾不无担心地说:“东三省乃满洲根本地方,诸宜倍守满洲淳朴旧俗,并力挽渐染汉人习气。”

三、为了保护长白山丰富的资源。

长白山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出产人参、貂皮、鹿茸、珍珠等珍稀资源。它们不仅是满族贵族生活的传统必需品,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清朝统治者为了独占这些资源,才将长白山划为禁区。

《清实录》记载,所有长白山的产参场,“令各揽头举熟悉刨夫,在苏城子、海诺恩屯、呢满口等处寻采,按额上交好参”。

除了人参外,长白山地区的官员每年还必须猎捕活鹿数十只,送内务府,交专人喂养,“供祭祀需用”。甚至包括清朝官员帽子上的珠子,都是大量地从长白山源源不断地送来的。至于珍贵而稀少的长白山貂皮,清廷特别重视,每年都要由驿站官员派出官兵,一路护送到宫里。

满清入关后,曾大量招人开垦长白山,为何又封山不准随便进入

​(康熙画像)

四、加强国防,抵御外辱。

康熙四年,一伙沙俄匪徒窜入黑龙江上游,盘踞在雅克萨,肆意袭扰边疆百姓,劫掠当地居民财物。1671年,康熙在第一次东巡时,就曾反复告诫宁古塔将军巴海,“罗刹虽云投诚,尤当防御,操练士马, 整备器械,毋堕狡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在长白山封禁区内划出了多个围场,专门供八旗兵围猎练武,提高战斗力,抵御外辱。

1687年,康熙第二次东巡时,亲自到长白山围场中狩猎,以此鼓励八旗士卒重视围猎练武, 加强备战。

清廷在对长白山长达200多年的封禁过程中,保护了满族的“龙兴之地”,也保护了长白山的生态环境。

不过,封禁长白山这一措施,客观上也极大地阻碍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削弱了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卫,造成了清末时期沙俄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整个国家也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清朝封禁长白山的举措,是狭隘的,也是失败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中国东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