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溪口民国时期蒋氏故居,探寻蒋公在故乡生活痕迹,现为5A景区 游在宁波之古村游:奉化岩头村

奉化溪口民国时期蒋氏故居,探寻蒋公在故乡生活痕迹,现为5A景区

奉化溪口古镇是蒋介石先生的家乡,自1949年蒋败退台湾后客死他乡,一直未回过故乡由于历史的原因,溪口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改革开放的春风拂去溪口羞涩的面纱,溪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溪口镇已是海内外著名的5A旅游胜地。

溪口古镇天蓝、水清、树绿,生态保护非常好。青翠的山峦巍峨壮观,碧绿的剡溪千古流淌,好一派山水画卷。

奉化溪口民国时期蒋氏故居,探寻蒋公在故乡生活痕迹,现为5A景区

由此而去,首先看到的是武岭门。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


奉化溪口民国时期蒋氏故居,探寻蒋公在故乡生活痕迹,现为5A景区

奉化溪口的蒋氏自称为“武岭蒋氏”,是因为溪口的环境风貌十分秀丽,可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媲美,且“武陵”与“武岭”两者为谐音,故名之为“武岭蒋氏”。蒋介石喜欢把自己的籍贯写成“浙江奉化武岭”;其中又包含着崇尚“武德”的意思。


据悉1 9 2 9 年,蒋介石在庵岭上拆除旧庵,挖低山岭,拓宽道路,其上建仿古城楼,飞檐翘角,巍峨庄严。两面楼额各题“武岭”两字,东向系于右任手笔,西向为蒋介石所书。

溪口风景区坐落于宁波市西南40公里的奉化溪口镇,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靠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因为这里是蒋介石、蒋经国 父子的故里引世人瞩目,民国重镇。是华东旅游主干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漫步蒋氏故居、蒋介石出生地--玉泰蓝铺、蒋母墓道……,沧桑历史发人深省。

三里长街,又名武岭路,是一条融水面、市井、商业、文化于一体,浓缩着溪口清末民初的历史文化,展示古镇风貌的标志性景观。街东有一城楼,称“武岭门”,城楼两侧“武岭”二字,分别为蒋介石和于佑仁所题,街左紧依剡溪,街右错落分布着10余处蒋氏遗迹,均是白墙黑瓦,前店后坊的民过初期的建筑风格。

溪口虽小,却曾经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风暴眼。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皆出生于此。蒋介石大权在握后经常回来,并在此策划了许多历史事件。中国历史在这留下了深重的痕迹。蒋氏故居别墅、祖墓宗祠、家庵等遗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口镇武岭街旁,其中的“玉泰盐铺”、“小洋房”、“丰镐房”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它的主人一样几度兴衰沉浮。


蒋氏故居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大宅子

其实蒋氏故居就是“丰镐房”,因蒋家世代信佛,吃素念经,故而又称“素居”丰镐房武岭路中段,南临剡溪,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居,房号“丰镐”,又名“素居”,原为一幢二层小楼10余间。

站在蒋氏故居门口,看着这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肃穆,大气!蒋氏故居门口再往前看,真是风水宝地,龙脉的地方。

蒋氏故居在溪口镇中街,面街临溪,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大宅子,正堂是蒋氏家族的灵位。蒋介石的祖辈是盐商,从房屋雕刻和排布上可以看出当时蒋介石家是一个富贵人家,屋里挂满了蒋氏祖辈的照片。

蒋氏故居,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堂格局。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厅堂廊庑内布满雕刻的彩画。

蒋氏故居在溪口镇中街,面街临溪,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大宅子,正堂是蒋氏家族的灵位。蒋介石的祖辈是盐商,从房屋雕刻和排布上可以看出当时蒋介石家是一个富贵人家,屋里挂满了蒋氏祖辈的照片。图为总统套间,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摆放着中西合璧红木家具,气派、庄重。

蒋经国书房。

文昌阁下临水小桥,曾是蒋氏夫妇经常驻足观景的地方。斯人已去,沧桑巨变,人生都如过眼云烟。

蒋家祠堂 是整个溪口蒋姓的祠堂,并不是蒋介石家的祠堂。为了祭祀祖先,全村人“合力而经之营之”造了祠堂。蒋家的族规是:“孝父母、敬长上、友兄弟、立教养、守法度、奖贤能、惩顽恶、戒争斗”。祠堂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教育后人爱国敬老友善,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功不可没。祠堂门口牌楼上的横匾“忠孝传家”四字是蒋介石的亲笔所书,寄托了蒋介石对蒋氏晚辈的一种期望,也表露出他自己对儒家传统的敬慕之情。


周顺房饼店可称得上民国最牛钉子户

蒋介石在溪口很有名望,不仅是一位孝子,而且非常重情义。蒋氏故居原来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衣锦还乡,回乡扩建祖宅,称为丰镐房。欲打算高价收购邻居的一些住房扩大自己的家院。邻居们得知蒋家扩建房子的事后,都纷纷让出自己的宅基地,蒋介石信奉风水一说,看中一周姓邻居的房屋欲购买。可是邻居是一位卖千层饼的周顺房的主人,他不愿意腾出自己家的地盘。他说:你现在做总统了,不让我做邻居,老子就是不搬,蒋拿他没辙。周顺房也就嵌在蒋家大院内。因此,蒋氏故居的墙壁有一块是凹进来的。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蒋介石并没有倚强欺弱,非常尊重这个邻居的选择。图为至今仍然屹立不倒的周顺房饼店。

溪口古镇特有的服务,和“蒋介石”合影照20元

溪口镇有一家号称为蒋氏文化形象代言人的照相馆,招牌上是这样写的,留念最佳选择:溪口真奇妙,总统也假冒,目的只一个,游客开口笑,要想寻开心,请您拍张照,不要挑毛病,千万别计较,离开这地方,您就看不到。

好奇心驱使,走进照相馆拜访一下这位“蒋介石”先生,果然里面有一位貌似“蒋介石”的模特,感觉貌似神不似,还真有很多游客穿上国民党军官制服和其拍照留念。

小店不大,生意不错,很多游客认为难得来一趟蒋氏故居,和“蒋介石”先生合影才20元,还是很划算的,照相馆生意兴隆,游客拍到满意的照片也不虚此行。

在我们走访的第一站走马塘村,欣赏着那些连绵的古建筑群时,被告知,江南民居中五马头墙非常罕见,必须要有一定地位的望族才可建造。

  但在奉化溪口的岩头村,当我们穿行在那些名人故居,五马头墙接踵而来,深宅大院特有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这里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出生地,蒋经国的外婆家。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岩头这个向来出商人的山乡古村,一下子以群体形式出现了许多高官大员,仅国民党将级军官就有5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岩头古村因此留下了民国要人许多踪迹,大量民国时期的历史信息就依附在古村的山水、屋宇之间。

  岩头村,在世人眼里,成了一座研究民国历史的“活化石”。

  

游在宁波之古村游:奉化岩头村

  

游在宁波之古村游:奉化岩头村

  

游在宁波之古村游:奉化岩头村

  

  古村位于奉化溪口以南划溪上游11公里处,环村皆山,岩溪蜿蜒穿村而过。下车的地方,是现在的村委会办公所在地,也是当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空军司令部副总司令毛邦初的故居。村里的会计毛月树翻动着80多年前刊印的毛氏宗谱,厚厚的,有十多本。故居的墙面是红色的,前后两进,东西厢房,四面回廊。前进三开间两弄,后进七开间,都是两层单檐楼房。前后天井,楼上有扶手栏杆,小青瓦顶,整个建筑虽然简洁,但从完整的结构中可见当年的风光。

  出了毛邦初故居,就是岩头村的大路,没走几步,就见一座古庙,叫“钱潭庙”,是清中期重建的。庙门紧闭,但同行的村支书毛合年说,初一、十五的香火是很旺的。他还说,当年毛福梅常到这座庙里为抗战中的蒋介石、留学苏联的蒋经国祈愿。

  再往前行,看见了岩溪上的第一座桥。这条宽阔的岩溪上,有三座桥依次而立,预言着毛氏一族的繁荣兴盛。这座桥叫永宁桥,桥对面是一排石块砌墙的老房子,墙上爬满了绿藤。一个老妇领着一个小孩沿着墙跟走着。桥边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泡桐树,树下置一小炉,炉上有锅,锅里正烧着什么。

  这条西街与对岸的老街遥相呼应。西街路面宽敞,人烟又密了一点,烟杂店也特别多。一家理发店对面,一棵老树依溪而立,树下一老人坐在竹椅上,悠闲地摇着蒲扇,眼睛却在看另一边那间棉花店。来自石门的师傅手艺不错,店已开了十多年,他有节奏地弹着棉花,一朵朵棉絮在房内纷飞。这样的店,在城市里已经绝迹,在乡村也不多见。

  毛福梅的故居为三合院中的二层楼房,是晚清时期的建筑。正屋坐西朝东,中间是厅堂,据说,毛福梅当时常住右边的那个房间。天井前有照壁,五马头山墙,木窗上有冰梅花纹和蝙蝠图案,正屋和厢房间还有回廊相通,廊柱上雕有精美的灵芝草、云头纹等。故居的风貌能这样保存下来,已不容易,如今居住着的大多不是毛福梅家族的后人。想她当年在这里昕过的寂寞时光,这样一个原本平凡又本分的女子,却不经意地走进了中国革命史,丈夫和儿子部是政坛上的大人物,而她独守着老家寂寥的天空。这所故居,有她少女时代的憧憬,有她出嫁后归来的辛酸和悲喜,往事随风,景物依旧。

  

  

  

  

  看了蒋介石原配夫人的故居,再来看他启蒙老师毛思诚的祖居,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历史人物所遗留的踪迹和旧事,在沧桑巨变之后,让人凭生出许多恍然如梦的感觉。毛思诚祖居需要拾级而上,进一道门,再进另一道门。一座小青瓦顶的二层楼房就在眼前,二楼朝东还有座一米左右的石桥,通往后山。山上有屋,是毛思诚开设的私塾,1902年,16岁的蒋介石就在此开始他的启蒙教育。

  如今,这座院落因少人居住,显示出破败的气象。院落厅堂两壁堆着木柴,在木柴的缝隙中,看到那些墙上贴满了晚清时期的各种捷报,有的字迹已剥落,有的还清晰可辨。主人当年的风光,就在这些黯淡的捷报间一闪而过。

  紧靠毛思诚祖居的是一幢三层楼房,由民国初期毛思诚本人出资建造的。一楼是他父亲开设的小店,二楼是毛思诚的书房。远远望去,这座三层建筑已经有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据说,民国初期,溪口一带曾风风光光地造了五幢三层楼房子,是当时的一大壮举。五幢中,溪口镇占了两幢,另外三幢就在岩头。

  保存完好的老房子一座接着一座,四马头墙、五马头墙接二连三地展现眼前,有的是国民党少将的故居,有的墙门里出过黄埔军校三期的学生,还有的院落里出过武举人。瑞房、三道阊门、二十四间走马楼、中三院、下三院……这些古雅的名称,这些恢弘的建筑,令人惊叹,流连。在这一座又一座深宅大院里,有多少才俊少年,多少风华绝代,多少风流和传奇!

  毛是岩头村的大姓,而村内三桥一水刚好组成了一个“毛”字形的村落骨架。这几年,在岩溪上兴起班溪漂流的旅游项目,高峰期间,100多辆汽车蜂拥而来,停满了溪边的空地。岩头,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深宅大院诉说着它辉煌的过去,而热闹的班溪漂流则预示着它未来的欣欣向荣。

信息来源:资源开发处

本文转载自: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