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 来自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神木县的调查 陕西百县之神木市——世纪煤都,幸福之城
如何使园区建设与土地节约利用不矛盾、不冲突,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常有困惑。作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神木县在矿产资源富集、工矿企业众多、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坚持高效、集约的工业园区发展路径,并通过矿井资源整合、矿区治理、废弃工矿企业整合再利用等多种手段促进国土资源高效利用,为其他市县进行了有益的示范。
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典范神东煤炭集团公司
位于神木县神木镇的一处土地开发项目
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上,我省神木县等七个县区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而且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情况相对独特的神木县还作为六个典型代表之一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的获得,得益于神木县近年来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的严格管理和精细化控制。
园区发展: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集约化、集群化、绿色化”是神木县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工业用地审批上,神木县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原则,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兰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六大支柱产业。
“用园区承载工业企业、提高土地使用率是神木县发展工业的基本思路。原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以及神木县本地兰炭产业的发展,县域内成长起来一些相对较为集中的工业聚集区。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提高工矿企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我们规划建设了六个工业园区、八个兰炭产业集中区,现在我们进一步精简为三个大的工业园区:锦界工业园区、柠条塔工业园区以及燕家塔工业园区。”神木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徐生琦说。
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有着多重优势。由老工业集中区调整为工业园区的燕家塔工业园区算是一个典型代表,在园区设立之初,燕家塔工业园区就专门聘请西安的一家设计院就园区项目布局做过专门规划,提高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率。“我们对于园区的土地节约利用非常重视,现在园区内除了一些荒山、荒沟难以利用之外,其他地块均已被利用起来。此外,县上负责出资建设园区内的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这一方面减轻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环保水平,形成环保长效机制。而且,我们各个园区对于园区内的企业从入园、建设以及运营都可以实时掌控,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随时对企业建设用地进行跟踪和调控。此外,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和各企业内部产业互相衔接,实现内循环,我们园区现在就有12条循环产业链,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资源利用水平。”神木县燕家塔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麻锐说,“下一步,我们会针对现在一些洗煤厂经营低迷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园区内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此外,布局相对完善、园区企业分布较为成熟的锦界工业园区,以及项目用地已经有些吃紧的柠条塔工业园区,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水平呈现出较高水准。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工矿企业众多的神木县,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规模集群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规模集约利用;另一方面,促进了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也减少了资源损耗。
目前,神木县各大工业园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产业体系,形成了“煤—电—载能—聚氯乙烯、煤—兰炭—载能(金属镁)—化工(建材)、煤—煤焦油—燃料油、煤—甲醇—醇醚产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环境综合保护,基本实现了企业之间、工艺流程之间能源资源“闭路循环,吃干榨尽”,促进了园区内循环、产业链循环、企业自循环,形成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能源循环利用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5年,神木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9.1亿元,煤炭就地转化率超过了30%,实现了工业增产增值与资源节约集约“双赢”。
资源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为了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的有效流转,盘活存量用地,神木县按照“上大关小、淘汰落后、产业升级、扩能增效、循环发展”的思路,先后关闭小兰炭厂118户,淘汰落后产能1009万吨,关闭砖厂60多户,关停小火电机组5个83兆瓦,收回国有建设用地130多公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针对境内煤矿企业小、杂、散的情况,神木县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通过两轮煤炭资源整合,将全县217个地方煤矿整合成116个,产能由8242万吨/年提高到16935万吨/年,单井生产能力提高了1.9倍。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集团,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新格局。
“原来4个煤矿得4条路、4个工业广场,产能加起来是24万吨/年,整合以后,工业广场和道路用地比原来少了一半多,产量提高到60万吨/年,而且煤矿也可进行综采,原来各个煤矿要预留的煤柱和巷道也不需要了,提高了煤炭开采率。”神木县聚隆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万森说。
通过资源整合,神木县大部分煤矿实现了矿井后退式壁式开采,大面积冒顶、火灾、水灾等重大安全隐患基本排除,矿井综合抗灾能力全面提高,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开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矿业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煤炭资源绿色安全开采能力显著提升。
针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神木县加强了矿山地测机构和企业地测队伍建设,强化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并建立了资源节约开发倒逼机制,实行矿山企业闭坑验收回采率核算制度,实现矿产资源补偿与储量消耗挂钩。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监察网络,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巡查台账,切实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先开展“十二五”时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专项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建立完善整改台账,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打击破坏资源、非法采矿行为。实施卫片执法和节约集约“双管齐下”的耕地保护措施,健全完善了耕地保护责任机制、耕地保护“约谈问责”机制、土地督察预警机制和动态巡查制度,连续六年“零约谈”、“零问责”。
矿区治理:生态和效益兼顾
煤矿采空区综合治理工作也是神木县国土治理较为重要的内容。近年来,神木县开工整治煤矿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25个,完成治理16300亩。在采空区上马光伏项目9个,装机总容量达到670兆瓦,新整理耕地近20000亩,累计搬迁群众3336户13337人,建成了一大批移民新村和移民点,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个利益兼顾,群众、政府、企业三方利益兼得”。
“原来各家各户住的分散,不集中,一家一条路,现在新社区大家集中住在一起,省下了不少土地。”今年62岁的神木县孙家岔镇沙沙庙村村民李文刚说。与沙沙庙移民社区一样,在神木县城新区、重点城镇规划建设矿区移民新区,以及乡村移民新村和移民点的集中建设,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释放了旧村庄压覆的煤炭资源,节约了用地面积,提高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营造了村企和谐、城乡共赢新局面。
在大力推进矿区综合治理的同时,神木县还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5年实施土地开发项目7300亩,已竣工4000亩;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4000亩,完成13900亩;完成治沟造地5200亩;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3600亩,分别对分散在神木县大柳塔、孙家岔等5个乡镇的17座废旧工矿进行了复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述土地整改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神木县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流转土地23万多亩,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县级示范园10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1个,发展家庭农牧场160个,最大限度发挥了国土资源在保障发展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神木县还积极引进神华、华能、鲁能、陕煤等国企集团建设大型煤炭资源转化项目,落实了“一矿一企业一山一沟”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共同提升。结合“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神木县加强了县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累计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建成了24处公园绿地,两山森林公园等10大造林基地、120万亩的生态林和3个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
编 辑:倪婵
神木市位于陕西北部、秦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黄河揽怀南下、长城横腰西飞。全市国土总面积达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市),总人口55.7万。

神木物华天宝,美丽富饶。储煤面积4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富煤区每平方公里储量达1000多万吨。神木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县(市),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探明储量560多亿吨,占神府—东胜煤田总储量的1/4。
神木市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考古发现,境内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或为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这里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族都城所在地。地处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前沿的神木,历史上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

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秦属雍州域,唐开元初设麟州,后改为新秦,宋设吴尔堡,金设神木寨,元更名为云川,至元六年(1269年)为神木县。1948年,神木全县解放,神木县人民政府成立。2017年4月9日神木撤县设市获批,同年7月23日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榆林市第一个县级市——“神木市”成立。
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满门忠烈,戍边卫疆,流芳百世。这里曾留下许多历史人物的足迹,唐代有大破突厥、三筑受降城的张仁愿,有被当时郡人呼为“御史雨”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有名震边疆的大将张说;宋代有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等一代名人在此留下了赫赫战功和政绩。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如王维、卢纶、李益、刘禹锡、范仲淹、王雪樵等,都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诗词佳作,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成为千古名篇。
一山:即二郎山;二水:即黄河和红碱淖;三城:即石峁城(高家堡古城)、杨家城、神木老城

红碱淖景区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境内,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海拔高度1100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199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是陕西省十大自然风景名胜区。
神木二郎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榆林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二郎山山势蜿蜒,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古长城穿行于山后。西边沙石相间,果林成片,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曾来此山,他观山状如似笔架,所以将此山御之曰:“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有观其貌似驼峰,故多称“驼峰山”。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景区,位于神木县木瓜梁村,距县城9公里,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发展特色旅游、展示陕北文化特色、反映陕北风情为内容,神木县大观园内建有农耕体验、陕北文化展示、窑洞宾馆接待、水疗健身、拓展训练、文化娱乐和林间休闲等功能区域,游客可通过吃、看、玩、学等方式实地体验和了解地道的陕北饮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
高家堡为长城要塞,历代均为军事战略重地,又是汉与匈奴蛮夷交错占领之地,边塞修筑长城也甚为复杂,经史学家考察有下列长城。高家堡城北墩梁烽火台,圆形墩一座,旁开洞口,内环通道,竖阶坑道,直达墩顶,环墩十米,侧外墩堑四合,他与明长城不是一线。
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西北部的杨城山上。麟州城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废弃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历时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杨宏信及其长子杨重勋和其孙杨光,世代守卫着麟州,抵御契丹、西夏守卫国土。而杨宏信的次子杨业和其孙杨延昭均为宋代名将,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称雄一方。由于麟州故城与杨家将的渊源关系,后代人们怀着对杨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将此城称为杨家城,延续至今。
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神木高家堡石窟是沿山势而开凿的,有人说是北魏时期,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北魏时期神木高家堡正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恰好正直西方佛教迅速传播我国北方地区,修建佛洞理所当然,也有人说是最初开凿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陕北为北宋和西夏边界,战事频繁,人民经常生活在战争恐怖的阴影之中,为了避免生命财产损失,祈求国泰民安,所以信奉佛教非常流行,因此,当佛教石窟艺术在中原渐趋衰落的时候,在陕北地区就流行起来了,具体的开凿时期没有一个确定说法。无论如何古人开凿这么大规模的佛洞石窟还是今人感叹的。
万佛洞相比千佛洞要好很多,也许是由于万佛洞的洞门至今比较完好,所以洞内的风化可能相对要轻微些,站在外面看万佛洞的大门依然很壮观,外看像是两层的三间开间的结构,佛洞的洞门开在中间一间处,门前还有一米多宽的门廊和两根以山势开凿的石柱,和现代的建筑有点相似,两边的开间上没有窗户,但墙壁上雕刻的字迹很是清晰,和一座宏伟的建筑很相似,看着非常的威严神奇,佛洞门眉上“万佛洞”三个大字非常的清晰可见。
凯歌楼,俗称大楼、中楼,位于神木县城旧街中心,是神木县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御敌凯旋,为纪念胜利并报答“神恩”而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被焚于战乱继又在原台基上重修。楼为砖木结构,通高18.375米,座北向南,一层为台基,略呈方形,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20米,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中辟十字券洞,与四面大街相通。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
訾家河万佛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訾家河黑圪垯山山顶,隔-河与煤都大柳塔矿区相望。据传寺庙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现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分为北、中、南三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观音阁等50余座殿宇,另有牌楼、旗杆等80余座附属建筑。寺庙是以佛教为主的佛、道、儒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
河津寺又名佛禅寺,约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坐落于河道中央一块巨石之上,与神木镇黄石头地村隔河相望。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进十八间殿宇,以及殿后十八余间禅堂客舍。寺中主祀儒释道三教祖师,配祀关圣帝君、眼光菩萨、二郎神杨戬等。山门正对乐楼,两旁石狮护守。门内古柏一株,高丈余,树冠浑圆,主干挺拔,如天神之锤。明清两代,河津寺多次补葺,香火旺盛。
班禅庙位于神木县大保当镇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贾明滩村,与榆林市孟家湾乡西营盘壕村接壤,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原碑传抄件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由蒙僧将此庙迁建于内蒙乌审旗,后于光绪三十年,经汉、蒙两地客商与民众商议,进行了重建,民国三十二年又由公民商贾集资再次进行了扩建,“文革”期间受到破坏。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当地民众集资按原有规模和布局进行了全面整修。
天台山在神木县境贺家川镇东南方向距县城65公里。山高险峻,巍峨挺拔。黄河和窘野河从东西两侧依山流河。山水相映,景色壮观。天台山庙群主要分布在前山与后山两处。前山为崇峰寺,后山为天台诸神殿,两山南北相望,互为呼应,云蒸霞蔚,势若龙腾。崇峰寺创始于北魏元宏太和年间,天台诸神殿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后经历代增置修茸,渐成宏大规模,是历史悠久享誉塞上一方宗教圣地。
常年种植面积仍保持在30万亩左右,当地主栽黑豆品种有鸡腰白、连枷条等。2012年,神木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中国黑豆之乡”。目前,神木黑豆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全县黑豆种植面积可稳定在30万亩,亩产可提高到150公斤,总产可达4.5万吨。
神木煤炭陕西神木是神府侏罗纪煤田的聚煤中心。全县储煤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探明储量500多亿吨。煤层地质结构简单,储存稳定,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属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高发热量、高挥发份弱粘或不粘长焰优质动力环保煤。
神木卤肉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特色美食。神木卤肉其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素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的赞语。
神木肉羊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特产。神木是传统的农牧结合地带,肉绵羊存栏26.5万只,养羊业实现产值7.93亿元。神木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小尾寒羊,2000年以后又陆续引进萨福克、陶赛特、特克赛尔、德国美利奴等国外优秀肉羊品种,对当地蒙古羊及陕北细毛羊开展不同品种间的二元、三元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生态特点和肥羔生产的杂交组合。
神木红枣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特产。神木红枣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
碗砣: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使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
红碱淖水煮鱼:采用当地所产鲤鱼制作,用红碱淖水煮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去红碱淖旅游的必食之品。
炖羊肉:采用当地所产优质牛羊肉制作,具有味道纯正、鲜美可口、无腥味,滋阴养颜的特点,实为当地颇具代表性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