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百年老街,仿古建筑整齐美观,深厚底蕴游客却很少 新场古镇拔点攻坚,疫情趋势向好!流过泪、减过员,这支队伍要坚持到最后

奉贤是上海的主城区之一,其地名与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还颇有渊源,相传,位列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第九的言偃,晚年回到家乡传道授惑,最后一站就是这里,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人民崇奉的贤人,清朝设县时,起名为“奉贤”,沿袭至今。

上海奉贤百年老街,仿古建筑整齐美观,深厚底蕴游客却很少

奉贤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诸如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国际风筝放飞场等等,多是自然景观,而庄行古镇是为数不多的人文景观,处在上海城区的南部位置,距离火车站上海南站不远,只有40多公里,40分钟左右的车程。

上海奉贤百年老街,仿古建筑整齐美观,深厚底蕴游客却很少

​庄行古镇,取意于为华米庄行,据说在明朝的初期,有一庄姓人家搬迁到古镇的南桥,开设花米行,在当地生意挺好,影响力颇大,庄家行便由此闻名,后来演变为庄行,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乾隆年间,成为周边相邻木材、布匹交易比较集中的场镇,走向鼎盛。

上海奉贤百年老街,仿古建筑整齐美观,深厚底蕴游客却很少

庄行古镇具有悠久的历史,代表景点是庄行老街,长约1000多米,青石板道路两旁多数是明清建筑,有明朝嘉靖年间开挖的南桥塘,清朝的汪家故居、李雪亭宅、褚泾庙旧址等,行走其中,仿佛时光穿越,韵味十足。

庄行古镇保存完好,古朴古香,这其实是奉贤人办实事的结果,为了弘扬传承历史文化,2007年,奉贤人投资1500多万元,全面休整老街,说是修旧如旧,其实许多老建筑全部被推倒重来,所以如今古镇多是仿古建筑,也不像以前那么凌乱,符合现代审美观点,整齐美观。

不得不承认,庄行古镇老街改造后,环境确实变得更漂亮,清新靓丽,更适合旅游开发,但总觉得缺少一些韵味,并没有受到游客的青睐,古镇几乎没有游客,来来往往的多是本地人,严格说来是一个开发失败的古镇,令人意外。

庄行古镇底蕴深厚,环境优美,为何旅游开发后得不到游客的赏识呢?说法有多种,管理者不善于推广,功利性太强,商业配套太多等等,但更多说法还是倾向于老建筑的保护不够,造成底蕴流失,那么,你有没有到过庄行古镇旅游,对它的开发失败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旅游探秘行者2粉丝群已经创立,欢迎加入粉丝群,跟小编一起探秘神奇地球。

新场古镇拔点攻坚,疫情趋势向好!流过泪、减过员,这支队伍要坚持到最后

浦东新场镇工农居民区的核酸作战图有点“不一般”:4个小分队都有各自的点位线路,一趟最多要跑5个地方为居民们上门做采样。“我们做大筛都是移动式的,”党总支书记胡冬青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手写的图纸,这个位于新场古镇风貌区域的居民区共有26个开放式楼栋,经过近期持续的拔点攻坚,疫情防控形势已明显好转。

就在5月初,新场镇对古镇区域1.48平方公里的三居一村——南大居委、工农居委、北大居委和新场村组成联动区块、整合资源,三居一村的防疫工作从原来的网格分隔整合成战疫一盘旗。三居一村本来拥有各自的属地和边界,三居一村的整合一举原来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变成了群防群控。

坚守两个月的胡冬青和整支团队顶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也更深知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眼下,大家都抱着“坚持到最后”的信念,咬紧牙关继续干,坚决要打赢这场保卫战。

梳理摸透所有街巷,划小管理单元

整个新场古镇范围比较广,房屋和街巷复杂度高,前期的管理过程中发现,如果不把所有的街巷梳理、摸透,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防疫工作难免会出现漏洞。

为此,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现场走访了古镇的各个街巷,将薄弱环节逐一标识出来,而后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三居一村的59个路口中的58个集中封闭,古镇区域内进出口只留下万福桥通行。与此同时,对封闭的奉新路牌楼西路口保留生命绿色通道。

新场古镇拔点攻坚,疫情趋势向好!流过泪、减过员,这支队伍要坚持到最后

工农居民区位于古镇的核心风貌区,0.48平方公里面积上分散居住着1800户居民。对一个如此开放式的老旧小区来说,守好门、盯住人的难度非常大。“我们在古镇区域大包围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划小管理单元,在小包围封闭区域里进一步加强管理,”胡冬青告诉记者,“辖区里老年居民占了三分之一,还有不少外来租户,有些居民一开始对疫情防控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我们一趟趟地上门,反复解释足不出户的重要性,安抚他们的情绪的同时,志愿者也在加强管理,及时劝阻。”

要守住大门,外来物资的有序进入也是一道考题。古镇通过居民公约的形式倡导大家非必要不团购,所有可进入村居的物资必须在道口和小区门口严格消杀,静置半小时再配送。古镇还成立了联盟消杀队,每日定点定时对辖区内所有的主干道路、楼宇、小区进行滚动式消杀。

新场古镇拔点攻坚,疫情趋势向好!流过泪、减过员,这支队伍要坚持到最后

老年人超过三分之一,特殊关爱持续送达

整个古镇区域共涉及人口11769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968人。面对老年人数量多的现状,此次“大整合”行动前,新场将多轮保障物资发放至每家每户,还对特殊群众送上了关爱物资,加大帮扶的力度与广度。

疫情期间,保障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和代配药成了工农居民区的一大工作重点。“我们居民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300多人”,胡冬青介绍,为了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已向400多户老人发放了爱心礼包,每天还会给28位老人上门送助老餐。新场镇农业合作社还和古镇区域的几个居委对接,提供了200份蔬菜。

与此同时,一支红马甲志愿者队伍正为保供、配药、就医作出及时响应。新场成立的“健康守护”临时党支部,分为就餐管理组、慰问关爱组、代配取药服务组、老人生活保障组四个专班小组。以配药为例,由村居的志愿者上门收取居民的医保本、医保卡和需配的药壳外包装上交到中心,由志愿者整理、分类制作成一张张配药单,次日奔赴对应的医院配药。通过到35家医院代配药服务,解决了老年群体配药难的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配药量22996人次。 特别针对古镇,新场镇还配备两辆专车方便老人、重大病、特殊群体往返。

坚守时间超过两个月,大家说“要坚持到最后”

从3月14日开始驻守,不少在古镇的居委工作人员坚守时间已超过了两个月,大家都在咬紧牙关继续坚持着。

上个月中旬,由于工农居委里出现了一例阳性,胡冬青和他的团队成了密接,一度被隔离封控了起来。在“被动减员”的关键时刻,镇里派来增援力量,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加上楼组长、招募的抗疫志愿者,3支队伍凝聚在一起,共同顶住了压力。4月27日,胡冬青一结束隔离,立即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采访胡冬青的当天,上午他忙着全员核酸检测,下午要给居民发爱心物资。最近几天,居民区降为防范区,居民们可以有序流动,他还得安排大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分批出去购物和买药。

“有时候,工作可能很难尽如人意,但我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胡冬青说,团队里除了他自己几乎都在疫情期间忍不住留过眼泪,有的是担心家里老人的身体,有的是因为缺席了孩子的生日,每个人都不容易,但没有人打退堂鼓,“擦干泪,就继续干,我们要坚持到最后。”

作者:唐玮婕

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