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甘家大院号称九十九间半豪宅艺术家严凤英为何嫁入甘家又离开 名伶严凤英与金陵甘家的不解之缘

在南京的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闹市之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巷子,老南京人都知道叫“大板巷”,在这个纵横交错的巷子里,白墙灰瓦,挂一串串红色的灯笼,这就是标记着南捕厅十九号的大名鼎鼎的甘家大院。

南京甘家大院号称九十九间半豪宅艺术家严凤英为何嫁入甘家又离开

南京明清建筑群最集中的大板巷

南京甘家大院号称九十九间半豪宅艺术家严凤英为何嫁入甘家又离开

甘家大院的北门

甘家大院又叫甘熙宅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为什么说是“九十九间半”?因为民居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而这里实际上300多间的房屋分布在“甘熙故居”里,建筑群内虽有“九十九间半”,但却只设一个主入口,想进入宅内,必须通过该入口,说明了中国封建家庭不另立门户的传统概念。

南京甘家大院号称九十九间半豪宅艺术家严凤英为何嫁入甘家又离开

甘家故居后院

甘家大院一进门的花园

甘家宅第,是一个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在院落的轴线上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响厅,内厅等建筑,还有主人房,佣人房,厨房,备弄和其他服务用房,故居内的天井多达35个,屋檐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天井。“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说明了他的建筑的风格和格局,我看下来明显不同于徽派和苏派,具有典型的南京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门窗,梁坊,天花,栏杆,隔断,都有木雕和砖雕,饰案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图案精美,寓意吉祥。每一组建筑之间有马头墙相隔,空间较大的庭院有山石花木点缀。

门厅

轿厅

响厅

天井

马头墙相连的房屋

现在开放后的甘家故居已经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整个甘熙宅第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梦回童年,城南旧影和金陵能工巧匠六个主题片区。

梨园雅韵

津逮书香

往日庭院

梦回童年

金陵巧匠

豪宅的主人叫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早年就读于钟山书院,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取进士。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间风俗,编写了南京方志,著有《白下琐言》,《栖霞寺志》等著作,甘熙祖上名人很多,甘氏是名门望族,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甘茂,三国时期的孙吴名将甘宁,清朝的雍正和乾隆年间的大侠甘凤池和他的哥哥甘凤泉,都是赫赫有名的甘家祖先。

而在当代史中甘氏家族里面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她是甘氏家族的媳妇,我们都知道一代宗师严凤英一生经历坎坷,但是她的艺术成就是登封造极的,有过三段不寻常的婚姻,她的第二段婚姻就是嫁给了当时南京有名的“甘家大院”的三少爷甘律之,在1950春天的时候,严凤英为了生计在南京的舞厅唱歌,甘律之和几位名票发起了“友艺集”京剧茶座,认识了正在流落南京的严凤英,她与甘律之合作演了《梅龙镇》,1951年,严凤英回安庆,甘律之为她购置很多的行头,支持她重返黄梅戏舞台,1953年夏天,严凤英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公演《打猪草》,她从家乡带了很多的礼品来看望甘家。在1954年严凤英和甘律之结婚了。

美丽端庄的艺术家严凤英,就是放眼到现在,颜值都超高

这是严凤英和王冠亚的结婚照。最终严凤英找到了真爱,导演王冠亚没有辜负她,把电视剧《严凤英》搬上屏幕。

那一天我来到甘家大院,当我看到严凤英在南京的故居的时候,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夺眶而出,因为我知道她后来悲惨的历史,写到这里,我哽咽了。

这是严凤英在甘家大院故居

这是严凤英风华绝代的时候

这一次的婚姻有报恩的成分,毕竟甘律之给了她很多的帮助,而且当时甘家的情况也不是很好。之后,我们大家都众所周知,严凤英演了黄梅戏《天仙配》在全国大获成功,她还收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给了她的艺术成就高度的肯定,因此她和甘律之的差距越来越大,在1956年,严凤英和甘律之离婚,但是严凤英还是感恩的,她经常在朋友面前称赞甘律之在艺术上对她帮助极大。

我们现代人来看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这是大规模的清代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津逮楼藏有大量的珍贵古籍,甘家后人甘贡三解放后把《白下琐言》和《建康实录》的的仿宋木刻板数百块捐赠给南京图书馆,这是一笔宝贵的文物

甘贡三为了弘扬京昆艺术作了很多的贡献,他是老一代艺术家,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江南笛王”之称,他还和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的活动场所”,在南京辛勤地培养了第二代第三代京昆人才。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

津逮楼

我们在这里也要重点提一提甘家大院的封火墙,他的封火墙很高大,使建筑外形美观和雄伟,有效的防火防风,把建筑空间隔开,使他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封火墙

雕门

四组房屋群,最后都通向甘家宅第东南角的大花园,大花园理水通山,架桥辟径,种植花木,体现了“大户人家府邸的建筑理念”

甘家花园西南角的亭台楼阁

我们在参观甘家大院的时候,博物馆把重现老南京的民俗民情作为重点,突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民俗馆

日出日落,朝霞升起,晚霞夕落,诺大的城市里有几处掩映在梧桐树下百年古宅有这般幸运。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甘家大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留存住了这个城市随时光流逝逐渐模糊的记忆。

著名电影演员海清,是甘家的后裔,继承了甘家一贯的善良,低调的品德。

甘家大院PS: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400号

开放时间:09:00~17:00

门票:20元,超值!

交通:乘坐南京地铁1号线到三山街站下车从2号口出来,步行200米就到了。

#头条带你游中国# #家乡好风光# #南京头条# @头条号 @头条旅游 @旅游约吗

名伶严凤英与金陵甘家的不解之缘

不知何故,在安徽省出版的严凤英生平的有关传记、严凤英表演艺术研究的史料中,对严凤英解放初期在南京结识京昆艺术家甘律之并与之结婚这一段极为重要经历回避不谈。对于严凤英在南京甘家学习京昆戏曲艺术对其后来艺术进步成长的影响,更不被普通世人知晓。本文以详实资料,填补严凤英生平这一段历史的空白。

名伶严凤英与金陵甘家的不解之缘

弱女子屡遭欺凌流浪他乡

严凤英祖籍在安庆市桐城县罗家岭的小山村,她的父亲严司明年轻时,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城里一家印刷所当抄写生。小伙子不仅聪明,长得漂亮,写得一手好字,还善拉能唱,是个很讨周围人喜欢的京剧票友。在严凤英3岁那年,母亲与父亲闹翻后离家而去,幼小的严凤英不得不回到故乡罗家岭,依附祖母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撤出安庆,城中居民纷纷外出逃难,严司明只得回到罗家岭暂居。一有空闲他就教7岁的女儿学唱京戏,当女儿学会一些流行唱段后,又为女儿拉琴伴奏。尽管父亲不久又外出教书谋生去了,但这一段童年的学戏生活,在严凤英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伶严凤英与金陵甘家的不解之缘

1945年春天,15岁的严凤英不顾祖父的反对打骂,加入了自己的黄梅戏启蒙老师严云高的戏班子,从此离开家过着流浪艺人生活。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嗓音、聪明伶俐的性格和善于表演的天赋,严凤英登台不久就以主演黄梅小戏《小辞店》中的柳凤英一举成名,成为安庆一带最红的黄梅戏旦角。

可从此一双双罪恶的魔爪也不断追逐她。就在这年的冬天,安庆府怀宁县国民党自卫大队长盯上了严凤英,率领100多人围住剧场,气势汹汹架起枪,将才满15周岁的严凤英抢掳而去。在这恶魔的家中,严凤英犹如囚犯,失去了人身自由,时刻受人监视,不准出门一步。于是严凤英就装疯,不梳头、不洗脸,整日披头散发,将床单披在身上演戏,又哭又唱,家中的大太太见状,以为她疯了,将其赶出家门。

1946年夏天,逃出了魔窟的严凤英,避祸远离安庆,搭黄梅戏班子到长江下游的安徽铜陵一带演出,又引起当地劣绅恶霸的垂涎,不得不在一个深夜乘小船过江出逃。1948年,严凤英随戏班到江南的青阳县唱黄梅戏,还没演几场,当地一位姓陈的恶霸起了歹意,领着四个带枪的打手,撵走戏班子,将严凤英抓回家中,逼严凤英做小老婆。脾气倔犟的严凤英拼死不从,被扔进一个门窗紧闭的黑屋里,天天受到枪口、菜刀、匕首的威胁。在一个黑夜里,姓陈的想欺负严凤英未成,恼羞成怒,将其狠狠毒打一顿。伤心绝望中,严凤英曾几度欲吞金戒指自尽。后来虽然逃了出来,但她已不敢再去寻找戏班子登台演戏,只身到处漂泊流浪。

1949年4月下旬,胜利渡江的解放军队伍,在铜陵县大通镇的江心洲上发现一位衣着破旧的卖唱青年女子,经询问,才知道她曾是位演员,现已无家可归。解放军同志动员她参军做医务工作,她摇摇头,说自己从小就爱唱戏。一位姓苏的解放军同志告诉她,现在已经解放了,你可以放心回家乡演戏了。可严凤英并不懂解放的含义,家乡的悲惨遭遇仍让她心有余悸。离开大通镇后,她流浪到芜湖,于1950年春辗转来到解放后的南京。

名伶严凤英与金陵甘家的不解之缘

因戏结缘南京昆曲世家甘家

50多年后的2004年12月27日,80岁高龄的甘纹轩老人从上海回南京甘家故居参加南京昆曲社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见到严凤英的情景,宛如昨日:

“1950年的春末,当时我正在南京金陵女大读书,晚上我和几位女同伴到一家名叫‘米高梅’的舞厅去跳舞,在那里见到了严凤英。”甘纹轩老人回忆说,“那时的严凤英年轻漂亮,女同伴们私下里议论她长得像电影演员白杨。不过,她当时不叫严凤英,周围的人都喊她严黛峰。她常穿着一套绿色的夹旗袍,很少见她换过,当时我心里想这女子的家境可能较为贫寒。没想到后来她成为我嫂子,来到我家学习京剧昆曲。”

1950年初,严凤英到南京后生活无着落,寄住在南京一家做木材小生意的桐城老乡商人家中,先是在秦淮河、夫子庙一带卖唱,后经人介绍在南京米高梅舞厅做伴舞工作,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严黛峰。

严凤英虽身在米高梅舞厅,但依旧想唱戏。南京没有黄梅戏,但京剧和昆曲很流行,她就加入了南京市影响最大的演出社团“友艺集”,而“友艺集”的组织者之一就是出身于南京著名京昆世家甘家的子弟甘律之。

南京甘家是金陵望族,金陵第一藏书名家。家中不仅有一个“传”字辈昆曲艺人组成的演出班子,还与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侗等在家中组织了昆曲“紫霞社”。这些昆曲演出活动,不仅吸引了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等国内京昆戏曲名家常来往于南京甘家。

严凤英进入“友艺集”后,向甘律之求教学习京剧,两人很快便相恋同居。甘律之是甘贡三的小儿子,兄妹排行第四。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爱好戏曲,不仅精通京剧昆曲,工老生,小生、旦角、花脸等行当皆能,善操京胡,尤擅长于戏曲演出经营工作。由于严凤英是个流落风尘的女子,而甘家是南京的名门望族,讲究门当户对,加上妻子新逝,按照家族风俗,丈夫续弦需三年之后。甘律之开始有所顾忌,没将消息告诉家里,而是借朋友的房子在外与严凤英同居。由于老爷子甘贡三是个昆曲戏痴,凡有客人来,他都要竭力劝说客人学昆曲。严凤英随甘律之来到甘家大院主动学戏,甘贡三当然十分高兴。当他知晓律之与严凤英感情很好并已同居,不仅没反对,还要求儿子将严凤英接回家。就这样,严凤英因京昆戏曲结缘甘家,从此正式成了甘家的一员。

1992年,南京市政府将甘家大院保护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其中严凤英的旧居卧室,已按照原貌予以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对外展出。

四年相守侠义情肠

自幼在外流浪的严凤英,进入甘家后,终于有了安定的生活,在这不仅能快乐学戏,还能登台演出。甘家的后人还清楚地记得,严凤英最爱表演的京剧剧目是《玉堂春》、《梅龙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顾铁华先生幼年入甘府学戏,拜甘贡三的大女婿、京剧名家汪剑耘为义父,曾得到严凤英的照料。顾先生五十年后撰文回忆,依然对严凤英充满了感激之情:“四舅母(即严凤英)是个平易近人的人,对我这个痴迷中国戏曲的年轻人十分亲切,常常关心我学戏的进展,至今我仍缅怀着她。”

甘家的后人至今仍将严凤英视为家族中的一员,2004年底,甘家的子孙为纪念甘贡三老人及南京昆曲社成立50周年,在出版的《友恭堂》文集一书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四子律之,京剧老生、小生皆能,且擅操京胡,夫人严凤英女吏,受甘家之熏陶,於京昆唱念表演方面,多有收获。”

但严凤英在甘家的这种安定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被一位意外的访客彻底打乱。安庆市“群乐剧场”的黄梅戏班派一位姓陈的职员到苏州购置演出行头,路过南京,顺道前往甘家大院拜访,不经意间见到了严凤英。陈某回到安庆后将见到严凤英的消息传了出来。“群乐剧场”的老板正在为演出生意不好而犯愁,听到严凤英已有下落,不禁喜出望外,赶忙派人到南京相请。

家乡同行的热情召唤,让严凤英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她舍不得离开甘家良好的生活与艺术环境;另一方面她又丢舍不下心中的黄梅戏舞台。倒是甘律之深明大义,他知道严凤英的艺术前途在黄梅戏上,于是主动劝说严凤英返回安庆,并亲手为严凤英添置了一套演出的衣箱行头。甘律之的关心体贴,让严凤英非常感激。1951年初,严凤英乘江轮回到了安庆。

数年之后,甘律之曾向小妹甘纹轩透露过自己同意严凤英离开甘家的一番苦心:严凤英在甘家生活期间,妯娌们之间情谊很好,可几位堂嫂喜好抽鸦片烟,严凤英禁不住她们劝说时常来上一口。我担忧严凤英在甘家禁不住诱惑,万一染瘾,她那天生唱戏的嗓子非毁了不可。”甘律之对严凤英的关切爱护之情,并不被常人知晓,反遭人误解。

1951年3月17日,严凤英在安庆的“群乐剧院”(今“解放电影院”)正式登台演出黄梅戏传统剧《小辞店》,受到观众欢迎。

这年年底,严凤英在安庆排演现代戏《柳树井》的过程中,结识了部队文工团出身的作曲家王兆乾。不久便与王兆乾公开同居生子,这在当时的安庆城算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他们的儿子刚出生,严凤英与王兆乾的感情也因出现裂痕而分手。在严凤英的情绪陷入最低谷时,甘律之不计前嫌,闻讯曾专程到安庆看望她。甘纹轩回忆说:“那年夏天,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放暑假回家,见四哥要去探望严黛峰,临行前四哥特意买了糖果,说是带给她孩子吃的。我当时心里挺纳闷,严黛峰已有孩子了?但是我不敢向四哥询问详情。”

1953年春天,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调集一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到合肥,成立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第一个报名参加。1953年4月30日,私营公助性质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严凤英是团里主要演员,主演的剧目有《蓝桥会》、《春香闹学》、《送绫罗》、《柳树井》、《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1954年春,原在安庆“民众”黄梅戏剧团演出的王少舫也被调往省团,严凤英开始和王少舫正式合作,加工排练新编的黄梅戏传统剧《天仙配》,准备参加年内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对这次会演,严凤英极其看重,她深知自己出身于民间戏班子,没有舞台表演基本功。梅兰芳先生曾在合肥演出,严凤英登门求教,梅先生让严凤英在舞台先跑一个圆场,严凤英跑了一个圈子下来,梅先生笑笑说:你的舞台基本功几乎没有。

曾经在甘家大院的生活经历,让严凤英深深感到京昆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塑造自己在《天仙配》中扮演的七仙女角色,她毅然决定重返甘家学习京昆艺术。

1954年夏天,严凤英再次回到了甘律之身边,甘律之央请大姐夫汪剑耘予以指导。汪剑耘为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向有“南京梅兰芳”的美誉。汪先生亲自下场示范,向严凤英传授舞台身段和表演诀窍。甘律之又让小妹甘纹轩将昆曲《孽海记》中《思凡》一折戏从头至尾教授给严凤英。《思凡》这折戏属独角戏,剧情为一个小尼姑因思念凡尘而逃下山,20多分钟全是一个人在舞台上的身段和内心表演,极其考验一个演员的舞台基本功。严凤英学戏时,甘律之在一旁分析、解说,以便严凤英在黄梅戏舞台表演中吸收运用。《思凡》中小尼姑的拂尘手法,后被严凤英成功地运用到《天仙配》七仙女的拂尘表演中。

1954年9月25日,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严凤英特地预订了宾馆,将甘贡三老人接到上海,观看自己主演的《天仙配》。当时,甘律之正随大姐夫率“汪剑耘京剧团”在外地商业演出,未能到上海观看,这成为甘律之心中的一件憾事。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在上海会演获得巨大成功,赢得剧本、演出、音乐、导演等多项大奖,严凤英更是获得演员一等奖。得奖后的严凤英十分高兴,特地请甘贡三老人和小妹甘纹轩到饭店吃饭庆贺,饭后严凤英携甘贡三老人、甘纹轩一道去上海公园拍照留念。严凤英胸佩演员一等奖奖章,分别同甘贡三老人、甘纹轩在公园内一处毛泽东、斯大林的塑像前留影。甘家保留的严凤英一些照片在文革中被抄家流失了,仅留下严凤英与甘纹轩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

严凤英获奖之后不久,回到南京与甘律之正式登记结婚,并在南京碑亭巷曲园饭店举行了热闹的婚礼,由当时南京文化界的名人郑尚尊为严凤英和甘律之担任证婚人,南京京昆戏曲界的友人们纷纷前来祝贺,这桩婚事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后记

婚后的严凤英,一直忙碌于黄梅戏《天仙配》的舞台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1956年2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上映后引起极大反响,严凤英由此名扬全国,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而就在此时,甘家的祖居房屋甘家大院被当地政府没收,全家搬出甘家大院,住入破旧的平房里。

《天仙配》拍成电影获得成功后,严凤英返回安徽省黄梅剧团,在现代戏《王金凤》的排练中认识了刚从部队转业到剧团的年轻导演王冠亚,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严凤英随即与甘律之离婚,解除了婚约,和王冠亚正式结婚。

“文革”期间,严凤英过去的个人感情经历被剧团的造反派视为生活作风问题,大肆进行批斗侮辱,1968年4月7日深夜,严凤英因情绪极度低落吞服安眠药自杀,第二天凌晨在医院告别了她短暂的人生。

(来源:印象安徽IMPAH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