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都写了什么? 清明节缅怀先烈的手抄报图片和内容,喜欢的收藏,关注我随时更新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近日
撒贝宁在节目中
用起立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方式
向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致敬
他说道
“今天大家去天安门
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是当代人
以这种方式
追忆我们的英雄”
他谈起自己小时候
参加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比赛时
准备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从他的话语里可以感觉到
爱国主义和追忆英雄
是分不开的
网友们纷纷留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58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这块纪念碑生动表现了
人民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
是新中国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建筑物
它的存在
是纪念英雄
也是鼓舞生者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因为天安门广场承载着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周恩来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周恩来的提议获得代表们的一致赞同和一致通过。9月30日下午6时,闭幕式后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辞说:“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1949年9月30日,周恩来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
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
有关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提法最早见于1951年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给政务院的报告。这一报告由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副市长张友渔、吴晗签署,其主要内容是纪念碑拟于1951年春开始施工,并提出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工程预算。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郑振铎(时任文物局局长等职)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王明之(时任北京市建设局局长)为工程事务处处长。工程事务处下设七个组,分别为:建筑设计组、美术工作组、电气装置组、土木施工组、石料供应组、财务核算组(由中财委负责)、摄影纪录组。
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会议还决定,人民英雄纪念碑系伟大而永久的革命纪念物,必须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此一工作,必要时可以通过中央人事部,向全国各地调用干部。
确定设计方案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的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
1952年,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确定碑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
确定整体碑型的造型和外观
碑通高为37.94米,碑基面积约3000平方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
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硝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队、胜利渡长江为主题。
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刻有170多个人物,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8个花环。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心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103吨的大石。
人民英雄纪念碑整体形象
碑心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于1955年6月9日题写)8个镀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题字都由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
共同关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
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泽东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
毛泽东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当毛泽东把撰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送来后,刘开渠为请周恩来总理写碑文,按照碑身的大小比例,打了一张格子交送上去。不久,周恩来总理把写好的碑文亲自送到工地,并谦虚地说:“我躲到北戴河练了一个星期的字,你看行不行?”
刘开渠于1953年调到北京,担任纪念碑的设计处长兼雕塑组组长。在此之前,纪念碑四周要做八块浮雕的设想已定下来。浮雕表现什么内容,经反复讨论,确定根据碑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历史中,举出八个题材,可是具体到表现每个历史时期,把什么人物刻在画面上,刻不刻党的领袖等,却一时无法确定。设计处只好请示毛泽东。毛泽东指示,每个情节中的人物,只雕刻到连队的干部、不要把高级领导人刻在面上。当有人提议表现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时,毛泽东不同意,坚持说:“还是刻‘八·一’南昌起义!”
题字
1949年10月,著名书法篆刻家魏长青应邀参加了建碑工程。毛泽东的题字原先是写在信纸上的,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见方。要把这些字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把字放大20倍,其中一个“永”字就有两米多高。当时,工作人员借助于幻灯投影机将字放大,然后按着光影把字描下来。可是这样描出的字却失掉了原手写体的神韵。魏长青仔细分析了毛泽东手写体字的特点,随后精心描摹,细致加工。最后他把加工好的字照相缩小20倍,与原手写体相对照,竟不差毫厘。技艺精湛的石匠们据此将放大了的字体刻上石碑。
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碑文
但由于碑心石是花岗岩,又硬又脆,一刻就崩,雕刻工作因此一度中断。魏长青便建议:把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将需要镌刻部位的胶皮挖下来,形成“阴文”轮廓,然后用高压喷射矿砂往花岗岩上“打”。就这样,石匠们终于成功地镌刻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边缘整齐、熠熠生辉的大字,使之光照千古,永存于人民的心中。
周恩来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碑文
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装饰设计,尤其是表达纪念精神的浮雕设计,是先由史学家初选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革命运动”题材,最后经毛泽东和周恩来审定,然后调集一批画家、雕塑家和石工,到1953年才成立美术创作组来完成指定题材的八面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
八块浮雕的创作者分别是:
1.《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祖韶,助手李祯祥;
2.《太平天国》画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
3.《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
4.《五四运动》画稿冯法祀,雕刻滑田友;
5.《五卅运动》画稿吴作人,雕刻王临乙;
6.《八一南昌起义》画稿王式廓,雕刻萧传玖;
7.《抗日战争》画稿辛莽,雕刻张松鹤;
8.《胜利渡长江》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49年9月30日决议兴建到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一共花了近9年时间。
中央研究决定1958年5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仪式,因为这一天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那天,天安门广场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国际歌乐曲。
人民英雄纪念碑,将永远激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来源:共青团中央



中国烈士纪念日,是纪念中国烈士的法定纪念日。
一、设立烈士纪念日意义:
1、设立历史纪念日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设立历史纪念日不仅是缅怀致敬 更是熔铸信仰与精神传承。
3、设更好地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4、设立历史纪念日更好地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有积极推动作用。
5、设立历史纪念日弘扬烈士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培养下一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
6、设立历史纪念日:纪念烈士带着亿万国人英雄先辈的无限崇敬与感恩之心。
7、设立历史纪念日,使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烈士纪念日,如此的国家纪念日才能在代代人中传承宝贵的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让国家的接班人在思想上和意志上更多继承历史上英雄先辈的伟大品质。烈士纪念日不仅仅是个国家最高级别的纪念活动或仪式,它更是个让青年人受烈士精神熏陶的机会,只有让青年人更多参与到烈士纪念日当中,也才能锻造中华民族更加坚毅而崇高的品格。
8、设立历史纪念日意在当今 激发复兴力量:
通过历史纪念日更好地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有积极推动作用。对追寻正义、反抗压迫侵略、自我牺牲精神。
【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948年5月25日)是中国解放军军人,1948年在国共内战中阵亡。 生平 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中华民国政府军驻守的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负责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据说,在冲锋时,遭到一个桥型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锁。董存瑞便抱起炸药包,准备进行爆破。冲至桥下后,发现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也没有地方可以放置炸药包。董存瑞便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暗堡同归于尽。董存瑞的行为,使得他成了中国共产党宣传的著名战斗英雄。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小子"。
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叔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绝,他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鬼子的地区队伍。
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小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到了老鸹窝里,因而受到批评关了禁闭。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嘎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他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战斗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嘎子,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枪。嘎子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
【刘胡兰】
胡兰,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