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讲解(乘船游览) 四大名山,四位菩萨,四种修行佛法!

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早在宋代,就有“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之说。现在,让我们从码头乘船离岸,顺江而行,通过乘船的方式游览别样的乐山大佛。

游船驶入江心,右侧是乐山的古城新貌,据《乐山县志》记载“嘉州古城,北周始创,历代治此”,用红砂条石砌就的嘉州古城墙,坚实牢固,形成“江为护城河,城为防汛堤”的特点,留下古朴遗风,是乐山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在游船左侧,是与嘉州古城隔江相望的凌云山、乌尤山,这两座山,加上东岩山组合而成的“巨型睡佛”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巨型睡佛”头南足北,仰卧在岷江一侧,直线距离约1.3千米,三联山组合而成的巨佛惟妙惟肖,头、胸、腹、腿、脚的轮廓清晰可见,远观还能看到睡佛的鼻、唇、颔、眼睫毛,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坐东向西的乐山大佛竟然不偏不倚的端坐在巨型睡佛的腋部深坳之处,“佛中有佛”,形成“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奇观。除了乘船观赏外,还有一个观赏巨佛的最佳点是在乐山迎春门“观佛楼”。

凌云山原名“青衣山”、“九顶山”,山上茂林修竹,掩映着朱楼画檐;丹崖峭壁,雕凿着大小佛像;山下三江汇聚,有“上朝峨眉,下朝九顶”之说,凌云风光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唐代李白、杜甫、岑参,宋代苏辙、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明代杨升庵、汤显祖都曾登临留住。当年苏东坡写下“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诗句,表达出诗人无限钟爱嘉州山水的情怀。

翘首仰望,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就在眼前,位于凌云山栖鸾峰西壁的“乐山大佛”是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脚踏三江,背负九峰,坐东向西,正对峨眉,千百年来任凭风侵雨袭,大佛依然临江端坐,雍容大度,慈祥端庄。佛像建造不仅比例匀称,神态生动,而且造像工艺独到,大佛从头到脚巧妙地隐蔽着科学的排水系统,对佛像至今保存完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坚韧毅力。据记载:唐代凌云寺海通和尚见江水凶险,常沉船没舟,便发下宏愿,凿崖造佛,以镇水势,普渡众生。大佛工程开始于唐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贞元19年(803年),历时90年。相传海通和尚为弘扬佛法,四处募资付出毕生精力,他大义凛然搞吏索财而“自抉其目,捧盘致之”的献身精神,更是众口皆碑。乐山大佛历经沧桑,几遭劫难,多有病害,历代均有过维修。

在乐山大佛两边崖壁凿有石刻龛窟,其中“西方极乐图”雕刻精细,成为繁荣佛事的瑰丽珍宝。凌云绝壁之上,一条开石凿成的九曲栈道临空而就,人行栈道之上,足下危崖绝壁,叫人惊心动魄。在大佛左侧悬崖上,凿有一条长500米的凌云栈道,攀崖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斗折蛇行。这里既是听涛、沐风、观景的游览道,又瞻佛拜佛的首选通径。

依山取势而建的璧津楼位于凌云山后的半山腰上,仿明清寺庙建筑风格,三层楼阁,朱檐碧瓦与苍崖丹壁交相辉映,成为临江观景的好地方。

船过璧津楼,你可看到麻浩河上濠上大桥。此桥为乌尤寺方丈、已故著名高僧遍能法师发起募资建造,由两段风雨廊连接中间的高拱桥构成,造型独特,似一道彩虹横跨凌云、乌尤二山。

在濠上大桥桥头,是乐山汉崖墓博物馆所在地,该馆又红又专麻浩崖墓为主体,保存着东汉时期的崖墓群,为乐山最集中、最具代表的墓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渔村是一座仿罗城古镇的船形建筑,头枕璧津楼台,尾衔麻浩崖墓,全长100余米,古朴典雅,造型逼真,“船是一条街,街是一只船”。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这离堆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也是巨型睡佛的头部。乌尤山因其形如乌牛卧水,古称乌牛山,北宋诗人黄庭坚取其山色苍翠沉绿,而更名乌尤山。乌尤山三面环水,孤峰卓立,秀色如黛,宛如一块碧玉浮于江中,清代张船山有诗赞美: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此乃乌尤山美景的真实写照。乌尤山桢楠挺拔、竹木扶疏,临江崖壁上镌刻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每字长4米,宽3米。笔力遵劲,气势磅礴,为明代嘉定人彭汝实所书,至今仍清晰可见。

船至乌尤山码头掉头返航,左岸杜家场田园风光质朴雅致,自然恬静。自古视为祥瑞之地的凤洲岛更是景色宜人。人说乐山城宛如一只展翅凤凰,“洲涌其前,如相扑然”,于是称之“扑凤洲”。又因位于大佛之前,又名“大佛坝”、“佛前坝”。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

朝圣四大名山,除了烧香磕头的祈福之外,是否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智悲行愿这四种菩萨的表法之智,对我们人生有何帮助?您知道如何才能让菩萨显灵吗?


五台山

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四大名山,四位菩萨,四种修行佛法!


普陀山

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峨眉山

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四大名山,四位菩萨,四种修行佛法!


九华山

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地藏菩萨之“大愿”,是指他的愿心极大,要普度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乃至地狱之中的饿鬼等一切生灵),只要地狱没有度空,他就不成为佛。

观音菩萨之“大悲”,是指他的胸怀极为慈悲,即所谓“大慈大悲”。“慈”是“予乐”,即为众生带来快乐;“悲”是“拔苦”,即为众生解除痛苦;“大慈”是“无缘大慈”,即不分亲疏、不计恩怨地为一切众生带来快乐;“大悲”是“同体大悲”,即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解除众生的痛苦就是解除自己的痛苦。

文殊菩萨之“大智”,是指他的智慧极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佛法的最高智慧)。

普贤菩萨之“大行”,是指他在实践佛法宏旨(普度众生)方面极为尽心尽力,再难也不中断、再苦也不停止。


因此,人们朝拜九华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地藏菩萨那种大愿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观音菩萨那种大胸怀;朝拜五台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文殊菩萨那种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普贤菩萨那种大践行。


其实,这四位菩萨是代表修行佛法的四项要求,即:

一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立下宏大的愿心——修行佛法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二要像观音菩萨那样具备广阔的胸怀——无论是亲人、仇人、好人、坏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为之解除痛苦,带去快乐。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要以菩萨自居,要不分彼此,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

三要像文殊菩萨那样具有高度的智慧——努力领悟空有观、因果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真谛(其中所蕴涵的哲理);

四要像普贤菩萨那样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地将佛法真谛用于实践,兢兢业业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九华山,又怎么能见到地藏菩萨呢?

倘若我们小肚鸡肠,对别人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尔做了一点好事就大事宣扬,居功自傲,甚至要别人感恩戴德,那么,即使天天朝拜普陀山,又怎么能见到观音菩萨呢?

倘若我们自以为很有知识,不去认真思考、深刻领悟宇宙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五台山,又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呢?

倘若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甚至能把佛教经典倒背如流,却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付诸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或者有所行动却中途退却,半途而废,那么,即使天天朝拜峨眉山,又怎么能见到普贤菩萨呢?


佛法其实是最博大、最精深的哲理,也可以说是最广义的教育学。

佛法不是空洞而浅薄的道德说教,因为佛法不是简单地劝喻人们积德行善,而是以深邃的哲理阐释宇宙真谛和人生意义,让人们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在利人利己的实际行动中,化除各种各样的烦恼,享受无与伦比的幸福。

因此,学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只要深入领悟佛法的真理并付诸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即使不是僧人,也不是居士,他已经在佛门之内了。


须知,菩萨并不是神,而是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每个人,只要具备宏大的愿心、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并真心诚意付诸实际行动,就已经成为“因地菩萨”了。

所谓“因地菩萨”,就是具备了菩萨的善因。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持之以恒,最终达到菩萨般的境界,那么自己就成为菩萨了。

体悟佛的教诲,学习佛的榜样,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致力行善,杜绝作恶,逐步升华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朝山拜佛真正意义之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