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云雾飘飘的秦岭山村农家乐,吃住仅60元,吃到了没见过的小吃 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为何保存得这么好?
出去玩,除了风景,吃饭和住宿是一般人最关心的事情了。
但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不太讲究住宿舒适与否,美食可口与否,毕竟,既然选择了省钱的穷游,就不能挑剔别人的条件了。
这次,我到了秦岭里一个云雾飘飘的秘境田园——安康旬阳的水泉坪。

因为不熟悉路况,被营运面包车的司机拉到了王莽山下的龙家沟里,当时已经是下午3点左右了,于是我决定先爬王莽山,然后下山住在龙家沟口的王莽山村的农家乐,第二天一早再徒步穿过水泉坪这片“高山平原”,一边赏景一边返程。

王莽山海拔1400多米,从山下的王莽山村爬上去需要走约5公里盘山公路,徒步本需要约2-3小时,我因为已经被面包车拉进了沟,走了一段路程,因此只花了一个半小时便登了顶。

大概傍晚6点左右,便按照计划顺利地返回到了王莽山脚下的龙家沟口,在这里寻觅住处。
龙家沟口离水泉坪入口的桥上村约4公里,这里地形相对狭窄,海拔700多米,比桥上村高了约100多米,刚好处在从山间平坝到高山的过渡区。
这里人居密集,公路沿溪而过,缓缓攀升,夹道都是村居,形成一条街道,王莽山村的村委会也在离沟口不远的地方。
靠近山谷入山的地方,有四五家农家乐,挂着提供食宿的招牌,我选择了一家叫“聚友庄农家菜馆”的农家乐,这家的女主人出来招呼我,是一个热情爽朗的女子,跟我说住一晚要80元,我刚开口试着还价到50元,她虽然略显为难,但还是很爽快地同意了。
她家有个庭院,房子原来是一层,后来楼上加装钢架棚,于是变成了两层,。
安排我入住的房间在楼上,靠近后侧的小钢构屋里,虽然貌似简陋,但推门进去,屋子十分整洁,床铺也舒适,再加上这个季节气候适宜,我觉得还蛮好的。
晚饭也在她家吃。她家的饭菜应该做得是不错的,听说开业才两个月,我来的时候,见到许多人专门开车来她家吃饭。那些人吃完走后,她的公公在收拾碗筷,我进去看了一下,从剩的菜里看出来应该有魔芋、腊肉粉皮、烧鸡块、粉蒸肉、凉拌折耳根等。
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南方人,在家常吃米饭和炒菜,腊肉家里也有,所以一般到陕南,我都很少吃大餐,常吃小吃。
女主人问我要吃什么,我说随意做点就行。没过多久,她端上来一碗青菜蛋汤,和一盘子我从没见过的食物。
油炸过的薄圆片,看起来有点像土豆片,她告诉我,这叫“米浆馍”,是大米打浆发酵后做成的一种食物,可能加了一些甜酒,吃起来有轻微的经过发酵后的甜酸。她说这种“米浆馍”在陕南很常见,但我却还是第一次吃。
这份食物,她只收了10元,我能看出来,她几乎是不挣钱的。所以,如果你们去了的话,她没有收这样的低价,请一定要理解,可能她是体恤我这样单身出游而表现出来的善意,我不想因此而给她做生意而带来困扰。(可能我多虑了,万一我是想多了,根本没有人因为我的文章而去那里呢,哈哈。)
饭后,天黑了,她儿子从辅导作业的托管班回来(水泉坪这样的山村居然也普及托管机构了),她的活儿也忙完了,于是我和她出去溜达,大山里的夜晚有什么好玩的活动呢,不过是从自己家走到邻家,坐在邻家的屋檐下,烤着火盆聊会天(山里的夜晚还有点冷)。
聊完了,踏着夜色回去,枕着屋后那条活蹦乱跳的溪流入睡。睡醒起来,出门一望,微雨淅沥,王莽山村已经被云烟笼住了……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

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避暑山庄这么好,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今天咱们说一件绝大多数承德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现在能够拥有这么好的避暑山庄,都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的名字叫郑孝燮。
郑孝燮(1916-2017),1916年出生于奉天(今沈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城市规划专家,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
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在研究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理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孝燮简历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年仅15岁的郑孝燮离开出生地奉天(今沈阳),经北平(今北京)到上海求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孝燮来到武汉借读,次年又西去重庆,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郑孝燮最早的专业是建筑,抗战胜利后到了武汉,开始搞城市规划,后来从武汉到清华大学,再到建设部,做的一直都是规划的工作。
郑孝燮与避暑山庄
“文革”结束后,拔乱反正,很多问题急待调查,中央提出让全国政协了解,各地古建筑和园林等的破坏情况,全国政协的第一次大调查,就选在了承德。
据资料记载
当时在全国政协和各地文物保护情况调查有关的工作组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建设组,一个是文化组。其中城市建设组组长韩光,副组长郑孝燮。郑孝燮在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间,年年都参加这种调查活动。
全国政协从1980年开始,就组织调查团去各省区实地调查文物保护情况。
第一次去的是承德
郑孝燮作为专家委员参与调查
(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拍摄者)
郑孝燮与单士元等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对承德避暑山庄大到一殿一庙,小到一砖一瓦的损坏,做了详细的记录。提出大量整改和保护意见,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做了汇报。
调查中发现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古建筑和环境在“文化大革命”前就被几个单位占用,并且不断地乱搭乱建,建设性破坏很大,“文化大革命”中破坏得就更厉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的地方还是被一些单位占用。
■山庄的热河温泉竟被当成城市自来水的水源而抽枯。
■避暑山庄湖区北岸的万树园一带是清朝乾隆皇帝宴请蒙古王公的地方,日军侵占时在那里建起了传染病院。解放后,成了北京军区266传染病医院,并新建了礼堂、食堂和多栋二层单元宿舍楼。
■清朝藏四库全书的文津阁成了地区老干部休养所,为了冬天取暖,高大灰粗的烟囱插建其间。
■烟雨楼,变成了苏联专家的招待所。
■另外还有几十户老百姓住在里面,还有承德地区的一些机关在里面办公。
这些问题“文革”前即由国家建委调查和交涉,直到“文革”后全国政协介入调查,才逐步得以解决,最大限度的还原了,避暑山庄的本来面目。这座皇家园林,终于回归了庄严与宁静,后经郑孝燮等多位文物专家的努力,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资料记载
要把整个避暑山庄腾出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20世纪60年代初,外交部韩念龙副部长曾建议把承德作为外国驻华使节短期游憩的地方,得到周总理的同意。为此,当时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即组织承德的专项调查组,郑孝燮参加了,并多次前往承德调查。这以后,避暑山庄的问题才开始逐步解决。直到80年代这次全国政协的调查,才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古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保护好它们就是保住了民族深处最璀璨的记忆,善莫大焉。
郑孝燮在承德
1980年那次对避暑山庄的调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带队,参与调查的全国政协委员还有:缪云台、赵朴初、程思远、萨空了、魏传统、钱伟长、沈其震、单士元、郑孝燮
在此请接受承德人民深深的敬意,避暑山庄感谢你们,承德的山山水水会永远铭记你们!
(老家热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