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在哪里吗?不在广州,原来藏在这里 红色印记藏品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幕

一直在路上,发现美,分享快乐!

早就听说江门有个三十三墟街,是城市的原点,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深刻感受其历史。“墟”是南方对于集市的称呼,三十三的名字有点奇怪,它其实是来源于这条集市最核心的街道,因为位于集市的最高点,取名墟顶街。人们来到这条街道,需要爬一段坡路,这段坡路刚好有三十三级台阶,大概在走这段台阶的时候,都会觉得很辛苦,然后默默地记数,最后,三十三竟然成了集市的代号。

江门又称五邑,包含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和恩平,现在的城区江海和蓬江,以前均属新会。三十三墟这一片区域,位于现在的蓬江区,是江门城区的原点。虽然以江门之名代管五邑,新会有些不服,但实际上这个名字也是有些来历的。在千年以前,江门还只有一些小岛露出海面,西江的支流蓬江流经蓬莱山和烟墩山,两座山相对而立,故得名江门。江门墟从元代就开始形成了,每逢二、五、八是赶集的日子,人们划着船过来赶集,船就停在水埗头下面的岸边。

你知道中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在哪里吗?不在广州,原来藏在这里

如今的三十三墟已经破败,但街区中依然有人在坚守。这里保留了大量的骑楼,特别是靠近江门水道一侧,虽然墙面斑驳仍难掩往日的辉煌。启明里一带则正尝试进行古建筑的活化,已经焕然一新。

登上三十三级台阶,来到墟顶街,街道上很安静,偶尔会有踩着单车或骑着摩托的人飘过。街道两旁藏着很多老巷子,幽深的有点怕人,不时还会有猫窜出来。沿着老街漫步,看到房子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山顶的建筑很别致,打算过去看看。后来才知道,旁边的巷子也是可以穿过去的,只是当时不敢贸然前往。

你知道中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在哪里吗?不在广州,原来藏在这里

走出墟顶街,街口对面有一座高大的教堂,这里是基督教江门堂,旁边就是刚才看到的那座山的入口,这里修有一座大牌坊,上面写着中山公园。这座山并不算高,沿着登山台阶很快就来到山顶,站在山顶,可俯瞰下面的三十三墟街,确实很有年代感。

你知道中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在哪里吗?不在广州,原来藏在这里

山顶建有一座礼堂式的建筑,建筑前还立有一尊孙中山雕像,这里就是中山纪念堂。走进纪念堂,发现是一座礼堂,呈长方形,前面是主席台,中间的观众席摆放着椅子,三面环绕着二层看台。纪念堂的外面,是红砖砌成的砖墙,颇具民国风。

据了解,这座中山纪念堂是中国的第一座,也是尚存最古老的一座,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原来,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时任新会县的县长叫黄维玉倡议修一座纪念公园,公园的地址就选在这座小山,名叫范罗冈。这座山虽然不高,只有17.5米,但因为这里对着当时城区最繁华的地方,而且又是此处的最高点,相对也比较安静。修建公园的资金来源于市民和华侨捐助,1926年动工,次年即建成。纪念堂是其二期工程,江门是著名侨乡,有华人华侨的热情相助,资金自不是问题。纪念堂是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的,其规模虽比不上广州中山纪念堂,但却比它早建成两年。

当然,在广西梧州和广东梅州,都有建成较早的中山纪念堂,这也足以说明中山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极客行天下)

央广网广州7月10日消息(记者夏燕 实习生 朱桃)7月8日,“镌刻辉煌再启航——红色印记藏品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拉开帷幕,共展出书画、票证、徽章约280件,将持续至8月31日。

其中,票证部分展出72件珍品,涵盖“金戈铁马创共和”“钢铁长城卫国疆”“柴米油盐系民生”三大主题。

红色印记藏品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专用生活票证(央广网发 朱桃 摄)

红色印记藏品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幕

各类军用票证(央广网发 朱桃 摄)

红色印记藏品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幕

“广州第一证”(央广网发朱桃 摄)

徽章部分共展出珍品185件,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部分。

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徽章(央广网发 朱桃 摄)

对越自卫还击战专题徽章(央广网发 朱桃 摄)

除了珍贵的历史徽章和票证外,还有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李守真等名家大师珍品,尽显祖国大好河山神韵气质,票章珍品与国画精品交相辉映。

关山月作品《花好月圆》(央广网发 朱桃 摄)

陈永锵作品《花溪鱼影》和林墉作品《秋花长艳》(央广网发 朱桃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胡明德还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了一幅题为《殿堂流芳》的国画。该作品描绘的是红棉正当时的中山纪念堂,上空群鸟尽情展翅飞翔,和谐自然。

胡明德作品《殿堂流芳》(央广网发 朱桃 摄)

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汪波表示,该画作将妥善保管,并放置在纪念堂的重要位置进行展示,让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传播得更加广泛且久远。

“藏品赋彩征集活动将成为广州中山纪念堂长期性的工作持续开展下去,希望通过系统的收集工作,形成一定规模的藏品体系,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功能,让市民游客能欣赏到珍贵的历史物品和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保护好、传承好这一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汪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