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达18.5万件/套!广东省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栉风沐雨,广州中山纪念堂迎来建堂90周年
清明将至,计划一场博物馆之行,近距离观赏“镇馆之宝”,是不错的假期出游选择。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获悉,为全面展现馆藏面貌,打造“学术粤博”,广东省博物馆计划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梳理,从中撷取精华编撰《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包括杂项卷、书画卷、陶瓷卷、矿物宝玉石卷等14个系列共16本,内容涵盖馆藏文物、自然标本和古籍等各大品类,展现广东工艺、反映区域特色。
目前,丛书首卷《杂项一 铜胎珐琅器与外销银器》已出版发行,该书体现了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有着与众不同的收藏特色。铜胎珐琅和外销银器属于中外工艺技术融合的一体两面,弥补了过往学术研究的空白,解锁海洋贸易时代科技传播的奥秘,呈现出一段未曾记载于任何史书、波澜壮阔的交流史。今年内,粤博还计划出版书画卷一(绘画卷)、陶瓷卷一(历代陶瓷)。
据馆方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博物馆藏品总数逾18.5万件/套。其中,端砚、潮州木雕、外销艺术品、出水文物、自然资源系列藏品是馆藏优势和特色。特别是馆藏古代陶瓷和古代字画两类传世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在中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陶瓷藏品几乎包括历代各名窑产品,书画中省内外著名书画家的代表作多有珍藏。
近二十年来,广东省博物馆有意识地开展相关藏品征集和研究工作,并达到相当高水平的规模和体系,全面呈现了岭南特色工艺技术风貌,以及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视野下的海洋贸易发展、文化技术交流和社会经济变迁。
馆方介绍,几代粤博人扎实工作、广征博纳,以调查发掘、有关部门调拨移交、上级拨款征购等多种渠道,提升博物馆藏品数量和质量。此外,还得到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如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商承祚、蔡语邨、吴南生、简又文、梁弈嵩、艾地文等捐出大批品质极高的珍品,品类涵括书画、瓷器、丝织品、墨砚、钱币、珐琅等。
为充分发挥文物藏品的社会效益,加强文物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粤博近年来逐步加大馆藏文物资源的共享开放,在官网免费公开文物高清数字影像5000多张,并附有文物名称、年代、类型、质地、尺寸、说明,范围包含文物藏品、自然标本、古籍善本等。
此外,粤博公开馆藏文物高精确度三维模型数据411件,全景展示馆藏文物细节,并在官网上线近年重展的虚拟展厅,让观众“把展览带回家”。
【知多D】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精品简介(部分)
书画
1、南宋陈容墨龙图轴
纵201.5厘米,横130.5厘米
1958年广东省文管会移交

陈容,生卒不详,字公储,号所翁,一说是福建长乐人,也有说是江西临川人,《图绘宝鉴》作福唐(今福建福清)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官福建莆田太守。擅书画,长于松、竹、虎、鹤,尤精画龙,水墨纵横,气势豪壮,为中国写意龙画第一人。
此画无年款,署名所翁作。作品绢本墨笔,以水墨大写意表现独龙于云雾中腾驾,气势非凡。画中笔随形写,墨由状走,浓淡结合,局部见细节,整体见气神。作者运笔控墨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将龙之精神体貌表现无遗。该画为其代表作。
2、北宋佚名群峰晴雪图轴
纵114厘米,横48.2厘米
1994年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捐赠

此画绢本,设色,落款处残缺,仅存“熙宁辛”三字,经考证,为熙宁辛亥年(公元1071年)所作。作品采用烘染、留白手法表现白雪皑皑的山间之景,全景式的构图增强画面之气势感,墨色擦染烘托山体雄浑与庄重,山间蟹爪枯树散布,茅亭楼阁半隐,迭迭山泉涌现,萧寒中平添一分趣味与变化,具有典型的宋代山水画风格。曾为谢稚柳、吴南生收藏,画面上方有谢稚柳题跋印鉴。
3、元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
纸本
纵49厘米,横131厘米
1962年购自北京西单门市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后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死后追封魏国公。其集诸艺于一身,诗文、道释、金石、音律无一不精,尤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书法史、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此卷共19行,计86字,曾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启功、徐邦达、刘九庵等先生鉴定为真迹。作品虽无纪年,但从印章、署款和书风看,应为赵氏早年作品。原为纸本挂轴,后经蓑衣裱,改为手卷。录书唐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结字扁平,用笔方圆并举,法度谨严,气势端秀,意态古朴生拙,与宋高宗书法在笔道、结体上多有继承之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早年书风“初临思陵”“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的特点。
4、明颜宗湖山平远图卷
纵30.5厘米,横512厘米
文化部文物局拨交(香港回流)
卷首
卷尾
颜宗(1393-1459),字学渊,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举人,曾任福建邵武知县,官至兵部员外郎。工山水、人物、虫鱼、翎毛、走兽,其山水师法黄公望、李成、郭熙,画风融南北于一体,平淡中见挺拔、雄奇之态。
此画为广东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绢本设色,长512厘米,可谓鸿篇巨制。作者以烟波浩渺的江南山水为背景,中锋用笔,通过墨色浓淡的层次变化表现绵延山峰、葱郁树木与迷蒙云雾,穿插渔耕、行旅、渔樵等生活情节,布局开合有度,独具风格。
作品卷后有时人陈敬宗及清代黄时俊题跋,曾经上海徐伯郊收藏,辗转流于海外而后归。
5、明海瑞行书卷
蔡语邨先生捐赠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书法擅楷、行、草书,笔力精绝,功力深厚,以行草书为最出色。海瑞书法传世很少,此卷后有宋葆淳等人题跋,较为难得。
陶瓷
6、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高30.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8厘米
该瓶为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宝之一,被定为国家一级甲类文物,即“国宝”级文物。瓶胎薄,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青花亮丽,纹饰极精,造型甚为美观。器身纹饰共分七层,上下各配以蕉叶纹、变形莲瓣纹、卷草纹。中部主题纹饰绘“携琴访友”人物故事图,人物神态惟妙惟肖,并以花、柳、石作陪衬,布局严谨,生动活泼,宛如一幅十分难得的元朝墨笔人物画,颇似当时人物画家张渥绘画的风貌。底部以青花书“又”字款。
1981年4月,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收购了一批瓷器工艺品,准备出口外销。在出口之前,由当时的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此批器物进行鉴定,属于文物的就要留下不能出口。广东省博物馆的古陶瓷专家、原保管部主任宋良璧先生参与了此次鉴定活动。据宋老师回忆,当时他们对此次鉴定高度重视,谨慎对待。在对经过有关人员鉴定、认为符合出口条件并已卖给香港一家公司的一批器物进行再次复核鉴定时,宋老师发现了此件应为珍品。后通过省文物总店购藏于广东省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经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领衔的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小组进行反复鉴定,确认这是元代的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并定为国家一级甲类文物。该瓶底部的青花“又”字款为第一次发现。元青花因传世器物稀少而弥足珍贵,绘人物故事图的就更为难得。此件瓷器的发现,不仅为国家增添了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藏品,而且为研究元代青花瓷器和绘画艺术等,亦增添了宝贵的资料。
7、明永乐青花八角勾莲纹烛台
高27.6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21.2厘米
该烛台为景德镇官窑器,造型来源于当时西亚地区的银器。所使用的青花料为典型的“苏麻离青”——西亚地区进口的钴蓝料。明代永乐、宣德朝的青花瓷器,部分器型模仿伊斯兰风格,如八方烛台、大扁壶、天球瓶、抱月瓶、僧帽壶等。这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文化和技术交流。
明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制作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为西亚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这类进口青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致使烧制后的青花发色浓重艳丽,并有自然晕散现象,纹饰中钴料聚积处往往出现黑铁斑点,俗称“铁锈斑”。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点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成为永、宣青花独有的特征。
8、清乾隆广彩十三行通景图大碗
高15.5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19.8厘米
此件清乾隆广彩十三行通景图大碗,口径37厘米,碗圈足外壁绘如意云边饰,碗内心绘大花篮及花蝶纹。外壁以通景彩绘的方式描绘广州十三行的欧洲国家商馆区,包括丹麦、大革命前的法国、瑞典、英国和荷兰等国的国旗、炮台和粤海关等,还有无数的小船、船夫、正在谈话的中欧商人、装车舢板、包装和搬运茶叶的情景等。品相完整,色彩鲜艳,画工精湛,描绘的人物、建筑场景众多,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是乾隆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广彩精品之作。
清代康、雍、乾时期,随着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断增多,许多国家先后在广州设立商馆,兼行外交和贸易管理的功能。这些外国商馆都由十三行的行商出租地方供其办公和居住,每个商馆门前都竖立本国国旗以示国籍。其中主要的有:法国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最早在广州设立商馆,后来一度舍弃,于雍正六年(1728年)恢复;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广州设立商馆,但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才派有常驻的管理人员;荷兰东印度公司商馆设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丹麦东印度公司商馆设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商馆设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此外,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比利时等都在此前后进入广州。
广彩瓷器是清代康熙开海以后出现的一个专门为了外销而烧制的釉上彩瓷品种。当时为了外销的便利,从景德镇购回烧好的白釉素瓷胚,在广州根据客商的需要再进行彩绘、焙烧,然后直接从广州港出口外销。因广彩大量使用金彩,故又称为“广州织金彩瓷”。历经有清一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彩一直是以外销为主的彩瓷品种。
这种大碗又称“潘趣碗”,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华人称之为宾治碗或潘趣碗,意为“酒碗”。从18—20世纪,欧洲人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这类大碗,用于调制果酒。潘趣碗的大量出现,与18世纪以来欧洲社会上层私人宴会日益流行有密切关系。
这件潘趣大碗描绘了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图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广彩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18世纪的中西贸易史、建筑史及复原十三行景区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碗于2019年征集购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木雕
9、北宋庆历八年木雕罗汉像
通高51厘米,通宽22.6厘米
该罗汉像为木胎,半跏趺坐,右足踏座,左足平趺,头右侧,右手托面。该尊罗汉像铭文中,前半部分保留了宋代原有铭文的内容,后半部记载翻刻原因和年代。从铭文可知北宋庆历八年(即1048年)居于广州城内谭一娘出资捐造此尊罗汉像,约三百年后明代有两次重新妆饰。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向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称。北宋木雕罗汉像乃庆历年间雕造,原来共有五百尊,如今仅存三百六十尊。千百年来历经烧毁和散失,尽管有补刻,亦不能与宋代时期的木雕罗汉像媲美。民国初年广东金石学家邓尔雅、蔡哲夫等人发现了掩盖于厚厚涂层下的铭文,得知乃是宋代故物。面对混乱的时局,南华寺住持虚云大和尚将这批珍贵文物,除个别留存于殿堂外,大部分藏于大佛脏内。直至1963年北宋木雕罗汉像重新被发现,其中十件目前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皆为一级珍贵文物。它们不仅是难得的宋代木雕艺术珍品,而且像座上留存的铭文,为中国佛教信仰、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鉴于木头材质易朽,存世的宋代或更早的木刻文字已是十分稀少,尤其是在气候潮湿的岭南,古代的木刻文字尤为罕见。
端砚
10、清光绪千金猴王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老坑大西洞石。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砚右侧铭文:千金猴王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砚左侧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11、清光绪嵒华四象砚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砚额铭文:嵒华四象砚。砚侧铭文: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
12、清光绪壬辰九晕太极端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老坑水归洞石。长方淌池式双面砚。砚堂有大片鱼脑冻、天青。双面砚边分别雕刻卷云纹、夔纹。砚侧铭文: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项信南刊。
在广东省博物馆众多的端砚藏品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千金猴王砚”和“嵒华四象砚”,因独特的石品花纹分别被俗称为“猴砚”和“鹤砚”。其美石精工堪称上乘,流传经历扑朔迷离,主人“何氏闲叟”的身份众说纷纭,且何氏另藏有第三方端砚的说法坊间流传已久,人们对其猜测种种、期待有加,是关注者们的不老话题。
2018年初,何崇甘先生及其家族主动向广东省博物馆无偿捐赠 “何氏闲叟”的“九晕太极砚”,将何氏三砚的故事拉入我们的视野,为进一步厘清三砚的前世今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何氏后人口述,千金猴王砚、嵒华四象砚、九晕太极砚的砚主人“何氏闲叟”为“何天闲”,祖籍番禺大石。何天闲对三方佳砚虽珍爱有加,但其在世时已将三砚分别赠予子侄三人,猴砚赠予大儿子何翰屏,鹤砚赠予二儿子何孝硕,九晕太极砚赠予侄子何蓬洲。何蓬洲并非“何氏闲叟”,亦非张之洞幕友,并未主持开采过端石,一直以来坊间的误传被推翻。
1951年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在文德路的文物商店买下猴砚,1956年转让广东省文管会,之后入藏广东省博物馆。1960年,广东省博物馆人员登门何孝硕家购买了鹤砚。2019年,何蓬洲的儿子何崇甘老先生向广东省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九晕太极砚,彰显了无私的家国情怀。
至此,三方宝砚辗转一个世纪后在广东省博物馆重聚。
珐琅
13、清乾隆铜胎画珐琅云龙八宝脸盆
高12.5厘米、口径43.5厘米
铜胎画珐琅。器物为圆形面盆,折口沿,边线卷口鎏金,腹微鼓,足底平。整个盆以画珐琅装饰,盆内外均以宝石蓝色为地,口沿反面和盆底则素白无纹。盆内底为一条龙穿行于彩云间,周围环绕一圈折枝花。盆内腹立壁用金绘出“佛八宝”,寓意佛法无边、普度众生、吉祥如意;佛八宝之间间以缠枝莲纹。该组图案上亦环绕一圈折枝花,口沿表面和盆腹外壁绘西番莲纹。整件器物配色艳丽,历久弥新。
珐琅技艺原非出自中国本土,十七、十八世纪之际广东工匠作为了解先进珐琅制作的人员被引荐入宫。经多年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令中国珐琅工艺焕发新生。随着需求量增加,清宫逐渐将以金属为胎体的珐琅器皿制作生产交予粤海关。是时,“广珐琅”一名专门特指粤海关进贡的广东珐琅,种类涵括画珐琅、透明珐琅、錾胎珐琅等,是清代珐琅器工艺的重要代表。该器物所运用的画珐琅,也被称为“珐琅画”。它以珐琅料绘于器物表面,具有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画珐琅有瓶、盒、盘、碗、灯具等器物之外,还见用于家具、钟表、化妆盒子上的嵌片。画珐琅的图案多为肖像、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清代广东工匠是中国最先接触和懂得到西方画珐琅的人,时至今日该项工艺依然在广东地区特别在珠三角一带熠熠生辉,并入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沈祯卓
【图片】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作者】 黄堃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
You have no flash plugin installed
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om here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实习生 张敏楠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徐炜伦 实习生 张敏楠
航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20世纪,沧桑百年。广州这座南粤古城,因为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活动而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中山纪念堂也因此与孙中山一起,受到海内外人民的敬仰。

时光荏苒,经过风雨洗礼和岁月磨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已走过90年,如今它成为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和历史名片,是世人缅怀孙中山、表达崇敬之情的神圣的地方,同时,其又以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外人士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以及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大型集会的场所。
10月10日,中山纪念堂迎来建堂90周年,羊城晚报记者对话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汪波,了解这座代表广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筑瑰宝历史上在文化演出、社会教育、海峡两岸交流等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在下一个90年里,中山纪念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作用的方式。

回首九十载:从集会场所走向公共景点,代表广州城市文化形象
羊城晚报:中山纪念堂于1931年10月10日落成,至今期间经历了多少次大型整修?
汪波:据统计,自1937年开始,中山纪念堂的维护及修缮就一直在进行之中,其中较大型的维修共有12次,涉及屋面补漏、彩绘翻新、结构补强、增加专业设备等。
羊城晚报:中山纪念堂是如何从一个政府集会场所变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和演出场所的?
汪波:从1931年建堂之初到1980年10月以前,中山纪念堂主要用于召开党政类型会议、集会和文艺演出,直到1980年10月1日,中山纪念堂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作为一个纪念性旅游景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旅游参观。1985年3月13日,中山纪念堂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场商业性演出——罗文演唱会,演唱会原来只是计划演出六场,但是最后连演七场。1999年1月1日,中山纪念堂在经历了1998年综合整治大维修后,以崭新的面貌举办了首场新年音乐会。

羊城晚报:在文化演出方面,中山纪念堂取得了什么成果?
汪波:中山纪念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魅力和优越的观演环境,吸引着国内外著名演出团体、艺术家登台献艺,成为海内外优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殿堂。步入21世纪,广州中山纪念堂这座舞台一直都在向世界展示着多元多彩的羊城姿态,引进国内外精彩剧目,包括歌剧、舞剧、粤剧、民乐、话剧、音乐会、相声、芭蕾、交响乐等,拓展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了观众的欣赏水平,更提升了广州的城市文化形象。许多海内外著名艺术家都曾莅临中山纪念堂演出,如红线女、宋祖英、阎维文、董文华、张也、殷秀梅、戴玉强、陈佩斯、郭德纲、冯巩、李云迪、理查德·克莱德曼、马克西姆、小野丽莎等。
羊城晚报:中山纪念堂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汪波:中山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点、广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一张亮丽的历史名片。在发挥其教育职能中,我们一直秉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努力挖掘红色基因,通过举办弘扬孙中山精神的主题展览和红色经典演出,以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学习方式,活化利用了自身红色资源和文物旧址的独特优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党员教育与演艺、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羊城晚报:中山纪念堂在海峡两岸交流中起到什么作用?
汪波:孙中山先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尊崇的伟人,中山纪念堂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点,一直致力于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加大两岸交流,例如定期举办弘扬孙中山精神的主题展览,承办各类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活动等。
展望大未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
羊城晚报:庆祝中山纪念堂建堂90周年,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将举办哪些活动?
汪波:我们以“十个一”的形式开展中山纪念堂建堂90周年系列活动,具体是一个沉浸式展览、一个专题论坛、一个名家讲座、一本图说书籍、一部宣传片、一本宣传册、一本纪念邮册、一首主题歌、一个文创大赛、一批文创产品,来擦亮中山纪念堂的文化品牌。10月16日将举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题论坛,将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羊城晚报:中山纪念堂已走过90年,接下来,中山纪念堂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是怎样的?
汪波:下一个90年,我们纪念堂人初心不改,做到“勇于担责、主动作为、敢于创新、高效执行”,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以“平安纪念堂、数字纪念堂、活力纪念堂”建设为支撑,真实完整地保护并传承弘扬中山纪念堂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作为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的作用。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平安纪念堂”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我们将推行“智慧+文保”数字化文物保护,利用“天眼”对白蚁防治和文物建筑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建立文物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系统。此外,中山纪念堂是难得一见的古树密度高,老树资源丰富的城市公园,“中国最美木棉”的木棉王及其他古树名木,这些“活”的文物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做好文物“保”的工作,就要开展“活”起来的工作。要将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中山纪念堂打造成网红文化品牌,成为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是中山纪念堂下一个90年的重要课题。我们正在深入挖掘中山纪念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元化价值,不断升级“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我们还将策划“五色”纪念堂、夜游纪念堂、动漫纪念堂等品牌,建构北有冰雕、南有花灯,北有紫禁城,南有纪念堂的格局,将中山纪念堂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城市文化地标名片。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的概念?
汪波: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开幕晚宴的选址,外方在广州提供的多个选址中坚持要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山纪念堂这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当晚,中山纪念堂流光溢彩,高朋满座,惊叹和喝彩声不绝于耳。作为广州千年中轴线的城市地标,“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中山纪念堂将在下一个90年继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正面有一个“天下为公”的牌匾,“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也是他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中山纪念堂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景点,有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加以提炼、阐发和传播,因此中山纪念堂作为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的概念也就孕育而生了。
编辑:宝厷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