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合肥逍遥津 安徽合肥:地名故事|百花井果真有口井?得名与吴王杨行密相关

作者:郎章正


话说合肥逍遥津




话说合肥逍遥津


逍遥津: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为福建布政使窦子称据为私家花园名窦家池,清代,康熙年间王姓官僚占有改名斗鸭池,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又被龚姓改为龚家花园,建有蘧庄,清代状元陆润庠题书“古逍遥津”四字尚存。


《县志·古迹志》称,“窦家池,〈旧志〉在东城内,教弩台罗汉寺后,详〈山水志〉。”根据现存自然风貌,地形分析,当年逍遥津与皇陵庙南流的板桥河水,东流虹桥水在道士冈(今名劳动村),东南汇成一体。自南宋、郭振开拓斗梁城后,道遥津被城垣分割留在城内,除了汇聚雨天积水外,别无源头。由于历史变迁,当年的地貌已湮没难辨。按:《县志》与《三国志》等书上称当年孙权,在逍遥津被魏将张辽追逼登高冢以长戟自卫,疑其高冢即今道士冈高地。望有识之士共探之。《水经注》称“合肥城东有逍遥津”。


在我国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这部脍炙人口的名著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根据《三国志-吴志》中的记载,生动地描写了这一历史上的战例,并以一首“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七言绝句,对当时的战况和情景作了生动的记述。


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古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公元3世纪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合肥隶属魏国,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孙权乘曹操兴师西征汉中张鲁,合肥空虚之机,亲率10万精兵,企图一举攻占庐州,达到向北打开通向中原通道的目的。镇守合肥的魏国大将张辽,面对强敌压境、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危难局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在张辽英勇却敌精神的感染下,魏国将士众志成城,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大败吴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战场遗址就在今逍遥津公园一带。


在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逍遥津这个三国时期的旧地历经沧桑。宋代乾道年间,合肥城扩大,逍遥津被圈入城内。明代官僚将逍遥津占为私有,改名“窦家池”。清代康熙年间,逍遥津又被一王姓翰林所据,易名“斗鸭池”。光绪年间,易主为龚心钊的花园。龚心钊自号豆隐,因此逍遥津又改名为"豆叶池"。而后龚家花园屡经战火,日益破败。新中国成立前夕,园址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将逍遥津逐步辟建为公园,并将逍遥津以西的季家花园也延揽园中,1953年正式以“逍遥津公园”命名。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与经营,“逍遥津”现已建成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合肥名胜古迹和新“合肥风景”之一。



话说合肥逍遥津



最忆是巢州

安徽合肥:地名故事|百花井果真有口井?得名与吴王杨行密相关

百花井,起初听这名字,倒是觉得和牛角大圩比较般配。应该百花争艳的样子,却没想到,它起初是一口井的名字。

在合肥的历史文化中,百花井的悠久,也可以与逍遥津、三孝口等文化古迹并列。它藏在寿春路和阜阳路的交口的东侧,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安徽合肥:地名故事|百花井果真有口井?得名与吴王杨行密相关

唐末年间,合肥人杨行密任庐州刺史,他屡建战功,是当时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官至淮南节度使,被封为吴王。

传说中,杨行密的女儿叫百花公主,当年杨行密发迹后,她不愿住在吴山乡下,于是在外征战的父亲便为女儿在合肥城内建了新宅。

安徽合肥:地名故事|百花井果真有口井?得名与吴王杨行密相关

在百花公主府第的院中,有一口老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且不论旱涝常年保持充足的水源。

而百花公主每日必以井水为镜、临井化妆的美妙传说更是代代相传。百花公主在城内住过的花园叫花园巷,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过的水井自然叫百花井,因井而得名的百花井地名沿用至今。百花公主影响了合肥一千年。

以前百花井的范围很小,指的就是这口井。不像现在,已经扩大到这百花井一整片地方。

百花井是一口老井,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井壁被井绳上上下下来回摩擦出来的凹陷足足有手腕那么粗。可想而知它的年代了!井的四周是青石板铺成的,大约有五米宽,老百姓在那里排队用水,洗菜,洗衣服。

据当地老人回忆,百花井巷外的寿春路在文革时曾被定名向阳路,后来又改名为柳陌巷,70 年代改造时改为寿春路。他还记得70 年代时,百花井巷口有个向阳路粮站,旁边还有个卖自来水的商店,一桶水一分钱,大概50斤,家家户户都要在那里买水吃用。“百花井里的水煮稀饭好吃,但是喝起来毕竟有些咸。”

“百花井的水煮出来的稀饭好吃”闻名于合肥,远远近近的居民都来百花井挑水回家煮稀饭。直到1987 年,随着旧城改造,百花井一带的平房都被拆除了,百花井终被填平掩埋在楼房之下。


  • 来源:合肥民政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