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微旅游|慢享宣城诗情画意 安徽宣城诗情画意的4处景点,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你去过吗?

“宣城自古诗人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游目骋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唐代诗人李白七至宣城,留下数篇与宣城有关的浪漫诗章。初夏日微风徐徐,循着李白的诗文足迹,从烟波浩渺的桃花潭撑篙出发,赴一场如诗如画的宣城之约。

皖美微旅游|慢享宣城诗情画意皖美微旅游|慢享宣城诗情画意

泾县桃花潭风景区潭畔风光(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位于宣城泾县的桃花潭名扬天下。宣城之旅的第一站,就去李白打卡的桃花潭一睹其芳容吧。桃花潭,南倚黄山,西连九华山,她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泾县以西40公里处的青弋江上游。

皖美微旅游|慢享宣城诗情画意

泾县青弋江段(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走在穿越千年的古渡口,登上踏歌岸阁,凝望一坐一立对酒当歌的李白和汪伦雕像,不由得想起那首古诗和那段情义。当年,因汪伦的一句“此地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店”,引得好游又好饮的李白不远千里来到桃花潭。临别之际,汪伦踏歌送行,李白百感交集,遂作千古名诗《赠汪伦》传吟至今。

泾县桃花潭风景区潭畔风光(组图)(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怀仙阁下水悠悠,李白诗篇万古留。”登上怀仙阁,凭阁远眺,远山含黛,近水如烟。清晨还没来得及散去的薄雾如白纱般氤氲在青弋江上,千里烟波如梦如幻,宛若仙境,当年李白汪伦提壶美酒同游桃花潭的画面似在眼前。

泾县桃花潭风景区怀仙阁(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桃花潭四时之景皆宜人,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水温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无论什么季节来,都可体验“中国最美网红打卡地”桃花潭景区10℃恒温漂流。夏季至此消暑,泛舟青弋江,一篙青绿,碧波微漾,两岸“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万般美景,尽收眼底。

泾县桃花潭风景区恒温漂流(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因诗得名的桃花潭,美在风光旖旎的山水胜景,美在典藏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现存36块,高悬的“忠孝堂”为明万历皇帝所赐。从斑驳古旧的建筑触摸流转千年的古老印记,感受中国古祠堂的宗族文化。

泾县桃花潭风景区翟氏宗祠“忠孝堂”(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站在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前,重檐飞角,方圆八面,虽历经数百年沧桑,气势犹存,仿佛在诉说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

泾县桃花潭风景区文昌阁(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从桃花潭景区驾车20分钟,即可到达位于泾县桃花潭镇的查济古村。查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存明清古建筑200多处,是皖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泾县查济古村落俯瞰图(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相传李白与汪伦自桃花潭分别后,受查济人查师模相邀,来到查济游玩,对当地美景赞叹不已,流连而忘返。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依山傍水,推窗见河,开门走桥。岑溪、许溪、石溪穿村而过,将一幢幢浸泡着历史陈香的明清古建筑揽入怀中。

泾县查济古村落全貌(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泾县查济古村落古建筑(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村中祠堂、牌坊、庙宇、古桥林立,疏朗有致,宛如一座古建博物馆。沿溪而上,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红楼桥撞入眼帘。红楼桥,留不住数百年来往的匆匆步履,只留下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一帘幽梦”,在岁月中摇曳着古色古香。

泾县查济古村落红楼桥(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走在查济,移步皆是景,入眼皆是画,仿佛误入世外桃源。你看那青砖黑瓦、门厅楼柱,造型各异、结构精美。位于村中水郎巷的德公厅屋,繁刻精镂,栩栩如生,经年而不朽,处处流泻着元代建筑的匠心品相。

泾县查济古村落德公厅屋(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被誉为“中华写生第一村”的查济,没有商业喧嚣,随处可见凝神作画的人,端坐一隅,将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一一入画。画里是穿越千年的农居楼阁古建,画外是安闲朴素的小桥流水人家。

泾县查济古村落写生(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所赞即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宣笔。泾县黄村镇是著名的“中国宣笔之乡”,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来到这里,在初试宣笔后,兴致勃发,欣然作行草一幅,题诗云:“人人都爱湖笔好,岂料宣城笔亦佳。”

一支宣笔的制作,经选料、配料、齐毫、圆笔、修笔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才能达到“尖、齐、圆、健”四德之美。这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宣笔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宣笔(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到了黄村,必访“三兔”,来到“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泾县三兔宣笔厂,即见一间静谧的制造工坊,30多位制笔师傅正在忙碌,有条不紊。

泾县三兔宣笔厂(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泾县三兔宣笔厂宣笔制作(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工坊的旁边还有体验区,一方教室,桌面上铺着毛毡,摆着宣笔和墨水,来此游玩可感受笔尖上的传统文化。

泾县三兔宣笔厂宣笔体验区(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泾县还是宣纸的故乡。坐落于泾县乌溪境内的宣纸文化园,由中国宣纸博物馆、“三丈三”巨宣制作车间和宣纸技艺体验园组成。

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俯瞰图(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宣纸博物馆书画展厅(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宣纸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制作工艺极其繁复严苛。精选当地优质青檀树和沙田稻草,经手工捞纸、晒纸、烘干等一百多道工序,方可造就一张“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

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制纸工艺(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走进“三丈三”巨宣制作车间,看到44名捞纸工人在8名拉绳工人的配合下,抄捞起一张长11米、宽3.3米的巨型宣纸。这项手工捞制巨宣的技艺于2016年成功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宣纸制作车间(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为青少年研学基地,宣纸文化园不仅可让孩子们了解宣纸传承千年的文化自信,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亦可亲身体验制作宣纸的乐趣,还能购买到正宗“红星牌”宣纸系列产品。

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制纸体验(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风光旖旎的美景固然不容错过,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同样不可辜负。日暮西山,饥肠辘辘,胡适一品锅、泾县焖面和泾县茂林糊悉数上桌。

名人的加持,让胡适一品锅增添了文化的趣味。萝卜、干豆角、红烧肉、油豆腐、蛋饺一层层铺于铁锅中,数种食材滋味彼此渗透,口感丰富,满嘴生香。

胡适一品锅(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浓汤慢煮的泾县焖面,据说当地老百姓曾用它慰劳新四军,故又被称为新四军焖面。带皮五花肉肥而不腻,饱噙汤汁的面条爽滑可口,鲜香四溢,甚是美味。

泾县焖面(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一碗看似平淡无奇的泾县茂林糊,实则饱含山珍之精华。它与红烧蹄髈、粉蒸肉并称为“茂林三绝”。一匙入喉,稠而不裹,滑而不流,每一口都是鲜味十足。

泾县茂林糊(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品尝完宣城美食后,夜宿观禾民宿是个不错的选择。她既有徽派建筑的审美格调,又有现代农庄的功能特色。夜晚枕着禾香入梦,耳畔虫鸣唧唧,蛙声阵阵,一天的舟车劳顿尽消。

泾县观禾民宿(组图)(图片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来吧,和大诗人李白一起寻古探芳,于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处,携一束亘古飘香的薄宣,泛舟桃花潭,慢享“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诗情画意。

责编:朱珠

【来源:文旅中国】

安徽是一处旅游的好地方,这里的四季都很美。位于安徽东南部宣城,是一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地方。来这里旅游,完全可以跟着李白的脚步走一走,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诗歌中的山山水水,感受宣城的诗情画意。在这里推荐宣城值得一去的4处景点,如果你来到宣城旅游千万别错过。

一. 桃花潭

安徽宣城诗情画意的4处景点,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你去过吗?

桃花潭镇位于宣城市泾县,李白就是在其境内的桃花潭景区与汪伦依依惜别,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景如其名,桃花潭一年四季带着一股仙气,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不必多说,景区内一潭碧水常年烟雾缭绕,远山近水清雅得如同一幅水墨画。

安徽宣城诗情画意的4处景点,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你去过吗?

走入桃花潭镇,祠堂、旧居、老街、古树随处可见,汪伦墓和汪伦祠也在村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狭窄悠长的老街将人们带往历史深处,有种梦回唐朝的感觉。

二. 查济古镇

安徽宣城诗情画意的4处景点,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你去过吗?

告别汪伦后,李白受查济人查师模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一连数日因流连而忘返。直到校书郎携茶带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整个查济古镇有种和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感觉。镇内古建筑保存完整,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筑都有,带着历史的斑驳和沧桑,是那种地道的古镇,清高有格调,让人每个转身、每次抬眼都是惊喜。元代的德公厅屋、明末清初的二甲祠、还有村里保存最完整的宅第爱曰堂、走马楼、红楼桥、宝公祠都是值得细细游览的地方。

三. 水墨汀溪风景区

水墨汀溪风景区是一条峡谷,因此有着峡谷的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有着峡谷的清幽静谧和原始自然。走入景区,空气湿润而清新,中间溪水潺潺,满山的竹林碧绿秀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其中。

景区内有一段皖南蜀道,整个道路沿山壁开凿修建而出,虽不如真正意义上的“蜀道”艰辛,却也比一般道路险峻难走,让人不由想起李白曾写过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四. 龙川古镇

龙川古镇坐落在宣城绩溪县,建村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年间。龙川溪穿村而过,两侧是高高低低的民居。村中古建筑相当多,高大的牌坊,庄重的祠堂有种古老的风情。一片雕梁画栋映衬着青山绿水,如诗情画意般美丽。

古代绩溪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在这种“鼓励读书,光宗耀祖”的思想引导下,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多位进士和举人。明朝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胡宗宪就是“龙川胡”的代表人物。(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