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 成都这个景点深受游客欢迎,但为何成都本地人不去?

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

武侯祠诸葛亮殿

(一)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

去过成都武侯祠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诸葛亮殿前有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因对联中有“攻心”二字,所以人称“攻心联”。

这是谁写的呢?

清末四川总督岑春暄的老师兼幕僚赵藩写的。

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

赵藩

写给谁的?

就是写给岑总督的。

岑总督在蜀地上任后,以重兵围剿杀害了深得民心的红灯照领袖廖九妹,赵藩对此有想法,但又是老师又是下属,身份尴尬无法直接开口规劝,只得另辟蹊径,以讽谏之笔撰写了这副对联。

岑总督看完后,脸色自然难看得很,很明显这幅对联是在说他既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攻心为上,自然也是宽严皆误。

今天我们不说这两位的事,只谈这幅借古讽今的对联中的几个疑问。

  • 第一问:这对联中的「从古」,这个古人,到底是谁?
  • 第二问:“能攻心”,谁攻谁的心?
  • 第三问:谁不审时度势,这个“势”,指的是什么?
  • 第四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严和宽”都是错误的?
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

成都武侯祠

(二)这对联中的「从古知兵」,这个古人,到底是谁?

这幅对联是写给治蜀官吏的,那自然是以史为鉴,拿治理蜀国的古人说事了,而在历史上治蜀有名有争议的就在三国时期。

那就不禁要问,赵藩这借古讽今的“古人”,是不是诸葛亮?虽然这副对联现在是摆在了诸葛亮大殿前,但之前可没有做成匾挂在这里。

我们就得分析分析。

三国治理蜀地举足轻重的人物起码有三个(刘璋、刘备、诸葛亮),我们把对联中的词儿和这三人的作为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刘璋

  • 我们先看刘璋

正史记载,刘璋为人懦弱,他治理蜀地时是出了名的过“宽”,一点也不“严”,所以对联里的“宽严皆误”就和他对不上,再说刘璋也不好战。

所以应该不是刘璋,即使赵藩写对联时心里有这个人,那份额也不大。

刘备

  • 那是不是刘备?

刘备倒有点“严宽皆误”的问题,但不严重,知错就改了,比如在正史《三国志·简雍传》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一年,天下大旱益州歉收,为节约粮食,刘备下令禁酒。

这是对的,但下面具体操作的人就有点过分了,正所谓上面一个屁下面一台戏,只要老百姓家里有酿酒的器具,也要当做违法酿酒来处理,不管你想不想酿,只管你能不能酿,只要你能,那就有罪,有罪就得抓。

一天,简雍和刘备散步,看见一对男女同行,简雍说:“陛下,你看他俩要通奸,得抓起来啊!”

刘备纳闷,你太神了,怎么知道的?

简雍说:“他俩身上藏有通奸的工具,既然有酿酒工具的人有罪,他俩也有通奸的工具,必定也有罪。”

刘备哈哈大笑,立即下令放了家有酿酒器具的人。

你看,刘备哪里是“严宽皆误”?明明是严了就改。

那刘备“好战,不审时度势”吗?

硬是要扣帽子,那也是有的,比如明知不能打也要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

这是兄弟情冲昏了头脑,也仅此一次。

所以,赵藩这副对联里说的也不是刘备,即使是,和刘璋一样,份额也不大。

最后,写这幅对联时,赵藩心里的“古人主角”只能是诸葛亮了,且看遍蜀国历史,影响力最大的也是诸葛亮,用最大影响力之人来告诫现今的执政官,这自然也很合乎逻辑。

之所以这幅对联最后挂在诸葛亮大殿前,估计历史学家们也是认定这幅对联暗藏的“C位”就是诸葛亮。

这是第一问,对联里的这个古人,指的就是诸葛丞相,即使不全是,那份额也最大。

我们再看诸葛丞相这是要攻谁的心?

诸葛亮

(三)“能攻心”,这是要攻谁的心?

从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受托永安,到234年在军中病逝,诸葛亮执政蜀汉11年,他做了哪些事呢?

主要有四件大事:东和孙吴、南定夷越、北伐曹魏、内修法度。

攻心的对象,应该就在这四件大事里。

  • 是要攻东吴人的心吗?

应该不是。

有两个原因:

  1. 和孙吴都已经“和”了,都是战友加同志了,自然不会是攻心对象;
  2. 且对联后面还连着“反侧”二字,什么是反侧?就是“不安”,人民不安,就是反侧之民,心不安,就是反侧之心。心存反侧,就不是顺民。所以这句指的是内战,而东吴是“外国”,即使要攻心,那也不能用“反侧”二字。

所以攻心对象不是东吴。

  • 是指北伐攻曹魏的心吗?

同理,曹魏是“外国”,是敌对势力,这只能用武器来批判,想攻心式说服教育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就像你打我我就骂你,只能阿Q式的不让认知太失调,起不了一点作用,诸葛丞相聪明绝顶,不会做这事。

所以这句话指的也不是曹魏。

电视剧中的孟获

  • 是要攻南边夷越(也就是孟获这些人)的心吗?

有可能。

七擒孟获,这是“内战”,所以符合后面的“反侧”二字,把蜀地最猛的孟获捉了放放了捉,最后让他服气了,确实就是攻心之举,让小喽喽们看看咱蜀国的气度,也和孟获一样心悦诚服归顺。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南定夷越和其它三件事比起来,重要性要排在最后。

二是如果比南定夷越更重要的「内修法度」里,要是有一撮人有“反侧之心”,那很有可能主要是攻这一撮人的心?

是不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成都武侯祠

(四)谁有反侧之心?

或者说在蜀国,谁的反侧之心危害比孟获那些人的危害更大?

那就要看蜀汉政权内的政治结构了,由三股势力组成:

  • 第一股是原本世代就在川蜀的本土势力,史称益州集团;
  • 第二股是刘璋旧部,就是东州集团;
  • 第三股才是最后到这里的刘备及其亲信们,史称荆州集团。

这三股力量搅成一团,组成了蜀国错综复杂的主客新旧的关系,益州集团主要是“旧”,荆州集团是客、新,东州集团夹在中间。

本来你荆州集团是最后到的,现在却压在东州、益州集团的头顶上,这在两大集团,特别是益州的土著豪强心里就很不爽,本来我是这里的主人,吃香喝辣的,现在你荆州集团却反客为主、后来居上。

站在益州集团的角度试问,凭什么?

他们蠢蠢欲动、图谋不轨、伺机而动几乎是必然的。

之前你们势力大,我们搞不过,而现在你刘备夷陵之战一败涂地,正所谓“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这正是我们益州集团的机会。

这股政治势力的“反侧之心”和南夷那伙没文化的泥腿子比起来,更棘手、更麻烦。

所以,“能攻心”这里最大可能性指的就是攻益州集团土著豪强们的心。

诸葛丞相知道这一点吗?

他那么聪明,即使没有梁启超先生说的“诸葛多智近乎妖(不是像妖怪,是巫师)”,统治集团内部这么大的分裂状态,他肯定是心里有数的。

那他做了些什么来攻益州集团的心,来缝合这个大裂缝呢?

山东沂南·诸葛亮雕塑

(五)如何攻心?不审时度势,这个“势”,指的又是什么?

正所谓祸起萧墙,诸葛丞相应该早就意识到了如果三股势力不能融合,将成为蜀汉统治稳定最大的障碍。

由此,诸葛亮成为领导核心后立马开始做大量的工作,攻心之举归纳起来有三条:从益州集团里选领导班子、北伐转移注意力、依法治国。

我们一条一条过,看是否能够攻得下。

1、从益州集团里选拔管理层

比如武阳人杨洪,最后做到了广汉太守,比如成都人张裔等等。

诸葛亮做这个“端水大师”做到了什么程度,就连益州集团里的反派,也不一定反诸葛亮,比如谯周,就反汉不反亮,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第一个跑到前线奔丧的就是他。

但这并不妨碍谯周想颠覆汉室,也不妨碍他诱导刘禅降曹。

这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做的工作之多、操守之好让对立集团的头头脑脑都信服,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谍战片里熟悉的台词:“如果不是各为其主,我们应该能成为挚友。”

那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

就是无论诸葛亮怎么做,端水功夫如何了得,但不能改变刘备既定的组织路线,那就是:

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

你看诸葛亮去世后的三个接班人人选,蒋琬是湖南湘乡(零陵湘乡)人,费袆河南罗山县人(江夏鄳县),姜维天水冀县人,都不是四川本土的益州集团人。

费祎

益州人又不是傻子,这个大格局看得明明白白:

你是从我们之中挑选人才,但永远都不会是最高管理者,说白了这就是维护你荆州集团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你是在不改变大格局的情况下,在低一级的小格局里,你诸葛亮做得再好,在我们看来其实都是“小恩小惠”,改变不了大方向。

这“任人唯贤”的举措能消除益州人的“反侧之心”吗?

自然很难。

这是第一个措施,我们再看第二个。

2、北伐曹魏,让整个国家处于紧急的非常规状态。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确实,对外战争能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但同时也有一个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劳民伤财。

这些钱、这些人从哪里来?

天上不掉地下不长的,只能向益州集团的世家大族和土著豪强要。

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即使真的北伐成功了,出钱出人出力的益州集团,却不是最终的受益者。

谁傻谁愿意。

自然这一条举措也不能消除益州人的“反侧之心”。

再看最后一条。

3、依法治国

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依法治国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无论是属于哪个集团,该赏就赏,该罚就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当然了,这都是大概齐,也不是每一件丞相都是这么“三公”,比如冤杀益州豪族常房诸子,就是从重从快(裴松之注《三国志·后主传》)。

退一万步讲,诸葛丞相即使执法完全公平,也不会让益州人满意,因为很多法律都是为益州人专门设立的,执法越严,他们越倒霉。

所以依法治国,无论宽还是严,在益州人眼里都是“耍流氓”,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自然也不能消除益州人的“反侧之心”。

成都武侯祠

4、什么是根本性问题?

——新的改变利益分配的制度!

站在益州人的角度,你品一品:

一开始这块蛋糕本是老子的,你们来了之后要分原本只属于我的这块大蛋糕,且刀还在你手里。

那我们益州人怎么办?

就反汉,反正我们已经是这个大格局下的最底层了,然后就是想降曹,曹魏来了我们肯定比现在好,因为:

曹丕接班后,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各地名流士绅担任本郡的最高长官,负责推荐本籍人士。

这种制度当然是对益州本土人士是有利的。

你看后来,司马昭灭蜀后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将原来的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都调回中原,让蜀人治蜀。

你再看后期的东吴政权,晚年孙权统治的情况是很糟的,法纪不明,言路也不通,君臣也猜忌,还骨肉相残等等,这与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在政治清明上相差甚远。

但孙权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没让东吴死在蜀汉前面,那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吴人治吴”,让政权江东化,从此江东豪强士族们的命运与吴国牢牢的绑在了一起。

这就与蜀国益州集团的情况恰恰相反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蜀汉表面上是亡于魏,实际上是亡于本土的益州集团”。

看来,还真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啊!

综上,为了消除益州集团的“反侧之心”,诸葛丞相是在用低一级的三个手段处理高一级的问题,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

“这是在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而这个历史大势,就是此刻历史环境决定了:法家的寒族路线已经无法战胜儒家的士族路线,世家大族就要登上历史舞台。

曹魏已经开始这么干——九品中正制;

东吴也在这么干——吴人治吴。

而只有蜀汉,还站在大势的对立面。在这个大势面前,你诸葛丞相治国宽一点严一点狠一点松一点,又能怎么样呢?

正所谓“宽严皆误也”。

成都武侯祠

(六)重读“攻心联”

这样一来,对武侯祠的“攻心联”就可以更清楚地解读了:

岑大总督啊,你杀个红灯照领袖廖九妹有什么意义呢?你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啊。

你看诸葛丞相,倘若他能够从根本上做通益州本土士族的思想工作(能攻心),他们的“不安之心”就会消除(反侧自消),并不一定要通过对外战争来解决国内问题(从古知兵非好战),很多时候也解决不了;

如果不明白士族地主终将成为统治阶级的天下大势(不审势),即便公平公正公开执法,那也只是战术层面的东西,改变不了战略上的颓势(宽严皆误),这是后来治蜀的人要充分注意的(后来治蜀要深思)。

你岑总督到底明白了没有啊?


(完)

成都可谓是近几年来最火爆的旅游城市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纷纷涌向成都,成都慢生活、景色美、美食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成都的旅游景点很多,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武侯祠算是一个,无论是否节假日这里几乎都人满为患,但这些人都是外地游客,成都人几乎都不来这里。

成都这个景点深受游客欢迎,但为何成都本地人不去?

成都武侯祠可以说是成都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区,名气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其有特别之处。武侯祠是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是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成都这个景点深受游客欢迎,但为何成都本地人不去?

由于成都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比邻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古街之一——锦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便利的交通还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是让武侯祠成为成都最热门景区之一的原因。可是这里游客虽多,但是成都本地人却非常少,为什么成都人都不来呢?

首先是武侯祠门票卖50元(以前60元),这对生活在成都的本地人来说,性价比太低,本地人都没优惠,谁又会花50元来这里呢?其次是成都人不爱与人拥挤,武侯祠这种热门景点,成都人觉得很没有意思。最后是成都人读书的时候学校都组织来过这里,旧地重游十分无趣。

成都这个景点深受游客欢迎,但为何成都本地人不去?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所以成都本地人极少来武侯祠游玩,不过这并不代表武侯祠不值得游玩,如果游客来成都旅游,武侯祠还是很有必要去的一个地方。网友们,你们去过武侯祠吗?觉得这里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