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金泽古镇 青浦金泽古镇(金泽访桥)

二〇一八年十月一日国庆节,独自来到上海金泽镇游玩。

独游金泽古镇

金泽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是青浦区最西南的一个镇,也是上海唯一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的镇,为江浙两省进入上海的西大门。金泽镇水路、陆路交通便捷,是江浙沪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独游金泽古镇

金泽镇地理位置图

金泽镇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上海一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塘共有二十一个,其中十九个在金泽镇境内。金泽镇北傍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淀山湖是上海重要的水产供应基地。

金泽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初年(九六〇年)就已建镇,可谓是千年古镇,且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相传昔日有穑人获石如金,故取名“金石”;也因此地是“水乡泽国,鱼米赛金”,故亦称“金泽”。

独游金泽古镇

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钱君匋先生为金泽镇题写

据史料记载,金泽古镇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桥桥有庙、庙庙有桥”之说。清代《金泽小志》中有“镇素以多桥著闻”、“金泽四面巨浸,内多支河,桥梁尤多于他镇,古称四十二虹桥”、“虹梁蜿蜒崇隆,弥望皆是”等记述。因为古桥众多,金泽古镇有了“江南第一桥乡”、“古桥梁博物馆”的别称;因为古桥不仅数量众多、桥堍有庙,而且年代不同、风格各异,金泽古镇有了“金泽古桥甲天下”之誉。几百年来,朝代更迭,绝大部分寺庙都已荒废,但至今镇上还遗存有宋、元、明、清时期所建的七座古桥,它们是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林老桥,如意桥,天皇阁桥,放生桥。一个江南小镇,竟有七座四朝古桥,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前去一游。

我是从朱家角镇乘坐青金线(青浦汽车站——金泽汽车站)汽车前往金泽古镇,走沪青平公路(三一八国道上海段的名称),大约二十公里,行程约一小时。

汽车行驶在沪青平公路上,自北向南,不经意间停靠在路旁的一块小空地上,司机说这就是金泽汽车站。下车一看,金泽汽车站就在三一八国道路边。我问金泽古镇在哪儿,司机将手指向公路对面。我再看,此处是一个“丁”字路口,金泽汽车站对面、沪青平公路东侧是东西走向的金溪路。此时想起在网上攻略到的指南:“在朱家角汽车站乘车到金泽汽车站,出站后向东进入金溪路,向东步行二百米,见河右转向南,步行六十米到达金泽古镇。”

横穿三一八国道,进入金溪路。金溪路是金泽镇的商业街。上午街上并不是很热闹,来往的行人主要是当地人,未见到有旅游团队和游客,道路两旁有些小的餐饮店、超市、旅馆、饭店、酒店、酒楼等,还有中国农业银行,建筑都是极其一般的现代民居,没有一点儿古镇的“味道”。

沿金溪路向东步行二百米,看不见有河,自然也就看不见桥。正在质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时,看到一座较高的房屋后墙上有个景点指示牌,其旁边还矗立着一个街巷指示牌,上写“下塘街”。沿着街巷指示牌所指方向向南步行不到一百米见到了一条宽约数米至十几米、呈南北向的小河,此河是贯穿金泽全镇的市河(又称金溪河、金泽塘)。市河两岸是两条石板铺路的老街,因金泽塘而得名,河西是下塘街,河东是上塘街,呈现着“两街夹一河”的典型古镇格局。街上的新老民居主色调依旧是粉墙黛瓦。这就是金泽古镇。

金泽镇

出乎意料,金泽古镇不像今天绝大多数古镇那样店铺林立、商品满目,它没有商业街区、没有叫卖喧嚣、没有人头攒动、没有装点红灯,市河两岸,上下塘街,行人极少,格外宁静。

我沿河西岸的下塘街南行,未见一个居民,看到的第一人是个环卫女工,正用扫把打扫着本来就很干净整洁的街面,看似在“锦上添花”。

继续沿下塘街南行,看到了第一座桥,便急步而至。此时,桥北侧不远处的下塘街岸边,停靠着一只带篷小船,船前左右两蓬角各挂一盏小红灯笼,船篷两侧悬挂着三角小红旗,船尾插着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装点着节日气氛。船上坐着一位中老年船夫,头戴草帽,一直张望着从远而近走来的我,眼中充满期盼。我的一门心思都在寻觅古桥上,匆匆从他眼前走过,直奔船旁的桥,没能成为国庆节市河上第一位乘船游客。

我看到的这第一座桥叫“普庆桥”,它并非古桥,而是一九九九年九月应美国WBGH制版公司为NOVA专栏制作《中国虹桥》节目之需,仿照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而建的复制品。

普庆桥在建造时完全依照古代建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将六十四根拱圈木与五根横梁木全部用捆绑方式结扎在一起,整架桥梁既没有一个榫头,也未用一根钉子,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精湛的造桥工艺。

普庆桥

普庆桥为单孔木拱桥,桥体朱红色,桥身左右两侧各嵌有五个狮虎头像,形如桥面重压在狮虎身上,狮虎头从桥体中探出,表情显得吃力,似在力顶千斤,其神态逼真、憨态可鞠。

清明上河图(局部)

但这座普庆桥看上去体量较小,不如《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显得气势宏大。

离开普庆桥,沿河西岸的下塘街继续南行,看到一座单孔石拱桥,古老质朴,微泛紫色,它就是普济桥,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位于金泽镇核心区南段,因旧时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

金泽普济桥

普济桥拱圈宽而陡峭、桥面窄而坡缓,尽显宋代桥梁风格。

金泽人更喜欢称普济桥为紫石桥

普济桥由紫沙石砌就,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石料,呈紫褐色,特别是在雨天,紫沙石被雨水浸湿,紫色会更加明显。夏季雨过天晴,蓝天彩虹飞架,横跨市河的普济桥在雨后会显现晶莹闪烁的紫光,使普济桥宛如一座宝石桥耀眼夺目,景致如同仙境一般,所以金泽人更喜欢称普济桥为“紫石桥”。

金泽普济桥及其引桥

普济桥另一特别之处是桥两头的引桥(又称岸桥、助桥)。踏上引桥数级后九十度转向,再上到正桥。这种式样的引桥解决了建桥时遇到的桥体过高而引桥过长、两岸街道过窄且有建筑的难题,它是中国古桥中的一种特别形态。

在普济桥以北约五百米处有座万安桥,它的造型、结构和用石与普济桥非常相似,两桥同跨一河,同为单拱石桥,南北相对而望,故普济桥与万安桥被称为金泽“姐妹桥”。

普济桥下的石拱圈眉上镌刻有“咸淳三年”四个大字,昭示着此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年),而桥面两侧的低矮石质栏板是在清代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重修时加置的。普济桥比万安桥建桥略晚几年,比万安桥体量略小一些,所以被称为金泽“姐妹桥”中的“妹妹桥”。

普济桥横跨在市河之上,不仅沟通了上塘街与下塘街,又能向东通往颐浩禅寺,南侧附近还有放生桥、如意桥,在古时的金泽镇,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作用。

欲沿河西岸再向南行,道路却被紧邻市河而建的房屋阻挡。故在此踏上普济桥,跨过市河,来到市河东岸的上塘街,沿着上塘街继续南行。

在上塘街向南行走约二百一十米便是金泽放生桥。站在放生桥上南望,如意桥、迎祥桥尽收眼底;向北看去,普济桥一览无遗。

金泽放生桥因桥下的放生河而得名,东西流向的放生河在此桥下汇入南北流向的市河。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九月初九的一年两次金泽庙会,江浙一带众多佛门信徒都会赶来参加,在放生桥下放生河中放生水族生物,表示自己的向善之心,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金泽放生桥与总管庙

金泽放生桥北堍有座总管庙,因此放生桥也被称作“总管桥”。放生桥与总管庙的位置关系,诠释着古时金泽“桥桥有庙,庙庙有桥”之说。如今,这种独特景致,仅此一例尚在,其余荡然无存。

多数江南古镇,都是有水、有桥、有庙,但象金泽古镇桥庙结合这般紧密,堪称一绝。据《金泽小志》记载:“金泽多佛刹,四十二虹桥,桥各有庙。”这一特殊现象的由来,据传始于三国时期。当时孙权带兵经过这里,因为河道纵横,便令手下将士遇水搭桥;而东吴将士在造桥之际,同时还在桥堍建筑庙宇,以此来祈求神灵保佑。

金泽放生桥

金泽放生桥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一六二八年至一六四四年),而脚下这座放生桥是清代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重建的,为单孔石拱桥,采用花岗石和青石砌成。桥体侧面的壁柱上刻有楹联:“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康衢意为四通八达的大路,而如意是指放生桥以南约五十米处的如意桥。

金泽如意桥

如意桥因桥南堍原有祖师庙,故又称“祖师桥”。此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一二六四年至一二九四年),清代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重建。

如意桥是用花岗岩建造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体两侧壁柱上分别刻有对联。东侧联是“后果前因如意桥发心遂意,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西侧联相传为明朝军师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桥拱倒映在碧水之中,虚实相接恰成一个圆形,堪称是金泽镇的一大名胜。曾有诗云:“横桥远画如游龙,明珠落水长河中”。

自如意桥继续向南走,在古镇核心区最南端是呈东西向横跨在市河上的迎祥桥。迎祥桥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迎祥桥

位于金泽镇南首的迎祥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代天顺六年(一四六二年)重建;清代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修葺。

迎祥桥

迎祥桥长三十四点二五米,宽二点一四米,其结构和用材非常独特。迎祥桥系一座由青石、楠木、青砖筑起的六柱五孔连续简支梁架石桥,通过桥柱高低不同而形成弧状隆起、坡度和缓的桥面,崖壁式桥柱由三至五块长条青石板并列组成,崖壁式青石板桥柱上横架石盖梁,石盖梁长度超出桥面宽度,石盖梁上面凿有半圆形凹槽,梁面半圆形凹槽内稳固地纵置五根二十五厘米粗的楠木梁,楠木纵梁上横铺枋板,枋板上再连续密排铺砌小青砖作为桥面,桥面中央有一方石雕祥云图案,桥面侧面覆贴水磨青砖用以保护木梁、装饰桥体、增加美感,桥面两侧无栏板和望柱,桥面两端无台阶,但桥面两坡有踏级,便于蒙古军队骑马上桥过河。元代应用这种原理和技巧造桥,早于西方数百年。迎祥桥是典型的简支梁桥架构,被当代桥梁专家称为“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迎祥桥桥面中央的石雕祥云图案


迎祥桥桥面底部结构

迎祥桥上的楠木梁是元代原物。有民间传说:“桥匠相材,不中,遂用修建颐浩禅寺楠木余材。”据古建专家称,楠木用于造桥极为少见。从桥下看,外露的楠木历经六百多年,依然不朽,堪称奇迹,这与采用桥面连续密排铺砌小青砖和桥面侧面覆贴水磨青砖密不可分,这些方法使桥面不易渗水和有效阻挡了风雨对木梁的侵蚀。这种巧构奇筑,实令后人折服。

迎祥桥

迎祥桥是典型的元代桥梁,也是江南少有的元代桥梁,更是江南著名的元代桥梁。迎祥桥形制独特、结构新颖,造型优美的轻巧桥身横跨水面之上,宛如长虹卧河。

在迎祥桥西堍,元代时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庵,被誉为江南“小天竺”,庵内有尼姑近百。

在元、明时期,金泽迎祥桥一带是古镇繁荣的经济中心,南有白米港,由各路而来的农业产品和经济作物,均在迎祥桥两岸集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古时,迎祥桥是金泽八景之一,似长虹横卧于“烟波江上”,因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美,成为“迎祥夜月”绝景。许多文人墨客,因到颐浩禅寺,也会顺便到迎祥桥一游,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明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刘伯温、清代状元陆润痒等人,他们都为迎祥桥作画写诗,以示赞美。

清代诗人陈自镐曾作《南桥夜月》七言律诗一首:“虹影环空烟渚宽,高悬皎月壮宵观。波摇天半蟾空岭,珠落江心蛟窟寒。清雾翳林风澹沱,警湖触柱水回盘。凭虚应有乘槎客,欲上星河云外看。”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迎祥桥夜月的美丽景色,将人们引入无限遐想的天穹。

一去,一返,我在迎祥桥上走了一个来回。缓步间,仿佛听到飘逝的诵经声,似乎看见散去的生意人。岁月的无情,让昔日的繁华之地只遗留下这座孤老的古桥,静卧在金泽镇南尽头的市河之上,不知夜晚的天空中,古时那轮皎月会否再来与桥相伴……

看过迎祥桥,走回、走过如意桥、放生桥,回到上塘街的普济桥畔。由此不再过桥,而是右转向东,进入寺前路,步行约八十米,来到颐浩禅寺。

现在的颐浩禅寺以天王殿为山门

古时,金泽古镇是个佛教胜地,庙宇众多。其中,颐浩禅寺是金泽古镇首屈一指的佛寺,亦是江南著名的第一大寺。此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〇年),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因他舍宅为寺,故此得名“颐浩寺”。颐浩寺是中国唯一用相国之名命名的佛寺。元代元贞元年(一二九五年),元成宗赐额,更名为“颐浩禅寺”。鼎盛时期,颐浩禅寺有“寺屋一藏,五千〇四十八间”,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像设宏丽,香灯炜煜,丹桂璀璨,可居千僧,其以规模宏大、建筑雄伟而为“江南之冠”。《松江府志》中有“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的记载,意思是说颐浩寺规模超过了杭州著名的灵隐寺和苏州最大的承天寺。以后,迭经兵燹,屡毁屡建,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其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农历正月初四,颐浩禅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大山门、天王殿。一九五八年,大山门、天王殿被拆,仅存元代“松江府颐浩禅寺碑记”碑一方、古银杏树一株、“不断云”石刻断石十四块,殿宇柱脚十六块及少许假山石等。

颐浩禅寺内古银杏树和“不断云”石

颐浩禅寺的“不断云”石为青石,有二十多米长,图案为延绵不断的云朵,故称“不断云”,因云朵形状各异,故亦称“不同云”。图案相传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绘“不断云”长卷画,寺院方丈所请的当时著名石匠采用高浮雕形式将图案雕刻在一块块石头上,并将它们安放在大雄宝殿前的荷花池四周,组成石栏,周长约四十多米,优美壮观。民国年间,寺院遭战火,荷花池毁损。如今,当地信众将幸存的“不断云”石收集在一起,组成周长约二十多米围栏,置于大雄宝殿前、古银杏树东侧,以向众人展示元代石刻的艺术风采。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颐浩禅寺匾额

一九九二年七月,经青浦县(一九九九年撤县建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颐浩禅寺,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题“颐浩禅寺”匾额。重建的颐浩禅寺坐北面南,进入、穿过天王殿(亦作山门)便是颐浩禅寺院落,迎面右手置残存的“不断云”石,左手有一株七百多年的银杏树,寺院北侧中间为江南民居式黑瓦黄墙单檐翘角庑殿顶大雄宝殿,大殿东侧是观音殿,大殿西侧是地藏殿。重建的颐浩禅寺很是小巧,与周围镇上建筑亦是相当和谐。

从颐浩禅寺出来,向西走回到上塘街后右转,继续向北去找寻其它三座古桥。

穿过金溪路,沿上塘街继续北行,来到金泽古镇核心区的北半部分。

塔汇桥位于金泽镇上塘街的中心,呈南北向横跨北胜浜,其西与天皇阁桥隔北胜浜相望。昔日金泽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而塔汇桥所在的北胜浜则是鱼米集散地,此处在历史上曾是水路交通枢纽而盛极一时。

塔汇桥西与天皇阁桥隔北胜浜相望

关于塔汇桥的桥名来历,有一段史话。据《金泽小志》记载:清代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春,地方疏浚市河,需要开深河床,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众多排列整齐、年代久远的巨大木桩,根据名匠检测和分析,木桩是古塔的塔基,此处曾是古塔所在地。塔汇桥由此得名。

在塔汇桥畔,旧时还有一座圆通庵,规模很大,常年烟火萦绕,香客络绎不绝。

古时金泽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据推测,这“一塔”就位于塔汇桥与圆通庵之间。

塔汇桥

塔汇桥系单孔石梁桥,初建年代失考,明代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重建。但眼前的塔汇桥是新建的,并非当年的古桥。随着历史的变迁,塔和庵已毁,只留下一座桥,而这座桥几经修建,已从原来的单孔石梁桥变成了水泥石板桥。

状元楼

在塔汇桥北堍有座“状元楼”,它是远近闻名的茶楼。对于那些“不可一日无茶”的当地老人们来说,这座茶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天地。

此次金泽之行,没有泡茶馆的计划,之后还要去淀山湖,所以没有进状元楼,否则可能会给这次独游金泽古镇增添一笔人文与民俗的精彩。

走过塔汇桥,经过状元楼,继续沿上塘街北行,在金泽镇北首,一座古桥呈东西向横跨在市河之上,它就是万安桥。万安桥桥名得自古时两位文人同时登桥、分别吟咏的“万世安祥,风调雨顺”和“万民安业,五谷丰登”两句诗文。

树木掩映下的金泽万安桥

树木掩映之下,万安桥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之上。桥周围很少建筑,只有茂密的树叶似乎在为古桥遮风挡雨,因此使人在远处很难看到万安桥的全貌。

万安桥始建于南宋景定年间(一二六〇年至一二六四年),是金泽镇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元代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年)桥上加建廊亭,故万安桥又称“万安亭桥”。万安桥在明代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年)、明代万历四十八年(一六二〇年)、清代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重修。

金泽万安桥

万安桥也是用紫沙石砌成的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九米,宽二点六米,高五点五米,拱跨十点二米,拱高四点八米,桥面略成弧形隆起,坡度平缓,石桥两侧置有低矮石质栏板,栏板上的云纹雕刻非常讲究,纹路连绵,变幻无穷,奇丽多姿,巧夺天工。由于此处市河两岸街道狭窄,万安桥东西两堍也建有九十度转向的引桥。

万安桥与普济桥一样,具有明显宋代石拱桥特征。万安桥的造型、结构、石材与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为单拱石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万安桥与普济桥被称为金泽“姐妹桥”。万安桥比普济桥建桥略早几年,比普济桥体量略大一些,所以被称为金泽“姐妹桥”中的“姐姐桥”。

元代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年),在宋代万安桥上加建廊亭。“亭建如穿廊,数间飞出,其出尽处,又有佛庐相向,高与亭埒,亭中四望,水天一碧,淀山峙其东,真奇观也。”廊亭不仅可为路人遮风档雨,还为大桥增添了美丽的外形。在桥的东堍,有一座叫“佛阁亭”的寺庙,楼亭飞檐,内有佛像;在桥的西堍,也有一座庙宇,叫“财神阁”,内奉财神赵公明。整座石桥的结构设置,古称“桥挑庙”,即一桥挑起两座庙,是特有的古桥建筑形式,在江南古镇中非常少见。

万安桥造型优美典雅,历代文人名士对其吟咏甚多。明代王桓曾作《亭桥》五言律诗一首,以优美的笔触,借景抒情,描绘了万安桥在夜晚时分的美丽景色:“湖西风景好,亭榭映垂虹。潇洒秋烟外,玲珑夕照中。渊灵营别塞,僧贝出禅宫。夜泊闻歌声,凭栏有醉翁。”

从当年万安桥的样式和景致来看,不难理解《金泽小志》中所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但如今万安桥上的廊亭和东西桥堍的庙宇已然无存,曾经的辉煌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它的文物保护等级低于位在镇南的普济桥,只是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万安桥西侧不远处是林老桥。林老桥也位于金泽镇北市梢,呈南北向跨越三里塘。因桥北堍原有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关爷桥”。

林老桥是以人名命桥名。据《金泽小志》记载,此桥是一位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了纪念他,故称该桥为“林老桥”。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元末还在金泽创办了“林青义塾”。

林老桥

林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两代曾经重修。林老桥为单孔并列式石拱券桥,由青石和花岗石混砌而成,桥面两侧有低矮石栏板、望柱和抱鼓石。桥北端西侧桥座上伸出一根孤立石柱,格外显眼。这根石柱是原关帝庙的前门柱。当年关帝庙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庙宇,有一部分与林老桥重叠,也可以说林老桥与关帝庙是融为一体的,庙为过街楼形式,行人可以从其下面穿过。

林老桥北端的石柱成为区别于其它古桥的明显标志

如今,林老桥北堍已不见关帝庙,而是金泽人家。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桥堍屋前干着什么,似乎是为午餐忙碌,全然不知一个外乡男人由她身边走过。

由林老桥南侧向西走不远,左转向南进入金泽镇北部的下塘街。金泽镇北部下塘街与南部下塘街不同,不在市河岸边,它的两侧均为民居。行走大约二百六十米,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横在面前,此河就是北胜浜。河上呈南北向横跨一座古朴典雅的三孔石拱桥,它是金泽镇上唯一的三孔石拱桥——天皇阁桥。因桥北堍原有天王(阁)庙,故又称“天王阁桥”、“天王桥”。

天皇阁桥

天皇阁桥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 )按原明代样式重建。天皇阁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长二十二点二米,宽二点八米,桥身高大,仅次于朱家角镇的放生桥。中孔拱跨六点八米,拱高四米;两边孔拱跨四米,拱高一点八米。整座古桥上有众多吉祥如意图案和佛教浮雕楹联。望柱顶部雕刻有八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天皇阁桥东与塔汇桥及状元楼隔北胜浜相望

天皇阁桥位于金泽古镇核心区北段下塘街,与核心区北段上塘街的塔汇桥隔北胜浜相望,塔汇桥北堍的状元楼也清晰可见。

过天皇阁桥,继续进入金泽镇北部的下塘街,街两侧依然是民居。向前望,渐渐可以看到街口的金溪路上东西穿梭的车辆和行人。回头看,身后的天皇阁桥渐渐隐秘于民居之中,不见了踪影。街道上别无他人,非常安静,安静得可以让人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到过许多江南古镇,看惯了浓重商业氛围的雷同,即便热闹喧嚣,也会波澜不惊。而游走在清幽恬淡、贴近自然的金泽古镇,却是心潮起伏。

来前不曾想到,在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的西南一隅,竟然还有一方静土,隐秘着一个宁静、婉约、柔美的千年古镇。这座少人问津的小镇,仿佛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深藏不露,质朴安逸,清丽静谧。

金泽古镇

不足千米的古镇,以河为脉,两街夹一塘,众桥一水牵,碧波晶莹的流水,风姿迥异的古桥,石板铺地的塘街,粉墙黛瓦的民居,宛如一幅历史画卷,在古镇中南北展开。水乡的水景,水清水秀;古镇的古桥,古色古香。

金泽镇的古桥分布之密集、形态之丰富、年代之久远,为其它古镇所无法比拟。千百年来,七座古桥,跨越市河,线条优美,结构独特,风格不同,姿态各异。桥以庙得名,庙与桥作伴。古桥古庙,相互结合,自成一派,极具特色,构成了金泽古镇独有的桥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虽然旧庙已毁,但是古桥犹存。远观古桥,好似一本线装书,外在质朴;走近细看,就像一座博物馆,内涵丰富。走过桥乡金泽,恍如穿越千年。跨越七座四朝古桥,宛如阅读百年历史。

岁月时光洗尽往昔繁华,金溪河水润泽塘街古桥。如今,七座古桥依然静卧在金溪河上,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不知疲倦地讲述着古镇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

……

走着,想着,不知不觉出了下塘街,来到金溪路,又回到了起点。此时此刻我才定位清楚:游玩金泽,只有走到金溪路跨越市河的公路桥上,才能看到南北向的河水在脚下流过;只有走进古镇的上下塘街,才能看见市河上的七座四朝古桥。

我用将近两个小时时间逆时针由镇南到镇北环游了金泽古镇。全程下来,还是没有看到一个旅游团队,甚至连一个自游行者也未见到,对于未结伴而行的我,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独游”金泽古镇。

初游金泽,印象极好,即将离去,有些不舍,安宁的古镇和优美的古桥让人留恋。真想回到普庆桥畔,去乘坐那只小船,泛舟金溪河;真想天空顷刻就来一场阵雨,然后去看普济桥的紫光;真想在金泽庙会时,与众多佛门信徒在放生桥下放生;真想在阳光明媚时去看如意桥拱的虚实圆影;真想在月圆之夜到迎祥桥去看“迎祥夜月”;真想进到塔汇桥堍的状元茶楼,在品茗的同时,听金泽老人漫话人间百态;真想于炎炎夏日,在万安桥畔的树荫下纳凉、聆听岁月的诗歌;真想走进林老桥堍的金泽人家做客,去体验好客的金泽人先茶后饭的待客方式,去品尝河鲜珍品的美味;真想回到天皇阁桥,闻听望柱上的石狮讲述古镇的趣闻轶事。然而,这一切,无法在一日内实现,那就让它们成为再游金泽的缘由吧。

金泽访桥


青浦金泽古镇(金泽访桥)

金泽古镇


金泽可称是上海区域内唯一鸡鸣三省的地方,古镇河港纵横,湖塘棋布,与丰富水资源相伴随的是桥文化,桥连接水土串起生息,水乡离不开桥。在各地保存的古建筑中,数量最多的无疑是寺庙和桥梁,前者偏重精神,后者注重实用,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渡,因此能不断地重修翻新,接受时间的检验,当它们可用沧桑的容颜来笑傲江湖时,便是后人仰慕的目标。

青浦金泽古镇(金泽访桥)

金泽古镇


江南以小桥流水闻名,宽窄不等的河道上梁桥高架、拱桥隆起,这些桥梁形体秀美,更有桥体各处精细的雕工,一座桥是一道景,一处景是一方情,桥早已和江南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金泽古镇被称为桥乡,曾有四十二虹桥的记载,随着历史的推进,一些桥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顽强地坚守在河道上。

青浦金泽古镇(金泽访桥)

金泽古镇


颐浩禅寺


江南春来早,二月二龙抬头才刚刚过去,便已和风拂面。踏上金泽访桥之路,本还想探寻一下颐浩禅寺里著名的“不断云”石雕,那可是附着赵孟頫与管道升“你浓我浓”美丽传说的所在,无奈疫情之下,所有室内景点都已关门,好在古桥无法封闭,更有游客稀少,可以尽情感受历史的野趣。

普庆桥


沿着上塘街南行,与巷道平行的金泽塘串起四座古桥,这些桥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有四朝古桥一线牵之说。值得一书的是河道上新添了一架建造于上世纪末的普庆桥,当时美国有个制片公司需完成《中国虹桥》专题节目,为了配合拍摄,在金泽的河道上建起了一座仿《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的单孔木拱桥,该桥线条流畅,色彩喜庆,正迎合跨世纪普天同庆的时代主题。

普济桥


普济桥是水乡的标志性建筑,桥身通体由武康紫石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紫光闪烁,大气凝重。桥顶圈板石上有“咸淳三年”(1267年)字样,它已是上海区域内最年长的古石桥之一,去年上海《新民晚报》曾有一个“寻宋之旅”的栏目,探寻区域内的两宋遗存,金泽的普济桥是不可或缺的一站。普济桥经七百多年风雨,看七百多年苍黄,依然呵护着踏上桥板的游客,普济经桥过河的行人,似乎它还想告诉人们,待无恙,多来往。

放生桥


沿着上塘街继续南行,一处总管庙旁横亘着一座放生桥,总管是元代设置的管职,主一方行政。金泽总管庙祀主金元七老爷以随粮王之称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浙江嘉善西塘也有护国随粮王的传说,水乡的历史还是相通的。放生桥是一座明桥,古时候金泽多庙,香客每逢香汛,便携带各种水生动物到桥下放生,目送它们回归自然,以此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心。

如意桥


与放生桥呈八字排列的如意桥于清光绪年间重建,如意桥南原有祖师庙,所以也叫祖师桥,桥侧有联道:“后果前因如意桥发心遂意,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佛家讲的是因果报应,一切事物都会缘起缘灭,有了善愿自然就能跨入如意的境界。

迎祥桥


迎祥桥


迎祥桥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古桥,上世纪五十年代登上过《人民画报》,它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这种元式梁桥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桥体除了石、木以外,还用青砖铺贴桥面,斜砌的青砖没有台阶,完全靠微微的突起增加摩擦力,砖桥上不设栏杆,据说是为了方便蒙古军人骑马过河。

天皇阁桥


桥头马上


从下塘街向北而行来到古镇的北端,可见一座三孔石拱桥,以前在桥的附近建有天王庙,桥以庙名称天皇阁桥。古桥具有浓重的佛教文化,石刻浮雕有莲座、宝幡等多种图案,桥面的栏杆上立着八个形象不同的石狮,似桥体的守护神。桥端的硬山顶建筑白墙黛瓦,一面马头墙高高隆起,站在桥上,可见狮马同框。当然,一组横架桥上的电线,为取景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万安桥


横跨金溪市河的万安桥始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算来比普济桥还早几年,因此金泽古有“四十二虹万安居首”的说法。万安桥的形态和普济桥相似,两桥形同姐妹,共同守护着一方水土。

塔汇桥


状元楼


金泽的塔汇桥已改造成水泥梁桥,因此已不能称之为古桥,桥旁的状元楼茶馆正在修复中,大革命时期,陈云等人在此开展工农运动,许多当地青年由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金泽古镇


到桥乡金泽访古桥,看时空之变,思古今之道,从而体会文化的传承。那一座座遗存的古桥虽然苍老,但初心未改,存在一天就共渡一天,渡风渡雨渡人渡物,渡过去也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