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大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第一,舟山也不遑多让 吴越春秋中的太湖与钱塘江
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那么我们哪个省才是狂魔中的狂魔呢?答案肯定是在最发达的那些省了,比较要发展,先修路。但是很多时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明明我跟你隔海相望,但却要绕道而行,所以修建跨海大桥是无法避免了。跨海大桥并不是一般我们城市里面修一座桥那么简单,毕竟桥墩都要插在海底的海床上,技术难度不是一般的高。还要克服各种台风等极端环境。下面我们给大家盘点一下我们中国10条最长的跨海大桥,毫无悬念第一是港珠澳大桥,那么第二第三是谁呢?
————————————————————————————————————
象山港大桥——6750米
象山港大桥是浙江省宁波市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地点在宁波市鄞州区和象山县之间。是属于G1523甬莞高速,双向四车道桥长6750米,连接宁波市鄞州区和象山县,在横山码头和西泽码头西侧穿越象山港海域。2008年12月30日开工,2012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

象山港大桥是甬莞高速公路(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大桥连接线起自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云龙互通,到达里蔡互通穿过象山港,止于墙头镇戴港。
桥梁参数类型
斜拉桥
全长 6,750米(4.19英里)
宽度 25.5米(84英尺)
高度 225.5米(740英尺)
最大跨度 688米(2,257英尺)
桥下净空 53米(174英尺)
通行费 人民币25元(咸祥 - 象山北)
宁德特大桥——8169.28米
宁德大桥虽排行第九距离前面那些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是Ta却依然是我国最长的跨海铁路大桥。

宁德特大桥是当年国家重点工程之一,具体地点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南约4公里处的蕉城二都境镇,全长8169.28m,其中跨海部分全长5500米,是目前中国铁路客运专线中最长的一座跨海大桥。
嘉绍大桥——10.13公里
在壮阔的杭州湾上,拥有两座雄伟的大桥,杭州湾大桥当然名气更大,但事实上这个嘉绍大桥也是非常长的。桥梁北起嘉兴海宁,南接绍兴上虞,是继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又一座横跨杭州湾的大桥。2008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原定2013年7月1日通车,由于嘉兴方面与绍兴方面在过路费分割问题上存在分歧,通车时间推迟为2013年7月19日。在浙江省高速公路规划中,嘉绍大桥又被定名为"杭州湾绍兴通道",为未来浙江省高速公路网"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中的"三通道"之一。

嘉绍大桥长10公里,是隔壁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1/3长度。桥面宽40.5米,8车道,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大桥采用斜拉桥设计,主桥由连续的5跨斜拉桥组成,每跨428米,悬索桥塔采用钱江三桥一样的独柱设计(三桥是两面悬索,而嘉绍大桥是四面悬索)。大桥主通航孔可达到通航3000吨级集装箱船的要求。
高速:G1522 常台高速,双向八车道
跨越:杭州湾
地点: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和绍兴市上虞
特性
类型:斜拉桥
全长: 10公里
宽度: 55.6米
最大跨度 :428米
通行费:大桥收费40元,南北接线收费25元
南澳大桥——11.08公里
广东的朋友应该非常熟悉这条桥了,我相信原因并非这条桥有多长多漂亮,而是通行费吓死人。全长11公里收费96元差不多100元。南澳大桥是广东省汕头市的一座跨海大桥,东起南澳县长山尾,西至澄海区莱芜围,全长11.08公里,目前是广东省第二长的跨海大桥(仅次于港珠澳大桥)。
于2015年1月1日建成通车。2015年4月1日正式运营,并开始收费。车速限制为60km/h;通行时间为上午7时至晚上10时,2015年4月1日起全日24小时开放。行人及非机动力车、摩托车、拖拉机、残疾人专用车、履带车、轮式专用机械车、绞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禁止上桥,试运营期间不收车辆通行费。当天进岛车辆达1500架次(即当出现岛上交通拥堵的临界车流量时),交警部门和南澳大桥管理单位将实行适时交通管制。是539国道的一部分。
类型:斜拉桥
全长:11.08公里
宽度:12米
最大跨度:238米
桥下净空:35米
历史
造价 15.82亿人民币
开通日 2015年1月1日
统计
通行费 96元起
厦漳跨海大桥——11.7公里
厦漳跨海大桥位于我国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的入海口,北连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南接漳州龙海市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全长11.7公里,主桥9.2公里,两端引桥长2.5千米;总宽度37米,行车道宽3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
其中桥梁跨海长度近8.6公里。全桥共打下桩基1441根、墩身322座、主塔4座,共296根斜拉索,用材11.5万吨钢筋、68.7万立方米混凝土。能抗14级台风和地震。
承载 6车道
跨越 九龙江入海口
地点 福建省厦门市与漳州市之间
类型 斜拉桥
全长 11.70千米(7.27英里)
高度 227米(745英尺)
最大跨度 780米(2,560英尺)
通行费 25元
温州大桥——17.1千米
浙江和广东福建多个上榜。这里的温州大桥全长17.1千米。跟其他跨海大桥不同,Ta这个稍微有点作弊嫌疑,因为分为南北两端,中间有一个小岛。
其中北航道桥由北岸路堤接线、北引桥、主桥、南引桥、南岸路堤接线组成,长3348米。其中南北引桥为分离式钢筋混凝土高架桥,主桥为跨径135m+270m+135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索面斜拉桥。该工程质量等级为优良。
承载 G15 沈海高速公路
跨越 瓯江
地点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和乐清特性
类型 斜拉桥
全长 17.1千米
最大跨度 270米
桥下净空 30米
泉州湾大桥——26.699公里
泉州湾大桥是位于国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跨海公路斜拉桥,数属于泉州的环城高速公路三期。线路起于晋江市新塘街道南塘村,于石狮市蚶江镇跨越泉州湾,经东园镇秀涂村,止于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塔埔村。
泉州湾大桥总长26.699公里,其中跨海部分全长12.451公里(南岸陆地引桥长2.73公里,海域部分桥长9.72公里),两岸接线长约14.7公里,全线共设蚶江、秀涂、张坂、塔埔四处互通式立交,其中蚶江互通至秀涂互通段(即跨海大桥段)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41米;其余路段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项目总投资64.36亿元,是泉州市第一座跨海高速公路大桥,于2009年12月31日在惠安秀涂举行了奠基仪式,2015年5月12日正式建成通车。
承载 S11 福厦高速
跨越 泉州湾
地点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
官方名称 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三期
特性
类型 斜拉桥
全长 26.699公里
高度 157米(515英尺)
最大跨度 400米(1,312英尺)
桥下净空 44.57米(146英尺)
东海大桥——32.5公里
东海大桥是中国大陆第一座跨越外海的大桥,连接上海本土与外岛的洋山港,中国排名第四。
2002年6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底通车。北起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芦潮港与S2 沪芦高速相连,经过2.3公里的陆上段后向南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跨海25.5公里达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崎岖列岛之大乌龟岛,再经3.5公里到达小洋山港区。
桥梁总长32.5公里。桥面宽31.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限制车速80公里/小时,预期寿命100年。可抗12级台风和7级地震。大桥并设有四个通航孔,其中主通航孔净高40米,净宽400米,可供万吨级船舶通过。
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 及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洋山港
特性
类型 梁桥 与 斜拉桥 组合式
全长 32.5千米(20.2英里)
最大跨度 420米(1,380英尺)
历史
开通日 2005年12月10日
青岛胶州湾大桥——41.58公里
青岛胶州湾大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座跨越胶州湾、联络青兰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全长41.58公里。工程总投资95.4亿元人民币,连接青岛、黄岛、红岛和胶州上合示范区。
此前,青岛东西海岸被胶州湾天然隔断,轮渡常因大风和大雾停航;陆路需绕行高速公路,行车需1.5小时且经常拥堵。此大桥建成通车后,将使东西两岸路程缩短约30千米。
类型 自锚悬索桥、通航孔桥斜拉桥
建筑材料 钢筋混凝土
全长 41.58km
宽度 35m
高度 149m(主塔)
最大跨度 260m
桥上净空 49m
设计寿命 100年
历史
开工日 2005年6月30日
完工日 2010年12月22日
开通日 2011年6月30日
统计
日交通量 设计8万辆标准车/日
实际<2万辆标准车/日
通行费 30~110元/车次(全程)
杭州湾跨海大桥——36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它是G15沈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与沙特阿拉伯的法赫德国王大桥长11公里,2008年建成时曾经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来大家都知道港珠澳一出谁与争锋)。在浙江省高速公路规划中,杭州湾跨海大桥又被定名为"杭州湾宁波通道",为未来浙江省高速公路网"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中的"三通道"之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从浙江宁波到上海莘庄的陆路距离只有179公里,缩短了120公里左右,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的沪杭和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也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承载 G15 沈海高速及G92 杭州湾环线高速,双向六车道
跨越 杭州湾
地点 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和宁波市慈溪
类型 斜拉桥
全长 36公里
最大跨度 325米
桥下净空 47米
通行费 人民币80元(小型客车)
舟山跨海大桥——48公里
舟山群岛,以前每个岛屿之间只能靠船只通行,想要把它们全部连接在一起是一项庞大工程。舟山跨海大桥正式名称为宁波-舟山高速公路,简称甬舟高速,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为G9211,是G92高速公路的联络线之一,全线位于浙江境内。
舟山跨海大桥始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前洋枢纽,终于舟山市329国道鸭蛋山环岛公路。蛟川至舟山路段于2009年12月25日通车,前洋至蛟川段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共用路段,其中保国寺至蛟川路段开通于2010年12月31日通车,使舟山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
甬舟高速公路包括5座跨海大桥和连接线公路组成,连接舟山岛、里钓岛、富翅岛、册子岛、金塘岛和陆地。五座大桥统称舟山跨海大桥。其中,金塘大桥是中国第三长的跨海大桥和外海中已建成的最长斜拉桥。西堠门大桥在已建成悬索桥中跨径仅次于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起点 G1504 宁波绕城高速前洋枢纽
终点 舟山市定海区双桥镇
出口处数 13
服务区数 2
规划总里程 68公里
港珠澳大桥 ——55公里
毫无疑问,第一名最长的就是世界文明的港珠澳大桥。珠三角大湾区的GDP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经济体,是世界上最繁华最繁忙的地区。而香港澳门又是两个特别行政区,之前一直没有任何陆路连接。在国家大一统一国两制的指导思想下,两地连接势在必行。
港珠澳大桥(英语: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葡萄牙语:Ponte Hong Kong-Zhuhai-Macau,通常简称HZMB),是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和广东珠海的大型跨海通道,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2018年5月23日完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通车;设计寿命为120年。现为全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以及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主桥跨海部分全长约29.6千米。为桥隧结合结构,包括一条长约6.7千米的海底隧道及两个人工岛。其中,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粤港分界线至珠海和澳门口岸段)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出资建设;海中桥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国际机场人工岛,止于粤港分界线)由香港方面建设,三地口岸和连接线由三地各自建设。
虽然这条桥取得一系列成绩,但是最后被人吐槽就是,想要在这条桥上面通行,你必须拥有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的车牌和保险,不是一般的车辆都能随便上去通行,所以又被称呼为富豪大桥。
类型 28.525千米长的桥梁(斜拉桥)
6,648米长的海底隧道
4座离岸人工岛
全长 55.000千米(34.175英里)
开工日 2009年12月15日
完工日 2017年12月(珠海和澳门段)
2018年5月23日(香港段)两者合龙
开通日 2018年10月24日
通行费 小型客车:¥150
大型客车:¥200
穿梭巴士:¥300
普通货车:¥60
货柜车:¥115
道路通行方向为右上左下
中国10大跨海大桥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52节]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今天我们分析的对象是太湖,与长江中游的另外两处名湖相比,太湖的气质是非常独特的。这首先表现在它的稳定性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湖,跟2000多年前的位置并没有什么变化。而长江中游位于江北的云梦泽与彭蠡泽都已经消失了(或者说水面缩减为一些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取而代之的是长江南岸的洞庭湖与鄱阳湖。
其次则表现在太湖的形状上面,与洞庭、鄱阳两湖那树状的外形不同,太湖的形状象一个个右面有所缺失的圆形,并且这个外形历经数千年都没有大的变化(洞庭、鄱阳两湖的水面形状变化就很大了)。这种地理结构的稳定性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环太湖平原的文化一脉相承的保存下来。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太湖,会发现太湖本身并不是与长江相连的,也就是说太湖并不是一个由长江与支流相交,所汇集而成的湖泊。这并不代表太湖的水不会注入长江,只是需要通过太湖东面的几条河流沟通长江罢了。这种间接连通长江的结构,也使得太湖能够不受长江水流的影响而独善其身。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太湖中的水并不是流入长江,而是直接流入大海的。关于太湖有哪些河流帮助它,历史上一直有三江之说,至于这三江究竟是哪三江则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条在无数描述上海的电影中出现的苏州河,是将太湖水引入东海的主要河流。
就苏州河而言,最早它的名字本来是叫松江的(现在上海还有松江区,以前是松江府),也被叫作吴淞江。在西方殖民者到上海开阜之后,这条古老的河流成为新兴的上海与太湖东岸的苏州进行物流的主要途径。由于可以帮助那些老大帝国的子民们上溯到苏州,因此苏州河成为了它的新名字。
即使是在现在,苏州河的河水也不是直接注入长江的,在上海的外滩它首先流入黄浦江,然后黄浦江水再注入长江。从这个角度看,苏州河已经成为了黄浦江的支流了。
附:太湖——长江地理关系图

尽管现在黄浦江的名气要比苏州河大的多,也要宽的多,但在春秋时期,它最多不过是一条浅浅的小河沟。由于当时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未成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段将上海分割成浦东、浦西,并看尽上海滩百年风云的黄浦江下游河道,在春秋之时其实并不存在。
至于它的上游河道则是在楚人并吞越国(战国时期)之后人工疏通入海的。主导这项工程的是战国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当时这片吴越故地是被楚王封建给这位真名叫黄歇的楚国贵族的,因此黄浦江最早是被称之为“黄歇浦”,后来为了顺应以江河为后缀的潮流,更名为黄浦江。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吴国建都的地方是在苏州一带。他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我们在〈江东平原地理结构图〉中所标示的苏锡常平原。之所以以苏、锡、常命名这片平原,是因为这一地区目前主要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目前也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亦是长三角经济带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地处吴地的核心,直到现在,居于其上的原住民仍然以最为纯粹的吴人自居,所操持的吴语也被认为是保有其地缘文化的重要标志。
如果要为苏锡常平原划定一个范围的话,那么太湖以北直至长江;以东直至东海(春秋时期)的平原地带都属于这个地理单元的范畴。而太湖以南与钱塘江之间的平原,则为浙江北部的杭州、湖州、嘉兴三市所辖,因此也被命名为“杭嘉湖平原”。目前苏、浙两省的边界线可以被视为两大平原的分割线(太湖本身属于江苏)
我们之前说过,江东平原的地理特点是“三水一丘”,下面三水中最南边的钱塘江就将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说起钱塘江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这条发源于浙闽丘陵中的江水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江口。
尽管很多江河的入海口都呈喇叭状,但象钱塘江这样即大又折的入海口,除了长江以外无人能及。只不过钱塘江本身的体量要比长江小的多,河道也要窄浅的多。喇叭口式的入海口中又缺少崇明岛那样的缓冲地,因此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海潮最为汹涌的时候,当喇叭口内的海水发力向西面的江口涌入时,壮观的钱塘潮也就出现了。
对钱塘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时候去看一下,需要提醒的是,在强大的海潮面前,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每年基本上都能听到因为观潮而被潮水卷走的新闻,所以去之前买份保险还是有必要的(开个玩笑)。
尽管钱塘潮是那么的知名,但其实对于地缘文化有重要影响的还是钱塘江本身。这条体量不大,流域和影响力基本只在浙江省北部的河流,还有一个名字叫作“之江”,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取其形,因为它的走向(特别是下游河段)曲折。正因为河道曲折,所以“折江”与“浙江”也是钱塘江的别名。也许“浙江”才真的应该算是这条河流的正名,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所在省份的名称。
钱塘江的那个喇叭口(现在的地理标签为“杭州湾”)成为了一条天然的分割线,在它的南面直至浙闽丘陵,有一条依山临水的平原带。由于这片平原西有绍兴,东有宁波,因此被称作“宁绍”平原。而西面的绍兴就是春秋时越国的国核心所在,由于绍兴后面的山脉叫作“会稽山”,因此在越国建都之时的名称为“会稽”。
根据历史传说,会稽山也是当年大禹大会诸侯的所在。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让大禹千里迢迢从中原南下,越过长江至此会盟诸侯确实有点难度。如果他真的想就此号令东方的部族,选择在江淮平原上会更为合适。毕竟让各部落都越过长江,钱塘江,再爬到山上去不太现实。
关于大禹当初到底有没有在会稽山上会盟诸侯,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毕竟很难寻求相关的证据。但越人从浙闽丘陵下来,在会稽附近立国却是无可置疑的。就越人的原始属性来说,与平原湖沼地带的吴人其实是迥然不同的。
东南沿海的那些丘陵地带是他们生活的主要范围。这条从浙江中部向南经福建、广东,一直延伸至广西东部的丘陵地带,是古越人的兴旺之地(整体可称之为“东南沿海丘陵”,北部为浙闽丘陵,南部为两广丘陵)。即使是在现在,越人在这一地区仍然留下了不少文化烙印,一如发源于浙江的越剧;又如广东省的简称“粤”(越、粤同音,从这个角度看,“越南”的得名也算名符其实了)。
对于越人来说,并不愿意只满足在沿海丘陵中生存。从迁移的角度看,越人最初是从中南半岛沿海岸线向北逐次渗透的。在经历过漫长的迁移过程之后,他们终于有机会与原始的华夏文化发生碰撞了。在杭州湾南部的海水开始消退后,越人终于有机会走出山地,在浙闽丘陵的北缘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并以此为据点绕过杭州湾,向更为广阔的太湖平原挺进,首先进入他们视线的就是杭嘉湖平原。而此时,松江(苏州河)以北的吴人,也正在向南渗透,双方的地缘博弈再所难免。
关于太湖和黄浦江还有两点需要补充一下。
对于太湖的形成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是太湖及太湖以东地区原来都是海洋,由于长江不停的向东南方向输送泥沙,而钱塘江则向东北方向做同样的事,这些泥沙在出海口处会形成条状的沙州(比如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成陆了的沙洲),最终两条沙洲带在东海合围,并将沙洲以西的海水与海洋隔离,形成了一个咸水湖,而西面山地之上流下来的河水逐渐将海水转换成为了淡水,由于泥沙仍会在湖内淤积,因此大部分的湖面成为了平原(也就是长江三角洲),剩余的水面则成为了太湖。
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种两江输沙,天然筑坝形成陆地的情况并不鲜见,在长江以北,淮河与长江也同样有过成功的案例,向东拓展了江淮平原。只是这仍然很难解释太湖的形成原因,因为理论上太湖也应该被淤塞成平原。
能够形成湖泊的地区,地势肯定是要比周边地区要低的。就太湖而言,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形状。尽管中国有很多内陆湖,但是象太湖这样轮廓近似于圆形的湖泊并不多见。这一类的湖泊如果在山顶之上,那么是火山口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就象那些分布在各地,以天池命名的湖泊,只可惜太湖的所在地并不存在这种条件。
既然地球下面的岩浆不能为太湖的形成作出贡献,那么我们就需要将视线投向遥远的太空了,如果在某一个时间,从外太空恰巧有一块没有在空气中燃尽的陨石,掉在已经成陆的长江三角洲上,那么无论这块石头的形状如何,它都可以将地面砸出一个圆形的坑。随后的事情就简单了,那么发源于西、南两面丘陵之上的河流,会逐渐将之填满的。
太湖究竟是不是陨石造就的,目前还在论证之中。不过它的形成时间应该并不久远,因为在湖底已经发现了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就是说,在太湖的的湖址形成之后,被河流注满水之前,吴越先民们已经在此生活了。
由于太湖本身不是由天然的河道扩张而成的,那么湖水在蓄满之后必然要寻找出路,最终流入大海。如果太湖的形成时间能够早些的话,那么它有足够的时间在人类到来之前,东向冲击出几条天然的河道连通大海。
只可惜对于吴越先民来说,太湖的形成时间太晚了,因此太湖泄洪通道的形成过程注定要影响人类的活动。换句话说,先民们需要通过人工干预,尽早的将太湖连通大海的河道固定下来,以减少湖水漫流对于陆地居住区的影响。
鉴于上古时期,石制工具是人类可以使用的主要工具,因此疏通太湖河道的工作是十分艰难的。我们在〈吴越地缘结构图〉上为太湖划出了三条主要的入海通道,由北至南分别是娄江、松江(苏州河)、东江,这三条江都是在人工疏导的情况下形成的。这并不是说吴越先民们就此挖了三条运河,而是说他们在湖水漫流之时,就势加深加宽了河道,使之能够更快速的起到泄洪作用。
鉴于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治水第一人的名气,因此治理太湖的功劳也被记到了他的头上,这就好像后人们总喜欢把一些发明创造记在鲁班身上一样。将大禹与太湖乃至整个江东平原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吴越之族寻找到一个华夏之根。这在边缘地区或边缘民族融入华夏核心圈的时候,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无论大禹是否真的有空,在治理完黄河水患的同时,又跑到太湖治水。吴越先民通过太湖水道的治理,掌握了很高的治水技巧却是可以肯定的。这种可以依靠人力改变地理结构的能力,在吴国决定越过长江,进入江淮平原,并北上黄河流域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过了,上海人民的母亲河——黄浦江也是人工疏导的河流,只不过这一次主持工程的是楚人了。其实长江三角洲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由人力在维护的。无形当中也加深了这一地区的地缘凝聚力。这和黄河下游的情况有些类似,都是治水文明的体现。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水患总是会频繁些的。
就黄浦江这个名字而言,很多时候容易与“黄埔军校”联系起来。其实两者并无关系,后者是建在广州珠江中的一个小岛上的,那个小岛名叫“长洲岛”,也叫“黄埔洲”。所以此“黄浦”非彼“黄埔”。不过搞错也属正常,谁叫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以1927年以后为主呢,那个时候上海的政治风头已经盖过了广州,两个名字又那么接近,认定黄浦江与黄埔军校有关联也属正常。
前面有朋友问,杭州湾会不会消亡。我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不过纵观历史,杭州湾也好,长江口也好,位置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就长江口的情况而言,春秋时期的位置是在镇江以东,常州以北,泰州以南的位置(图上有标示)。在那个时候,长江口还是在偏北方向入海,这也使得长江带来的那些泥沙开始向北沉积,当江口北部的泥沙越积越多时,水流的方向开始逐渐南移。而泥水也就向南面沉积,如此周而复始,所以我们会看到长江下游的这些河道是呈波浪形前进的。
就吴越相争所处的春秋中晚期而言,长江南岸的苏锡常平原已经基本形成,而现在的上海则大部分在海岸线以东尚未成陆。如果按照现有的地名为这条古海岸线划定几个坐标的话,那么由北至南的张家港(江苏)——嘉定(上海)——莘庄(上海)——奉贤(上海)大致就处在海陆交接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