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香京城到种业之都 七个“新名字”看北京未来五年发展 北京:首善之都的历史性跨越
6月27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国际一流科学城、生物多样性之都、种业之都、国家森林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一系列市民已经熟悉或还陌生的“城市身份”,绘就出未来五年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美好蓝图。
关键词1:博物馆之城
打造博物馆之城 让博物馆融入生活
6月的北京,悠悠的大运河畔,一座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已亮出“古韵风帆”,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预计将在2022年年底竣工,2023年底具备开放条件。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将建设“博物馆之城”。市党代表、首都博物馆国际合作与历史文化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黄小钰对此尤为关注,她谈到,自北京开始打造“博物馆之城”以来,博物馆的类型和形式更加多样,社会各界对于文博行业的发展也更为重视,好的政策为北京文博发展带来新契机。

北京故宫,北京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在三五年前,博物馆和百姓似乎是有些‘割裂’的,博物馆在做自己的事情,市民大多不太关注。随着‘博物馆之城’的打造,博物馆开始注重宣传,博物馆推出的展览活动越来越亲近群众,越来越接地气。大众视野里,博物馆不再只是保管老物件的地方。”
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北京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但北京关于“博物馆之城”建设故事仍在继续。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京将加强和优化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加强对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同时,将出台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资金管理办法,为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不仅如此,北京市还将优化博物馆布局,依托“两轴三带”建构博物馆之城轮廓肌理,立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特征,推动形成北京市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方面,支持、推动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
“好的宏观政策,对于博物馆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整个行业发展将是一个福音。”黄小钰称。
关键词2:书香京城
书香京城 让阅读成为城市时尚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建设‘书香京城’”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市党代表谈到,近年来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浓浓的书香气息,商业连锁书店、传统书店、24小时书店、网红书店,社区书店,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进书店,畅享阅读。北京书店生态系统多样化、多层次的格局已经形成。

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把书香送到每一位市民身边,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北京已拥有2076家实体书店,在全国位列第一。
关于“书香京城”的打造方式,北京各区在不断推陈出新。2022年6月,东城区推出“国潮风尚”“书映百年”“国风静巷”“雅集流韵”“老城文华”,以及五条“书香京城”探访打卡路线。东城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破解书店业态的碎片化,把散落在东城区各个空间的书店串联集合起来,形成一部书店探访指南,吸引广大市民探索挖掘身边的美学场所与阅读空间。
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北京将让阅读成为时尚、成为习惯,使北京成为流淌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京城”。未来五年,北京既要有“烟火气”,更要有“书香味”。
关键词3:国际一流科学城
让全球科技创新从北京出发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创新,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作用,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
市党代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量子院)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员于海峰看到报告后,用笔将这句话做了重点标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东区落成启用。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2017年12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量子院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组建了300余人的专、兼职人员队伍,目标便是将在京的人才、机构资源整合起来,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于海峰对此深有感触,近两年从顶层设计开始,他切实感受到了北京对科技的重视,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政策对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吸引了相当一批科技人才扎根北京科研事业,“身边科研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越来越多。”
正如一台机器需要无数个精密器件在统一指令下才能准确运作,一座冲击世界创新策源地的城市,需要更多科学家、产业园和一个格局宏阔而步骤明确的大擘画。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定位的北京,背负着更大的使命。选择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定位的北京,在以国际化和开放共享的姿态探索科技前沿领域。北京,一座“国际一流科学城”正在快速崛起。
关键词4:生物多样性之都
市民身边“新鲜”物种越发常见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北京作为首都,承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功能。这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平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城市治理的一大考验。
亦庄新城滨河公园,黑丽翅蜻停留在荷叶间。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此次党代会上,“生物多样性”是不少党代表提到的高频词。有代表称,这两年,北京的环境不断改善,很多此前很少见的动物开始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这离不开北京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推进。
这两年北京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下足了力。最新的本地调查就已经记录87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18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实地记录各类物种共3702种,2020年至2021年累计记录6283种。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在完成一轮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整理相关数据,更全面掌握全市生物多样性基础情况。
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现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未来五年,北京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前列。
关键词5:种业之都
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北京智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不以粮食生产见长的北京,在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做出独特贡献。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明确。其中提到,“积极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种业之都’。”
人大代表审议《北京市种子条例(草案)》,会议现场展示北京种业创新发展成就,一名参会代表在抚摸菊花新品种嫩绿的穴盘苗。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此次党代会上,不少市党代表来自农村基层或是农林院校、科研单位等,会上大家就报告中谈及的“三农”话题展开了讨论。有来自京郊农村的一位基层党代表谈到,近年来,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三农”问题在社会上等关注度越来越高,依托于好的政策,北京的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方向也日渐明朗。“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平时主要都在村里生活和工作,我亲历着北京乡村的蜕变,也看到一个个高科技数字农业产业开始在京郊生根发芽。”
未来五年,北京的三农工作又会如何?打造“种业之都”意味着什么?依据《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2022年要打造“种业之都”,组织实施北京种业振兴方案。具体来说,将开展11个北京优势特色物种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实施北京鸭等4个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黑六”种猪回归北京。强化种业基础前沿研究,建设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平谷区畜禽水产种业创新示范区、通州区于家务农作物种业创新示范区、延庆区林果花草蜂药种业创新孵化基地和北京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对于“种业之都”,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北京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体系完整,种业人才集聚。2022年4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种子条例》,旨在推进“种业之都”建设,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中国人的饭碗里,不仅要有粮食,也要有肉蛋奶,要有优质的蛋白质。可我们的畜禽良种培育,一直有一定短板,在不少领域更是容易被“卡脖子”。下一步,北京会紧紧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4大种业领域,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创新环境优化5大行动20项重点工程。
关键词6:国家森林城市
让绿色成为京城最美底色
这次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潮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扩大绿色空间规模,森林覆盖率逐步提升至45%,除核心区外各区全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对于“国家森林城市”的概念,市民正从陌生走向熟悉。有代表谈到,近年来随着北京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画面常驻京城。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市民在公园设置的景观台拍照。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稳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到2025年前,除核心区外各区会全部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引领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
“十四五”时期,全市森林覆盖率4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全市森林蓄积量3450万立方米,林地绿地年碳汇量1000万吨。
为实现以上目标,北京将建立更加完善的园林绿化体系,建设蓝绿交织的绿色生态体系,持续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并实施封山育林、山区造林、森林健康经营、湿地保护修复等系列举措,以更好地实现北京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关键词7: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数字赋能 惠民服务体系智慧高效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报告提出,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紧布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城市超级算力中心,推动数据中心向智能计算中心转变。打好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先试,办好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优化“南箭北星”产业布局,深化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和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行动和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构建“城市大脑”智慧管理体系。加强数字政府、数字化社区(乡村)建设。积板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办好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
海淀区稻香湖路新开放的光合公园,全园基于物联网技术搭载智慧管理系统。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普及,数字经济和社会民生的融合日益紧密。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对全市2000名常住居民开展了智慧城市及数字生活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北京城市智能化服务及数字生活的整体好评率达到78.7%。其中,对智能化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的好评率较高。
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20年增长13.1%,占全市GDP比重为40.4%。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构建良好数字生态环境,创新数字公共服务新模式,持续打造智慧、共享、高效的城市惠民服务体系。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游客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参观拍照。新华社发

滨河健走步道成为北京市民新的打卡路线。资料图片

摄影爱好者在故宫角楼附近取景拍摄。新华社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
编者按: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第一个非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昂扬阔步,在民族史册上写下了璀璨华章。自今天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激发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建首善自京师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
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北京坚定不移推动首都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
一幢红楼,百年沧桑。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一份份播撒真理、书写理想的手稿,勾勒出京华大地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孕育初期的北京党史中得到生动体现。
在北京广大干部群众看来,响应国家战略,谋求更好发展,既是“首都使命”,也是“首都机遇”。
进入新时代,北京鲜明提出首都发展,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过去十年,北京步入了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发展新阶段。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首都发展的明确方向和重要使命。
以减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北京发布全国第一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同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交通一体化加快建设,产业升级转移、创新协作扎实推进……
对北京而言,千头万绪的事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北京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坚持落细落小、多办实事,着力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抗疫成果,在稳增长促发展中主动作为。扎实兜住民生底线,深化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已经形成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2019年全年客运量达到39.6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轨道交通对于北京这一特大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7年的5.7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7.5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二。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
“如今,‘水穿街巷’场景重现,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性重建。北京老城保护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未来将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为契机,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如何破解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在变身为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座地标。
在北京,众多冬奥场馆已经拉开了“后奥运时代”的精彩序幕。聚焦冬奥会和重点产业发展,北京延庆正打造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促进冰雪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北京首钢园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商业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新地标;京张高铁连接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全力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北京的最大市情就在于,这座城市是社会主义大国首都。新征程上,摆在北京面前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瞄定了紧要之处的“五子”,力求做到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眼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等优势领域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把北京发展纳入京津冀战略空间考量,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新时代首都发展,依然是在各个方面发挥首善担当。
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北京将始终坚持以“都”为先,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201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1.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超1.5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1890.3亿元。
●森林覆盖率37.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
●高速公路里程912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72公里。
【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4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7.9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
●森林覆盖率为44.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9.3%。
●高速公路里程1176.5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783公里。
(记者 董城 张景华)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