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只负责“貌美如花” 漫步悉尼的中央公园——海德公园

它们只负责“貌美如花”

每年到了11月份左右,就有不少景区开始陆陆续续地封山闭园。一方面是出于防火和景区维护的需要,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们也更愿意在温暖的室内度过冬季。不过,冬天也不总是萧瑟的。世界上有许多温室,里面四季如春。人们从步入其中的一刹那起就如同进入了一个鸟语花香的静谧桃源。在这里,人与自然的接触不再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原本需要跋涉千里才能看到的奇异植物也变得触手可及。

卡伊萨涅米植物园 芬兰

它们只负责“貌美如花”

图源:ins@helekatti

温室位于植物园的中央,里面收集的约1300种植物大多来自与芬兰相同经度的国家。因此游客可以想象自己从芬兰一路向南直行,欣赏不同维度的特色植物。从地中海的森林到北非的大草原和沙漠,再到南非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10个温室将这些地方的美景一一展现。温室中最出名的是小王莲,它状如圆盘,直径最长能达到2米,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小王莲喜高温,而芬兰的夏季日均最高气温也无法满足它的需求,所以它只能存活在温室中。通常情况下,它会在圣诞节前后枯萎,新的幼苗会在第二年3月份左右被种入池塘底部。

伊甸园项目 英国

它们只负责“貌美如花”

图源:ins@annalouisejennings

伊甸园项目是康沃尔郡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此前,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粘土矿,没有任何土壤和植被,非常荒凉。经过改造,它变成了一个让人们能够静享自然之美的地方。该项目由多个温室组成,它们的表面布满了六边形的框架,如鼓胀起的肥皂泡一般。虽然这些温室无比牢固,但它们内部模拟的生态群落却像一个需要耐心呵护的美梦。当人们徒步穿越室内热带雨林,沉浸在醉人的芬芳中时,外界的风霜都会被抛在脑后。无论是在摇晃的树冠步道上行走,还是与悠闲的鹧鸪不期而遇,都是不输热带旅行的奇妙体验。

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

图源:gardensbythebay.com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里有2个冷却温室(cooled conservatory)──“花穹”和“云雾林”。其中“花穹”的面积相当于75个奥运会标准的游泳池,最多可容纳1000人。设计师在可持续循环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说,他们在玻璃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涂层,让植物在获得最佳光照的同时,又能始终处于一个较为适宜的温度。“花穹”中有许多分区,里面种植了不少稀有的植物,其中一些还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独占一园的猴面包树、智利花园中的普亚菠萝和橄榄林中有上千年历史的橄榄树等等都让人忍不住惊叹。据说,地中海植物园中成排的意大利柏树还能让人联想起科莫湖的秀美景色。

法兰克福棕榈园 德国

图源:palmengarten.de

法兰克福棕榈园是德国最大的植物园之一,而其中名为棕榈屋的温室甚至比这个植物园本身还要古老。它早在1869年11月就对外开放了,此时距离植物园的建立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棕榈屋主要由钢和玻璃制成,当时它采用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一项专利设计,内部宽敞明亮又无需用柱子支撑,因此棕榈屋的建造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游客必去的景点。人们走在温室中,看着沿途的水仙花、鱼尾草、天南星和棕榈树等植物,不由得心生喜悦。所以无论在什么季节,去棕榈屋参观总能让人有一种度假的放松之感。

库里奇巴植物园 巴西

图源:ins@ba_hortelan

库里奇巴植物园虽然开业于1991年,但它的整体风格却有着维多利亚式的优雅。游客在进入温室之前,就会被沿路的鲜花吸引住目光。温室的面积不大,只有450多平方米。白色的金属框架将玻璃切割成了许多几何图形,显得精致又富有活力。在整体结构上,设计师还受到伦敦水晶宫的启发,用3座玻璃制成的山峰致敬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在温室内部,水池和层叠的瀑布环绕着热带植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了晚上,温室会被枝形吊灯照亮,泛起温暖的光。

拉尔巴格植物园 印度

图源:ins@chezshea

拉尔巴格植物园是印度最发达的植物园之一。1761年,它受迈索尔的统治者海德尔·阿里(Hyder Ali)的委托而建。后来到了1889年,阿尔伯特·维克托亲王又仿照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增建了这座玻璃屋。每年的1月和8月,玻璃屋中都会举办花展,每次的主题各有不同,但都会有超过20万朵鲜花被做成各种图案的半永久艺术品。展览的时间从早上9点持续到晚上6点。清晨,鲜花盛开,娇艳欲滴。但如果人们选择夜晚前来,却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体验。届时,整个玻璃屋会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出金色的光芒,显得柔和而空灵。

拉肯王家温室 比利时

图源:ins@emeraude68

19世纪末,建筑师巴拉特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设计了一个温室建筑群。其中共有8个温室,风格古典,与拉肯城堡相映成趣。一个个玻璃穹顶由宽阔的拱廊相连,宛如一座玻璃城。温室中数量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也很有名。多年来,园丁们从世界各地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花卉和树木。由于温室属于皇家公园,所以一般不对外开放。但每年春天,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的第一周,温室都会向公众开放近3个星期,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希望公众也能一睹皇家温室的风采,所以这个传统就一直持续了下来。

莫塔特温室植物园 加拿大

图源:ins@ucigernati

莫塔特温室植物园由加拿大建筑师彼得·海明威设计。它的外形颇为现代,是由4个玻璃金字塔组成的。其中3座分别用于展示热带、温带和干旱地区的植物,而第四个的展示对象则随着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游客可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各种植物和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可以在扫描入口处的二维码后独自游览。每座金字塔的参观时间在20分钟左右,但人们也可以将它无限延长,直到想要动身前往下一座金字塔为止。平时,温室里会针对各个年龄层提供一些有趣的课程,而到了特别活动日还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阿德莱德植物园 澳大利亚

图源:ins@philspet

这座温室是南半球最大的单跨温室之一,由著名建筑师盖伊·马龙 (Guy Maron) 设计。在其优雅的钢制结构上,覆盖着2434平方米的钢化玻璃,让这个流线型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基于这些独特的设计,温室还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当游客进入其中,一个郁郁葱葱的雨林世界就在面前徐徐铺开。这些植物大都来自澳大利亚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和附近太平洋的岛屿,其中有许多都处于危险中甚至濒临灭绝。人们可以沿着上层步道体验在树冠中穿梭的感觉。

金门公园温室花房 美国

图源:goldengatepark.com

温室花房是美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制温室之一,还因在建筑和自然等领域的成就而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遗迹名录,成为了旧金山极具价值的地标性建筑。里面的水生植物馆展示了从热带的河流、湖泊和沼泽中采集的植物样本。巨大的睡莲漂浮在水池表面,很受人们的欢迎。除此以外,许多食虫植物的附近也会聚集着一群好奇的游客。热带馆模拟的是热带山区的气候,里面长满了各种蕨类植物和厚厚的苔藓。到了盆栽植物馆,人们则能看到各种稀有的植物。它们都生长在装饰性的花盆中,色彩非常艳丽。

奥斯陆植物园 挪威

图源:ins@bluesbell

奥斯陆植物园是奥斯陆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名为棕榈屋的温室就位于植物园的中央。它从1868年开始对公众开放,里面总共有3个房间。中心房间生动地展现着数百万年来植物进化的历程。游客可以在其中看到一种曾被误认为已经灭绝的针叶树——瓦勒迈杉。除此以外,一块具有5000万年历史的红砂岩也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上面的叶子化石可谓是难得一见。右边的房间以地中海为主题,里面盛开在冬季的山茶花有着别样的美感。左边的房间中则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仙人掌和多肉植物。游客徜徉在棕榈屋中,仿佛转瞬间就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无拘无束地感受自然的美妙。

里昂植物园 法国

图源:ins@a.s.explore

里昂植物园成立于1857年,是法国规模最大的都市植物园之一。在1860年至1880年间,随着大型温室的建立,园中还补充了热带和赤道地区的植物。温室由建筑师多明杰主持修建,它的中央部分高达21m,看起来如同一个玻璃大教堂。温室全年开放,在4月到9月间还会将参观时间向后推迟到17:30。在温室6000平方米的空间中,共有1000多种植物。2000年重建的时候,温室里还新增了一些小路,让游览变得更为轻松。

纵观世界有品位的大城市,都有一处成熟而富有特色的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的代表符号。中央公园之于一座城市,不仅能平衡生态环境,还有着精神昭示和休心养性的作用。

我曾经游览过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的中央公园,譬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广场公园、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圣彼得堡的胜利公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曼谷的龙批尼公园和悉尼的海德公园等等,比较起来,这些公园各有千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海德公园。因为近些年,我旅居悉尼,经常游览海德公园(Hyde Park)。


漫步悉尼的中央公园——海德公园

漫步悉尼的中央公园——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建于1810年,比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早40多年,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城市公园,迄今为止已有200余年的辉煌历史。其面积16.2公顷(40英亩),位于悉尼市中央商务区东侧。海德公园的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它被东西走向的公园街(Park St)分为两部分,南端方形,而北端圆形。公园西邻伊丽莎白街(Elizabeth Street),东接学院街(College Street),北达圣詹姆斯路(St. James Road)和阿尔伯特王子路(Prince Albert Road),南挨利物浦街(Liverpool Street)。 据说刚建成时的海德公园要比现在大好几倍。原先是准备建一个兵营,用作军队的操练场,可是建成后却没有军队入住过,反倒成了关押各地运来的囚犯的地方。后来还作过赛马场和板球场。十九世纪,这里还举办过板球比赛和橄榄球比赛。在寸土寸金的悉尼繁华市区,能保持这样一大片绿地,实属难能可贵。

漫步悉尼的中央公园——海德公园

那天,我们从南边走进海德公园,只见林木繁茂、绿草馥郁,曲径蜿蜒,阳光照耀下的林木清香和草蔓味道在清风中飘逸开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战争纪念馆(ANZAC WAR MEMORAIAL)。这是澳大利亚人为纪念在1914年到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战场牺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战士于1934年建立的。建筑师DELIT说,他不想表达战争是如何的光荣和荣耀,他只想表达,战争中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忍耐和牺牲的高尚品性。



顺游道而北行几十步,看到一座高大雕像,其主人公是库克。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在悉尼和其他城市都有库克的影子。我站在库克雕像前思索良久。



其实,比库克发现澳洲更早的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VaezdeTorres)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Duyfken)也登陆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登陆,并命名此地为“新荷兰”。遗憾的是,西班牙和荷兰政府没有引起重视,或许是国力不如英国强大,没有采取后续动作。库克发现这片大陆后,很快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他们捷足先登,派遣菲利普率领一支由6艘船组成的船队共1530人于1788年1月18日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BotanyBay),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Sydney)。1790年,第一批来自英国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亚,以悉尼为中心,逐步向内陆发展,至1803年,殖民区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马尼亚。从这段历史看来,库克的发现对英联邦国土的扩展和澳大利亚的成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库克成了英联邦的英雄,也是澳大利亚的英雄。


游览完公园的南半部,我们越过公园街(Park St)进入北半部分。一路树木参天,鸟语花香。一条笔直宽阔的林荫大道通达公园深处,两旁生长着细叶榕、棕榈树和无花果等树种,遮天蔽日,浓浓的林木香让人微醺。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城市林荫。走在这条道上,根本不用担心烈日会把皮肤晒伤,下雨也许无需打伞,这些魁梧高大的树木不仅为游人遮阳挡雨,亦为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提供了净化空气的功能。林荫大道的旁边还有很多长椅,是游人以及市中心上班族休息的好地方。

这时候,一只鹤鸟吸引了我。只见它身上挂着号牌,脚上也套有号环,这可能是工作人员便于管理和跟踪鸟的信息而设置的。这只鸟对来往的游人不屑一顾,在草丛中寻找食物。

在海德公园靠东的一侧,有一座仿埃及的方尖碑建筑,建于1857年,不过它只是一个污水出口。一个污水出水口,在海德公园设计成了艺术品形式。当时建成时是由市长揭幕的,所以后来流传了一个笑话,说这个污水口是市长的香水瓶。

而最让人心动的景观是中心广场那座具有深刻涵义的喷泉,即亚奇伯德青铜喷泉(Archibald)。它是为了纪念一战中法澳联盟,于1932年由ARCHIBALD先生捐助所建。该喷泉由法国人设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澳大利亚最漂亮的公共喷泉。这座艺术雕塑的设计师是法国雕塑家Francois Sicard。整个喷泉设计从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及艺术当中汲取灵感,流光四溢的喷泉描绘了一幅阿波罗被一群神秘的人物和动物围绕其中的画面。



雕像中的阿波罗,左手拿着里拉,右手伸展,似乎在安抚众生。太阳神阿波罗是艺术、美与光的代表,手指正指向日出的东方,身后扇形的水注表示太阳的光芒。围绕在他身边的三组人物雕像都是用裸体来表达寓意的。执弓的狩猎女神戴安娜和她的猎犬及牡鹿,代表澳大利亚的拓荒者;第二组是管理大自然和农作物的年轻神祗潘,在他身边的公羊、母羊和小羊表示动物是澳大利亚开发初期的财富;第三组是希望英雄提修斯与传说中的异兽搏斗,代表澳大利亚已被人类征服。人间如此美好,江山如此多娇,人类更应和平共处,这既是雕象喷泉的设计主题,更是一曲欢乐的颂歌。这座雕象喷泉,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有不同的构图造型,有不同的背景和水珠喷射高度,人流穿梭于珍珠般的水柱之间,弄姿搔首,摄影嬉戏,整个场景氛围就像是雕像中人物的复活。我们走近雕像喷泉,左看右看,欣赏它的造型,揣摩它的创意,赞叹它的精美。



多年来,亚奇伯德喷泉一直被作为澳洲独特的旅游拍照景点,街头艺人的表演场所和政治团体的会议集散地。每当夜幕降临,从亚奇伯德喷泉中的各个喷嘴喷出的水柱所形成的亮丽景象,为悉尼这座城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久远的回忆。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览者,也在一睹其独特建筑设计的同时,对悉尼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此时此刻,我又联想起耳闻目睹的形形色色的喷泉。作为人类艺术、技术和建筑的结晶,许多城市都有喷泉的身影。意大利罗马的特莱维喷泉,瑞士内瓦湖面高喷入云的大喷泉,西班牙格纳那达阿尔罕布拉宫的狮子喷泉,俄罗斯圣彼得堡夏宫的“掰开狮子口的参孙喷泉”,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1400座喷泉群,等等,无数巧夺天工的喷泉闪耀玑珠,象征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欢乐的无边渴望。

公园东侧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天主教堂----圣玛丽大教堂。它始建于1821年,秉承了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后毁于大火,1865年开始重建,耗时60余年,于1928年完成。1998年至2000年,为迎接悉尼奥运会的举办,曾做维修。大教堂长107米,中殿24.3米宽,天花板高22.5米,中心塔高46.3米,前塔和尖塔的高度为74.6米。



我第一次来海德公园时,曾经进去参观过。圣玛丽教堂由悉尼砂岩建成,外观典雅别致,气度不凡;内饰精致,庄严肃穆。教堂地下墓穴的马洛哥神父地板图案,是以创世纪为主题的,由彩色的碎石镶嵌而成,因手工十分精巧而闻名世界。教堂的玻璃都是彩绘的,在外面看与普通玻璃没什么区别,但在教堂里面看,阳光透进来五彩缤纷,有金碧辉煌的感觉。圣玛丽大教堂既是天主教徒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悉尼繁华市区一道靓丽的景观。



我一边游览一边思索,二百多年前,公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绝对没有想到,这座公园会给悉尼的市民带来什么福利,会怎样影响悉尼大都市的命运。现在已经200多岁的海德公园,宛如一块清澈的璞玉,镶嵌在悉尼的钢筋水泥森林中,成为喧嚣的城市中一块能抵抗污染的净土。这块净土如史册见证了悉尼二百余年的发展轨迹,又如影像记录了悉尼人民两个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

海德公园,一座属于历史的公园,属于澳洲也是属于世界的公园,将永远苍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