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三项功绩,虎门销烟只是其中之一,民族英雄名副其实 爱国教育系列: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清朝道光年间,随着罪恶的鸦片贸易的出现,摇摇欲坠的大清朝统治雪上加霜。影视剧里,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总会有英雄站出来拯救世界,历史上也是如此。宋朝站出来的英雄叫岳飞,明朝站出来的英雄叫于谦,而清朝站出来的英雄叫做林则徐。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虎门销烟》,讲述的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当时年纪太小,不知道什么叫做英雄,也不知道林则徐身上“民族英雄”这四个字的分量。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什么叫英雄呢,我的答案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
林则徐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必定流传千古。
虎门销烟
1839年,林则徐临危受命,受封钦差大臣,奉道光皇帝旨意前往广东禁烟。临走之前,林则徐立下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来到广州,软硬兼施,雷霆手段,把英国人罪恶的鸦片生意一网打尽,在广东虎门当众把鸦片销毁,这样的气魄让英国人闻风丧胆,心惊胆寒。这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有这个事迹。

19世纪中期,罪恶的鸦片贸易的出现将大清朝推向了生死边缘,大量的财富被掠夺,人民的精神被毒害。如果放任鸦片肆意流通下去,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林则徐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毅然决然向道光帝请命赴广州禁烟。
这里要强调的是,道光帝派林则徐去广东只是禁烟,并没有要求销烟。林则徐本该把110万斤的鸦片作为证物送往京城,可是他考虑到路途遥远,害怕出现意外,毅然决定在虎门这个地方当众销毁。所以,虎门销烟并不是道光皇帝的旨意,而是林则徐临时的决定。很明显,这个决断是非常正确的,这次销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用强硬的手段告诉他们中华民族是不可欺侮的!
于是虎门销烟就成为了林则徐的标签,然而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他的功绩就绝不仅仅是一项。林则徐的一生都是在为国为民,从未停止。
开眼看世界
在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发现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超过大清朝,他为了寻找强国良策,组织翻译了《四洲志》。这是1836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地理志书,林则徐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大清朝的未来。
林则徐从书中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止有大清国和周边的蛮夷小国,还有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等未知的国家!偌大的大清帝国其实只是这世界的一隅,就像夜郎国之于大汉王朝一样。
因为《四洲志》的编译,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看世界的第一人。有人说这个称号属于魏源,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魏源就是受林则徐之托编书的人。他们一个是主张者,一个是执行者。一般来说,都是把林则徐认为是近代史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没有忧国忧民的心思,又怎么能在殚精竭虑解决鸦片问题之后,又能深挖出这背后的原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思呢?如果没有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大清王朝的衰落将永远持续,闭关锁国直到很快灭亡……
托付新疆
虎门销烟对于国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快人心、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却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英国就主动挑起了非正义的鸦片战争,因为武器装备差距悬殊,最终以大清的失败而告终。
鸦片战争失败后,迫于英方的压力,道光皇帝不得不处理一批曾经为打击鸦片事业做出贡献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林则徐,道光帝把禁烟的所有过错全部甩到了他的头上,最终林则徐一个人扛下了所有。道光帝把林则徐贬官到荒芜贫穷的新疆伊犁,然而林则徐并没有因为皇帝的不公处理而愤慨,相反他表示非常理解皇帝的做法。
有人问林则徐:先生啊,面对这么不公的待遇,你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淡定?
林则徐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公的意思是:你知道皇帝为什么要收拾我?还不是因为咱们暂时打不过洋鬼子嘛,洋人的刺刀捅到皇上的脖子上 了,皇上处理一下我,暂时缓解一下朝中的政治格局,作为皇帝的臣子,我不担当谁担当。然后他挥笔写下千古绝对: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这样的胸怀,纵观千古,有几人能比拟?
1841年5月,林则徐被作为替罪羊贬谪到西北新疆伊犁任职。林则徐在新疆的这三年里一天都没有懈怠,他在新疆这块荒芜的土地上继续呕心沥血。伟大的人就是这样,在哪里都伟大。
林则徐在新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垦荒地,兴建水利,为了防止沙俄的入侵还实行“屯田耕战”策略。林则徐考察了整个新疆,得出结论,沙俄才是国家西部塞防的最大威胁。数十年之后,沙俄侵占新疆大片土地证明了林公的远见卓识。林公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代贤臣。
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里,他把这里的地貌、环境、通行路线等都编辑成册,将自己对新疆的思想记录在书册上,以备后人之用。
1845年的时候,鸦片战争的余震已经结束,道光帝再度重用林则徐。林公没有任何怨言,他接受调令,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任职,任劳任怨。
1850年1月的一天,林则徐会见了一个平民,谈话间察觉出他非凡的能力与抱负,他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于是,他将自己在新疆地区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图册,慷慨赠送给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11月份,林则徐去世了,临死之前把新疆的未来托付给了这个平民。
这个平民的名字叫左宗棠,后来从俄国手里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可以说他收复新疆有一半功劳其实是属于林公林则徐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诗中所写,也是他的毕生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英雄无论在哪里都有用武之地!
我们都知道,清朝十二个皇帝自康雍乾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之所以大清朝还是能持续到1912年,靠的不是上面作威作福的皇帝和太后,靠的就是林则徐这样的为国为民至死方休的民族英雄!
虽然早已改朝换代,但是英雄的意志永存,让我们为林公这样的民族英雄点赞!#清朝#
清朝末期的时候,到处都是抽鸦片的中国人。因此,清朝派林则徐去广州禁烟。林则徐到了广州才发现,外国人不但在鸦片上剥削中国人,就连在一些基本的贸易上也巧取豪夺。
那时候,在对外贸易中,清朝主要是进口一些西方国家的布匹等,而出口多是瓷器茶叶等,可是这样的贸易却让当时的清朝官员吃尽了苦头。原来在与洋商的贸易中,清朝总是吃亏:洋商在运输布匹的时候,常常在途中遇到风浪,船舱就会进水,布匹浸了海水质量就会受损。可是他们欺负清朝官员没有办法检查,每当船舱进水的时候,这些洋商就会在到达港口前停在一些隐蔽的岛屿上把那些被海水泡过的布匹晾干,这样晾干的布匹一时之间很难检查出来,因此清朝的官员只有收下这些布匹,可是这些布匹一浸水,质量就会大大下降。而清朝出口的瓷器、茶叶等,尽管用稻草扎,可是经过海上风浪颠簸,到国外时有很多瓷器碎了,茶叶受潮了,洋商则是百般压价。
林则徐来到广州后,查处鸦片的同时看着洋商使手段使白花花的银元流入洋人的口袋,很是心痛,却又无计可施。
有一天,林则徐在船舱上偶然捡到一粒绿豆,他看着这粒绿豆,突然心生一计。他到衙门后召集洋商,宣布道:“今后,我国进口洋布,同时进口绿豆。你们装船时,必须一行布匹,一行绿豆间隔排好,船到港口时,先验舱后起货,否则布匹一律拒收。”
紧接着,林则徐又召集当地的商人宣布:“出口瓷器时,必须在瓷器空隙处也放进绿豆,否则一律不得出口。”
就在林则徐宣布完规定不久,有一批英国商人的货船靠岸了。林则徐亲自验货。他问道:“船舱可曾进水?”英国商人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说道:“靠上帝保佑,一路风平浪静,船舱没有进一滴水。”
林则徐微微一笑,下令衙役倒出绿豆,只见不少绿豆已经发芽,林则徐捡起一根绿豆芽,正色问道:“如果船舱没有进水,绿豆怎么会发芽呢?”英国商人哑口无言,只能按规定接受罚款。英国商人想:中国的瓷器运出去的时候,多有破碎,到时候以牙还 牙,一定能把这笔钱捞回来的。
等中国的船舶到英国港口的时候,英国商人都涌了过来,想把在中国港口的损失捞回来。可是,这些洋商失望了,瓷器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一件破碎的。原来林则徐让人在瓷器中塞满绿豆,而且洒上清水,这样绿豆一发芽,就可以将瓷器中的空隙全部填满。如此一来,任凭多大的风浪,瓷器也安然无恙了,而且这些发芽的绿豆也可以做为饲料出售,一举两得。英国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