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清水 | “五一”假期一日游之花舞北山 旅游胜地吉林北山,免门票的4A级景区,山上有300多年的历史建筑

清水县花舞北山绿化工程是有效治理牛头河北岸沿线苏屲片区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的以整治土地、遏制水土流失、人口搬迁避让、旧村复垦、斜坡减压治理、重点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东起赵充国陵园,西至红堡镇咀头村,全长3.5公里,总规划面积2725亩,其中绿化面积2415亩,土地开发利用面积310亩。工程实施中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增绿与增收并重、造林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同步、发展与保护同抓、提速与提质并行、城市与乡村协同、生态与产业融合、环境与民生共赢”的原则,围绕着力打造“半城山水一城绿,融合发展人似花”的特色山水精致公园城市、“丁香之城”和“三季见花、四季有景”的建设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草综合治理。止目前,已栽植红叶碧桃、观赏桃、丁香等花卉苗木2000余亩20万余株;地埂坡面栽植蔷薇、藤本月季、迎春、连翘、紫叶矮樱、金叶榆、四季玫瑰等花卉彩叶植物180万余株;建成“七彩花海园”、丁香主题公园、月季景观公园各1处,观景台2处,塑木步道600余米,凉亭1座。在充分挖掘县域裂叶丁香、紫丁香、北京丁香等乡土资源、建设牛头河流域百里丁香花景观长廊的基础上,从兰州、临洮、青海西宁等地引进垂枝丁香、大花重瓣丁香、暴马丁香、四季丁香等国内外名优品种50多个,嫁接繁育苗木10万多丛。在园区沿路两侧建成防护围栏2公里,沿线、沿地埂栽植藤本月季3万余株。建成跨度2000余米、平均宽度40米的花舞北山“植物彩带”目前已栽植丁香、紫叶矮樱、金叶榆200万余株,同时,为发展后续产业,先后引进开发企业4家,相继建成丁香文化产业园、樱桃寿桃采摘园、七彩亲子体验园等旅游文化产业。

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推进城区绿化档次。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将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防治、绿化亮化工程整合一体,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建设人文清水新旅游。二是引领新型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将城市绿化和建设用地开发、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相结合,打造的经济果园果品品质明显提升,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已引进开发企业4家,“筑巢引凤”能力显著提升。三是提升文化旅游品味。通过花舞北山绿化工程的建设,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全面治理,“景观化”“园林化”的门户形象初步突显,文化旅游品位显著提升,初步达到了“景靓起来、花舞起来、香飘起来”的效果。

清水县永清镇苏屲村谷坨自然村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处,花舞北山生态园景区内。“先有谷坨坪、后有上邽城”。据考证,窟坨自然村拥有宋墓遗址,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窟坨自然村原有村民84户,2009年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后村民全部搬迁至苏屲新村,整个自然村空置,但整个村落基本保持完好,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苹果产业第一村、科技示范村的原有风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交通便利,有大量可开发的闲置旅游资源。2018年以来,苏屲村大力推进谷坨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依托空置的旧村遗址,按照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集共享村落、创意农业、生态康养、森林探险“四位一体”的全县首个民宿集群产业示范点。民俗文化村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成共享村落和创意农业,二期计划建设康养中心和森林探险项目。
创新建设共享村落。利用谷坨自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民宿文化产业基础好,距离县城近的优势,针对市民向往休闲养生、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实际需求,建成“民宿+互联网”的民宿院落6间1125平米,通过互联网向市民对外出租院落,让市民在节假日、闲暇时拥有一座自己的农村房子。建成“民宿+文化”的民俗文化创意中心132平米,开展乡土文化展演、展销、交流等活动。提供“民宿+教育”服务平台,开展专题讲座、书画交流、艺术交流等活动。建成“民宿+田园”的休闲公园280平米,生态停车场1200平米,形成民宿院落配套设施,用于满足市民乡村采风、写生、摄影、创意、文化、娱乐、个人休闲居住等需求。
打造生态康养中心。利用70年代清水县首座农村小洋楼、农村万元户、科技示范户、富裕户等39户乡村民宅建设生态康养中心,大力开发田园体验、养生民宿、艺术创作、乡村美食等服务项目,为市民提供个性化艺术创作平台、生态化营养膳食、多彩化生活方式,打造“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标杆,着力满足老年人与生存质量相关的餐饮需求,与生活品质相关的休闲活动、与社交、情感、尊严相关的被关爱、被尊重需求。
大力发展创意农业。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动员21户群众参加康丰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谷坨自然村周边83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用于发展创意农业。其中,整合现有梨园8亩、花椒园5亩、李子园5亩、苹果园18亩,建设旅游观光采摘园36亩;将47亩农田用于建设农田景观种植基地,打破传统农业“横平竖直”的一垄一行的种植形状,把种地按公园要求设计,根据季节因地制宜种植油菜花、荞等农作物和四季花卉,利用多彩多姿的艺术农田,吸引市民前来观光旅游。推广农民和市民共同建设“市民菜园”,让市民自己决定种植农作物的品种,自己决定采摘收获的时间,让市民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休闲健身、食用绝对安全鲜活的农产品。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书画展、农产品交流出售、研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传承”。
开发森林探险项目。结合谷坨自然村山形地貌,充分挖掘现有110亩槐花林生态价值,依托落差35米深的谷坨沟,建设网道、木桶、泰山秋千、悬空桥梁、步道等林间趣味冒险设施,用各种各样的障碍环节将树、沟、崖、溪连成一条线路,设计跨、跳、飞、爬、滑、游等探险项目,吸引市民前来旅游,真正让市民体验到大自然带来的健康和新奇感受。

吉林北山是位于吉林市区域内的著名旅游景区,也是国家4A级风景区,而且不收取门门票。到吉林旅游,这里是必打卡的地方。这里不仅景色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下景观环绕,山上清代古庙成群,有些建筑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1924年,这里便被开辟为吉林北山公园。

吉林北山的最佳游玩顺序为从北山正门进入,走过卧波桥,先游览东峰,山上有石桥,从石桥再走入西峰,然后下山为最佳路线。
卧波桥将卧波湖分为东、西两半,桥上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以北山山峰为背景,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卧波湖上碧波荡漾,心旷神怡,同时也是水上乐园。在湖上泛舟,别有一番情调,适合情侣、亲子游玩。走过卧波桥右手边便是荷花池,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里荷花盛开,十分惊艳和赏心悦目。卧波桥的正前方,有一座九龙造型的铜制门,名为九龙门,是中国最大的铜制龙门。

从东峰上山之路,便可以看到这里的历史建筑。首先值得一提的便是泛雪堂。这座建筑建在悬崖处,为1924-1926年修建北山公园时所建,原匾额由清朝状元、光绪帝老师翁同龢题书。这里曾是文人雅客吟诗作赋场所。
走过泛雪堂便是吉林北山景区的北山古寺庙群。这些寺庙建筑历史悠久,比如关帝庙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药王庙初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玉皇阁最早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些寺庙建筑高大雄伟、古朴庄重、颇具气势。在玉皇阁内还有“天下第一江山”牌楼,原匾额为道光年间,吉林将军松筠到吉林北山考察时题写。因此,吉林北山也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
此外,康熙与乾隆均登过吉林北山,如今在北山揽辔桥桥下不远处还有“康熙揽辔停骑处”,乾隆帝登临关帝庙并题匾“灵著豳岐 ”(匾额现已不存)。
玉皇阁东侧的建筑为揽月亭,建筑庄重古朴,宏伟壮观,是东北最大的亭。该建筑于1975年动工修建,1976年竣工。亭的名字取于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之句。游客可花10元门票登上建筑高处,在高处可以望见吉林城面貌。
玉皇阁西侧为揽辔桥,是连接北山东西两峰的桥梁。它是一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7年,高度达15.7米,施工技术令人惊叹。桥梁全部使用花岗岩条石,单孔石拱,桥孔内圈的石块均有子母榫相衔接,挤石发券,嵌在东西两峰中间。该桥上无吊臂,下无桥柱。因当年康熙东巡吉林曾到此地勒马停骑,故溥仪定此桥名为“揽辔桥”。
穿过揽辔桥便是吉林北山的西峰。西峰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平安钟楼这处建筑。其前身为始建于民国初期的旷观亭。2007年,这里改建为仿古建筑平安钟楼。建筑内部有一口平安钟,重36.5吨,口径3.488m,通高5.03m,为吉林市人民祈望平安幸福、风调雨顺之意。游客花10元门票也可以进入平安钟楼,因为这里是北山西峰最高点,在钟楼上视野阔达。
游览完平安钟楼,顺石阶而下,在西峰脚下还有北山德政碑和廉泉让水井等历史文物。北山德政碑,又名功德碑,由5座石碑和一处石牌坊组成,分别为纪念当年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1930年),昔日吉林省省长王维宙(1926年)、原吉林知事于朗昆(1925年)所建。另一处景观为廉泉让水。清朝康熙年间,北山开山造寺时便有此泉水,而廉泉让水井建于1917年。
至此,吉林北山的重要景观就已经参观完毕。除了文中介绍的景观外,这里还有很多诸如投缘池、月老园、鸟语林等,在北侧还有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整个吉林北山,处处都有故事和历史,是城市中难得的一处兼具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